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最后的时刻】(1/1)

读一部大秦史,最让人感叹的是,在秦襄公建国后的570年里,老秦人的步履踏得是那么坚实,直至登顶。而在此后的步履,却又是那么踉跄,连一点悲壮感都没有。

子孙,永远愧对光荣的祖先。

秦帝国的最后时刻,连找到一位威震天下的武将都没可能了,幸亏临时上阵的经济官员章邯有胆略,为帝国挽回了一点面子。

陈胜覆灭后,起义军仍是遍地开花,因为帝国不可挑战的神话破灭了,从旧贵族到老百姓,都明白:宁死也不能再退回去了。天下的局面是“盗贼益多”,秦廷从关中源源不断给章邯发兵,但也浇不灭遍地烽火。

这种严峻的形势,使朝中几位老臣感到忧虑。李斯曾数次劝谏二世,不要太花天酒地了,但二世反问:“难道君王就是为了过辛苦日子的么?我想穷尽欲望、长享天下而无害,怎么办好呢?”

面对这样的昏君,李斯也没有办法。李斯的所有才能,只有秦始皇那样的雄主才会赏识。为了保住禄位,李斯只好写了一封《谏督责书》,提出一套“督责之术”,以讨好二世。所谓“督责”,就是让臣下不敢不竭其所能侍奉君主。具体的有两条,即:税征得多的是好官,人杀得多的为忠臣。

说了半天,还是法家理论中最极端的那一套,独裁加上严刑峻法。秦二世看了,大为高兴,接受了这个建议。

可是,这副药,治不了秦帝国的膏肓之病了。

此时,李斯与赵高为了政治利益之争,已势同水火。李斯稍稍得宠,赵高就要下药,他对二世进谗言道:“丞相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现在的盗贼首领陈胜、吴广也是楚人,而且就是丞相邻县的小子,他们原本就有乡谊。丞相之子李由又是三川郡守,现在只是固守,不肯出击盗贼,听说已经与群盗有书信往来。丞相之权本来就重于陛下,这个样子,恐怕要危险了。”

庸碌之主,别的话听不进去,这样的话最能听得进去。二世马上就派人去调查李由通盗贼的事。

这个情况,被李斯获知了,知道赵高又在搞名堂,于是开始反击。他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一起劝谏二世说:“盗贼太多了,都因为戍边、漕运、转输、工程太辛苦引起的,赋税也征收过多。请暂时停止阿房宫工程,减少边境的卫戍与物资转运。”

这本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好建议,在这个时候提出,是李斯想通过强调局势严重,以遏制秦二世的胡来。

可是,秦二世对危机的真相根本不掌握,所以也不明白这建议好在哪里,反而大怒道:“朕即位两年间,群盗并起,几位大人不能禁止,现在又想罢先帝的事业。你们这样子,上对不起先帝,其次不能为朕尽忠效力,凭什么官居高位?”

国家就快要完了,但秦二世还是敢除掉大臣。他下令将李斯、冯去疾、冯劫下狱治罪。秦朝监狱之恐怖,一般人大概受不了,冯去疾、冯劫不愿受辱,自杀了。李斯求生心切,没死。

但此案由赵高负责审理,李斯的结局可想而知。他把李斯家族与门客全部收捕,痛打了李斯一千多棍子,硬逼李斯承认与儿子李由谋反,李斯禁不住痛楚,只好违心地承认了。

最可叹的是,此时李斯之子李由,还在三川郡与起义军苦战,后被刘邦部将曹参杀死。死的时候,派去调查他的使者还没到达前线呢。

李由一死,李斯百口莫辩。尽管他最后还是写了谏书为自己鸣冤,但赵高岂能让这东西落到二世手中?

李斯的末日到了,对他的判决是“具五刑、腰斩、夷三族”。这是极刑了,所谓“具五刑”,就是断舌、割鼻子、斩脚趾头、用竹板子打死、砍下首级并剁烂尸骨示众,另外还给李斯还加了一个腰斩。夷灭三族,就是父母、妻妾、子孙全部杀掉。

李斯早年做小官吏时,偶然看到“厕中鼠”与“仓中鼠”的命运大不相同,遂决意要做一只养尊处优的仓中鼠。以这样的价值观为动力,历经30年拼搏,做到了位极人臣的位置,但也因为他把这价值观贯彻得太彻底,才落得连厕中鼠都不如了。

临刑前的一刻,自是惨不忍睹。李斯的小儿子也被押在囚车上。李斯见了,发出千古一叹:“我想与你再牵着黄犬,一块儿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其可得乎?”

人之将死,竟发出这样的一叹,也是情有可悯。看来,法家(包括近世的那一伙)一旦参了政,就是自作孽吧?

除掉李斯、冯去疾之后,朝中总要有一个主事的人,这人当然就是赵高了。赵高是阉人,可以出入内宫,因此大伙又称他“内丞相”。皇权体制下的宦官专权,他为史上第一人。

秦二世耽于享乐,帝国的事情,就都决于赵高一人了。

就此,他还不满足,他潜意识里想要的,是整个帝国。于是他先任命女婿阎乐为咸阳令,又任命弟弟赵成为郎中令,分别掌管了首都与皇宫的警卫工作。说是警卫,实际上是可以决定皇帝本人的生死了。

下一步,赵高就要试探群臣是否真的畏惧自己,看看自己的权威是否已经超过皇帝。秦二世三年八月里的一天,赵高牵来一头鹿,对二世说:“献给皇上一匹马。”

二世一看,乐了:“丞相,开玩笑吧,这不是一头鹿么?”

赵高坚持说:“就是马。”

秦二世有点晕,连忙问左右大臣。大臣有的说是鹿,有的说是马,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沉默。后来的事情不问可知,凡是说鹿的,都没有好下场。

赵高也因此留下了一句千古成语——“指鹿为马”。

从此,大臣们都知道祸从口出,今后不论你赵高再说什么,都不反对。专权专到这个份儿上,赵高认为可以放心了。

就在帝国的高层这样自相残杀时,全国的大起义又出现了新浪潮。

话说早在陈胜称王时,曾经派了一个叫召平的人,领兵去攻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打了半天没打下,却听到了陈王从陈县败走的消息。召平一急,连忙渡江南下,与占据江东的义军首领项梁联系,假传陈王之令,封项梁为上柱国。封也不白封,要求项梁“急引兵西击秦”。

这位先生的病急乱投医,还真就大大改变了秦末的历史。

那时天下义军全都听陈王节制,项梁不敢怠慢,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兵,就渡江向西而行。等渡过淮水之后,陆续已有陈婴、英布等义军加入,一支小队伍竟滚成了六万余人的大军,最后集结在下邳。

这时候,号令天下的陈王跑到哪儿去了,是生还是死?谁都不知道。在彭城(今江苏徐州)这一带,是陈胜的部将秦嘉的地盘。秦嘉本来就不大听招呼,现在更是立了景驹为楚王,公开与陈胜决裂了。

项梁却很仗义,对部下说:“陈王首先起事,战斗不利,不知下落。现在秦嘉这么干,就是大逆不道。”于是率军击秦嘉,一直撵到胡陵(今山东鱼台),激战了一日,把秦嘉给杀死了。秦嘉所部,也归并了项梁大军。

这时候章邯军已经打到了栗县(今河南夏邑)。项梁军与之有过战斗,但初战不利。项梁就屯兵在薛(今山东滕县)等待战机,渐渐地聚起了十余万人,成了天下义军中的一杆大旗。就连沛公刘邦,也跑来向他借兵。

陈胜已死的消息终于被证实,项梁认为,天下义军不能无首,于是就召集手下的几位枭雄共商大计。

在秦二世二年六月召开的这个会议,就是著名的薛城会议,它也许是最早改变华夏命运的一次会议。在会上,项梁接受了谋士范增的建议,立已故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新的楚怀王。这孩子在秦末的情况够狼狈的,流落民间,成了放羊娃。

立楚怀王的意义在于,填补了陈胜死后义军群龙无首的空白,使各路人马有一个名义上的共同领袖。这样子,有助于凝聚起义力量,不至于被章邯各个击破。

新立的楚怀王,只是个光鲜的品牌,而手握重兵的项梁,才是义军实质上的盟主。

理顺了领导体系之后,大家达成共识,要要协调行动,集中力量消灭章邯这头猛虎,否则谁也难逃陈胜的厄运。

会后,经过调整后的起义军,立刻显示出了空前的打击力。从秦二世二年的七月起,全国起义再掀高潮。

此时的形势还是蛮严峻的,章邯消灭了陈胜之后,继续北进,进剿其他义军。当初,陈胜的部将周市拥立了魏王咎,现在章邯军在临济(今河南封丘东)就围住了这位魏王。

周市跑到齐王田儋那儿求援,田儋急忙率军去救,结果都被章邯杀死在临济城下,魏王咎看看无望,也自杀了。

田儋的弟弟田荣收拢残兵,仓皇逃至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被章邯死死困住。

这个局面如果发展下去,各路义军的结局将很不妙,极有可能被章邯逐个吃掉。

这年七月间,项梁军刚刚冒雨攻破亢父(今山东济宁境内),就接到了田荣的告急。

义军的新领袖项梁,开始发挥作用了。此时阴霾连月不开,项梁带领江东子弟兵长驱400里,大败章邯军于东阿城下,打破了章邯不可战胜的神话!

紧接着,项羽与刘邦各领一军,追踪撤退的章邯军,在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与濮阳以东,两次大败章邯。章邯收拢残兵,退入濮阳,引黄河水绕城自保。

项羽、刘邦见濮阳成了个水城,不好攻,就掉头去攻定陶(今属山东)。但定陶没能攻下,于是转攻雝丘(今河南杞县)。最后终于得手,斩杀了李斯的儿子——三川郡守李由!

而项梁在东阿大捷后,也率大军西进,来到定陶,再次大破秦军。

起义军连战皆捷,章邯灰头土脸,天下的形势眼看又要翻转过来了。

历史往往就在这种关头,考验一个统帅人物的谋略与城府。项梁成了义军盟主后,战绩辉煌,不免就露出了短处来,“益轻敌,有骄色”。他的子弟兵,也日渐怠惰。

秦二世在这个时候反倒是很清醒,知道章邯在这时候绝对败不得,于是加紧给章邯增兵。九月,章邯得了援兵,就在一个大雨滂沱之夜突袭定陶,打得义军猝不及防。住在定陶城内的项梁,也在睡梦中被糊里糊涂地杀死了。

起义军遭此重挫,不得不调整战略,项羽、刘邦和吕臣分别率军东撤,退守彭城,并把楚怀王也接到了彭城。

楚怀王到彭城后,接过了义军的领导权,部署各军准备与章邯来一场恶斗。

可是,聪明的章邯在此时犯了一个大错误,竟然以为“楚地兵不足虑”,转而渡河,去攻击赵王了。

这是秦帝国回光返照时期一个最大的失误。章邯杀了项梁,从战场态势和心理上,对义军都是致命的打击,如果趁胜追击,天下形势则难以预料。可惜鬼使神差,他挥军北上,放过了强敌。

赵国的军队哪里是章邯的对手?章邯军轻而易举拿下了赵旧都邯郸。为了从心理上给赵人以毁灭性的打击,章邯把邯郸居民全部迁至河内(今河南武砂),将邯郸古城夷为平地。

赵王歇和张耳仓皇撤出,跑到了巨鹿(今河北平乡),哪晓得正遇上从长城线上南下的秦将王离。王离的这支军队,是秦军中最精锐的一支,不像章邯统辖的只是一些刑徒。其人数也多,大约有30万人。

当年初冬,王离把巨鹿团团围住,章邯军也来到了巨鹿之南,修筑了甬道,通过漳河给王离大军源源不断送给养,王离兵多粮足,遂猛攻巨鹿。赵王歇,眼看着就要歇菜了!

此时陈余收拢常山之兵,大概有万余人,驻在巨鹿之北。他认为自己这一点兵,怎么能与秦军一战,于是不敢接战。在他旁边,有张敖收集了代地之兵,也有万余人,也不敢战。

此外,还有齐、燕的兵马来援,还是一个不敢战。各路人马只是高筑壁垒,“作壁上观”。

——巨鹿,请大家记住这个地方。

《史记》里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谓逐鹿中原,就是指群雄都来争夺天下的领导权。

今后的天下,究竟谁说了算?巨鹿,还真就成了秦与群雄逐鹿的焦点。

从目前的形势看,章邯气焰万丈,志在必得。什么赵王歇,不过就是小菜一碟。

他完全没有料到,秦末战争史上最壮观的一幕,就要拉开了。

披挂一身闪亮锁子甲,高大、威猛、杀人如麻的秦军,马上就要遇到一支要让他们魂飞胆丧的天兵天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