第一百九十二章【计划】(1/1)

二千多年前,淮阴城外,中午。

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路上慢慢地走着。他不是在散步,更不是在观光,此刻的他,根本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已经一天多没吃饭了,他早已饥肠辘辘,全身发软。走起路来,双腿似乎都在发抖。

哪里有他吃的一碗饭呢?

在这之前,他已经在亭长家混了好多天了。一到吃饭时间就去,吃过了,闲坐一会儿就走。但是昨天,好容易等到早饭时间,他来到亭长家,刚赶上亭长的老婆正在往外泼洗锅水。从她的眼神,脸色,韩信明白了亭长老婆的意思。他转身走了。

家里早已没有什么人了,母亲不久前去世了,没有钱下葬,棺材还在那里放着。他成了孤身一人。这样的日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问题是,他一个人也吃不饱啊!

再到哪里混口饭吃呢?年轻人边走边想。能想到的人他都想了,但又被他否定了。实在没脸再去这些人家里了,他们的脸色他实在不想再看了。

还是到没去过的人家去吧,不过思来想去,没去过的就只有陌生人了,有谁愿意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吃饭?现在年景这么不好!再说,这岂不成了要饭的了。

就是要饭,也总比挨饿好啊!年轻人轻轻叹一口气。他抬头看看,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了小河边。对了,不如抓鱼吃吧。他马上脱掉鞋子,下到河里。鱼滑溜溜的,怎么也抓不住。水经他这么一折腾,已经浑浊不堪,眼看抓鱼无望,他上了岸,有气无力地躺下来。经过这一阵折腾,他浑身一丝力气似乎也没有了。

莫不是真的要饿死了!年轻人心里一丝悲凉,只觉得脸上已经饿出一层油汗。

“喂!小伙子。”旁边有人喊道。年轻人抬头一看,是一位洗衣服的老妈妈。

“看你这幅样子,是不是饿了?”那位老妈妈问道。年轻人失魂落魄地点点头。

“来,你要是不嫌弃,我这里还剩了一点饭,你把它吃了。”老妈妈端起一个瓦甑。年轻人有点儿不敢相信,他连忙爬起来,走到老妈妈跟前。

“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老妈妈问道。

“我......我叫韩信,就在这淮阴城。家里就剩我一个人了。”他低声说。

“哦!”老妈妈怜悯地看看他,想了一下,将瓦甑递给他。韩信看看老妈妈,颤抖着双手接过来,坐下来,狼吞虎咽起来。

老妈妈看着他吃着,慈祥地笑了笑,说:“我专门给人洗衣服,大概还得洗些日子,要是你饿了,就到这里来找我。我年龄大了,吃不完的。”

韩信一边使劲儿吃着,一边点点头,心里不断念叨着,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好好报答这位好心的老妈妈。没想到心理活动太激烈,他竟忽的站起来说:“大娘,谢谢!将来我一定会报答您!”

大娘却并不为他这番话所感动,她略带愠色地说道:“一个大小伙子,连自己的肚子都喂不饱,说什么报答!我图你报答了吗?”

不怪老人生气,谢谢二字其实是最廉价的东西,在这个时候说这个,有谁会信!

大娘不会想到,眼前这个饿得差点儿昏过去的名叫韩信的小伙子,最后居然兑现了他的诺言。

韩信,淮阴人,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他大概要算是在军事上对刘邦贡献最大的一个人了,他帮助刘邦制定先取关中,再夺天下的这一战略计划,并亲自率军去实现,在短短的五年间,他帮助刘邦还军关中,下魏,擒代,破赵,定燕,灭齐,夺取了大半个天下。

如果说拿破仑是法国皇室的一柄战刀,那么,韩信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刘邦的一个战神。他文韬武略,无所不能,所指挥的背水作战、垓下大战等战役,已经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他的用兵之道为历代兵法所推崇,他对兵法创造性地运用也给后人无尽的启迪。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大概是在公元前206年的五六月份,当时韩信差不多26岁左右。在这之前,他一直不被人重视,怀抱利器,郁郁无所依。

当项梁率军度过淮河的时候,他就投靠项梁了,可惜并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他又归属在项羽帐下,还曾给项羽提过很多建议,可惜并没有引起项羽的重视。

韩信离开了项羽。做一个帐下郎官他不在乎,只是他不能说话,即使说了也跟没说一样,他心里很不好受。正是天下大乱之际,风云际会,英雄蜂起,眼看着其他各方势力不断壮大,而自己对天下形势的估计却得不到主将的认可,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窝气!在这里呆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还是走吧。

一个人走在辽阔的旷野,他一定觉得非常孤单。天下之大,竟没有他效力之所。他要的只是一个懂他的人而已,为什么就这么难呢?这一刻,他和张良有了同样的感慨。

他只能先去接触每个有势力的人,这次,他来到了刘邦麾下,又是小兵一个,又是不被赏识,还差点儿丢了性命。

同犯的十几个人被处斩了,下来,该到他了。临行刑之际,他仰望蓝天,满肚子的不甘心。牵黄犬,放苍鹰,城东逐兔,他不懂得,自由与闲适,他也没想过,他只是不甘心。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易,这就要离开了吗?可是,他还什么都没有留下啊!难道就要像一阵风,一根草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吗?他实在不甘心!

他叹了一口气,说:“汉王难道不想要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啊!”

藤公夏侯婴救了他,还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封他做了个治粟都尉,管钱粮的官儿,虽然不大,但好歹是个官儿了,韩信应该收收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吧。但是他对什么粮食问题并不关心,他关心军事,为此他好几次跑去找丞相萧何聊天儿,谈当下的时局跟战争的形势。

韩信的能力得到了萧何的赏识,萧何向刘邦推荐他。可惜刘邦并没有打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再升韩信的官儿,对萧何的意见置之不理。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萧何虽然是个伯乐,但他没有决定权。

此时刘邦已经受封为汉中王,他率领军队失落地向汉中走去,等到达都城南郑的时候,逃亡的将领已经有很多了,韩信也选择了逃亡。他想当官儿,但不是什么管粮食的官,他要做军事统帅,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战场,既然刘邦不能满足他,他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他不是为了五斗米而活。

是萧何追回了他,萧何不能眼看着这样一个人才被项羽任用,或者被湮灭。刘邦还打算采取更大的动作,需要这样的人才。于是,在他的一再力荐下,刘邦终于筑拜将台,郑重其事地拜韩信为大将。然后,一个属于韩信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韩信首先分析了项羽的弱点,指出了项羽强大外表下的几个弱点:一、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二、背信弃义导致诸侯不平;三、太过暴虐,失尽民心。并针对这几点,制定了夺取关中的计划。

刘邦根据韩信的计划开始部署,很快夺取关中,败走雍王章邯,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秦王被一个素无名声的人打败了。不久,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先后归降。韩信的计划取得成功。但这只是韩信小试牛刀而已,他真正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还在后边!

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大败,逃至荥阳。6月,魏王豹借口回去探亲,离开刘邦回到魏国,一回去就宣布反汉归楚。这件事情的影响很不好,在这之前已经有好几个诸侯都叛汉依楚了,在这样发展下去,刘邦非成孤家寡人不可。

刘邦对此很重视,派了那个能言善辩的高阳酒徒郦食其去游说魏王豹,希望他认清形势,不要犯方向性的错误。但是魏王豹听不进去,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软的不行,就只有来硬的了。等待了这么多年,韩信终于要走上战场了。

历史开始颤抖,因为精彩的一页就要开始书写了。

8月,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此时魏王豹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他派兵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摆好阵势,并守住临晋关(在陕西大荔东边)。他相信,临晋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有黄河天险,而刘邦所任命的那个叫韩信的将领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家伙,相信任他插上翅膀也绝对飞不过来。

韩信率兵来到临晋,望着面前滚滚黄河发了一会儿愣,然后组织兵力准备好船只,作出渡河的架势。对面魏豹警惕的注视着这边的举动,准备趁其半渡而击之。但是对岸的汉军行动缓慢,举止拖沓,久久还组织不起渡江行动。刘邦那边是无人可用了吗?怎么派了这么个家伙来,魏国就很好对付吗?我魏豹就很好对付吗?魏豹顿时有种受辱的感觉。

就在魏豹愤愤不平的时候,消息传来,一支汉军已经从夏阳(陕西韩城南部)渡过黄河,直扑安邑(山西夏县西北)。战国时期,安邑曾经是魏国的京师,可见它的地位有多么重要。魏豹大惊,自己还笑别人是傻蛋儿,原来自己才是最大的傻蛋儿呢!别人耍了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可笑自己还信以为真,在这里傻等。魏豹急忙回师救安邑,结果被汉军以逸待劳,魏豹兵败被俘。

魏豹被俘,只能叹息:出其不意,出其不意啊!其实出其不意除了让敌人防不胜防外,更重要的是对敌人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乱其军心,夺其士气。军心一乱,士气消沉,如此,则战争变数就更大了。韩信派人将魏豹押回荥阳去见刘邦,刘邦派张耳去增援韩信,引兵去平定赵国跟代。

帮助刘邦攻城略地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韩信每攻下一个地方,就将收服的精兵派去支援刘邦,自己则就地征兵,带着这些未经训练的新兵南征北战。这个时候刘邦正在荥阳跟项羽打持久战,兵员消耗很大,不是韩信,他恐怕根本支持不了两年,并最终获胜。

9月份韩信将魏豹送去荥阳,同时向刘邦再制定一份计划,向刘邦请兵三万,让他攻打燕、赵、齐,然后向南断绝楚军的粮道,对楚军形成夹击之势,跟刘邦会师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