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生不信什么报应,哪怕她死后有过那样离奇的经历。相比起报应,她更相信人为,无论好的还是坏的,不然为何恶贯满盈者能得善终?为何无辜善良者常遭磨难?

所以,有时候真的并非报应,而只是蠢了些而已。

宜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说的。若是之前,在猜到沈问秋说的“那位长辈”就是他的母亲后,她是万万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一来觉得可能会得罪人,二来觉得没必要与沈问秋说那么深,虽然她信任沈

问秋,但这信任里多少带着一些敬畏和距离感,这些敬畏和距离感让她在沈问秋面前无法放开,始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戒备。

但她如今说了,甚至丝毫没有犹豫就脱口而出,说出口后还没有半点后悔。

宜生想,这或许是因为此时的沈问秋完全没有一丝攻击性,让她升不起任何防备。

沈问秋听了她的话,半晌却没有回应,只是眼神变得空茫茫一片,似乎在看着远方,又似乎什么都没看。

宜生没有打扰他。

感觉像是过了很久,沈问秋忽然笑了。

“对,你说的对。”

“的确是太蠢了。”

“所以我欣赏春儿,起码春儿没那么蠢,得其所愿,也没把命赔进去,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吧。”

沈问秋脸上带笑,手指一下下敲着桌面,指尖与檀木敲打出清脆的声音,仿佛代表了他此时轻快的心情。

宜生却又摇了摇头:“……蠢与不蠢,也不过是旁人如我这般随口一说。叔齐伯夷兄弟为求仁义而让国,又因仁义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这听起来难道不蠢透么?但圣人都说:求仁得仁,亦

复何怨?”叔齐伯夷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要将国君之位传给次子叔齐,叔齐认为国君之位应该由哥哥伯夷继承,遂拒而不受,然伯夷却同样不愿继承,两人彼此相让,

因听闻周文王仁义,两人先后逃往周国。然彼时文王已经逝世,武王即位,起兵伐商,叔齐伯夷认为武王此举不仁不孝,因此拒受周国官职,隐居首阳山。为表气节,两人不食周粟,只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却又

被人提醒,野菜难道不是周国的么?

叔齐伯夷因此便连野菜也不吃了,生生饿死在首阳山上。

后来,子贡问夫子,叔齐伯夷有怨乎?夫子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圣人这一句话,便使得世人将叔齐伯夷当做了抱节守志的典范大加赞扬。因此,沈问秋一听宜生拿叔齐伯夷做比,便忍不住摇头:“这如何能比?叔齐伯夷是为仁义,而我……那位长辈呢?为了那危难当头将她双手送人的情郎么?”说这话时,他

语气里带着一丝毫不掩饰的讥讽和自嘲。宜生温声道:“我不是那位长辈,不清楚她是作何想的,或许是为自由,也或许是为情郎,但,自由也好,情郎也好,为何不能与仁义相比呢?都是心之所求,那么无论所

求是什么,又有什么区别?”

“虽然她所求的自由只得到一瞬,虽然她所求的情郎是个白眼狼,但这是结果,在她做决定时,是并不知道结果的,成果可以定成败,却不能定是非。”

“若我今日出门落了水,那我出门便是件蠢事了么?”

她娓娓说完,话声并不激烈,徐徐如清风入耳,仿佛只是在述说一件再明白不过的事,而不是要逼迫你认同她。然而却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让人更加她所言有理。

沈问秋认真听完,忽地笑道:“我竟不知,你居然还如此善辩?”

宜生却看着他,摇头:“不是我善辩,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只是三爷你身在局中,才会看不清楚。”

身在……局中?

这话几乎就差明白告诉他,她已经猜到那位长辈是谁了。

于是沈问秋脸上的笑便收敛了。

“所以,你觉得我那位……”他没有说出后面的词,“那位,没做错么?”

“三爷,对错也是人定的。”宜生只回了这一句。

沈问秋却点点头。

“对,对错也是人定的。”

说罢这话,他又低头摊开那话本,翻到最后一页。

这一页写着故事的结局。

当年的少女变成满头白发的老妪,身旁打铁的老伴儿已经挥不动铁锤,门前有大户人家纳妾的轿子经过,吹吹打打,唢呐震天,操办地竟比普通人家娶妻还排场。

小孙女羡慕地看着那漂亮花轿,天真的童声脆脆地问奶奶:那花轿里的姑娘一定很开心吧,能坐那么漂亮的轿子。

奶奶摸摸小孙女的头,笑地慈爱,却没说话。

遂有诗云:

莫只看他光鲜,谁知腹里心酸。

对错谁能评断,各人自知苦甘。

这最后一页,沈问秋看得十分仔细,尤其那首明白如话、意思再清楚不过的篇尾诗,更是在口中一遍遍低声念诵,仿佛什么寓意深远的名家佳句一般。

方才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没觉得尴尬,这会儿被沈问秋这般看着、念着自己写的诗,宜生却觉得尴尬了。她有些摸不准沈问秋是不是知道了些什么,毕竟晋江先生这名字,与晋江书坊一看便是有关系的,而晋江书坊,又是她一手开起来的铺子。所以,便是沈问秋因此断定这

个“晋江先生”是她,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当然她也可以抵赖,用无数个理由抵赖。

但是这会儿,她却觉得有些说不出谎话来骗他。

所以,这般尴尬之下,她轻咳一声,便要告辞。

“宜生。”

沈问秋却忽然唤住了她,叫的是她的名字。

因为周遭极静,又只有他们两人,所以宜生听得很清楚。女子的闺名,理应只有父母亲人及丈夫才能直呼。但离开京城之后,宜生便不再恪守这种规矩,刚逃出京城时,她不仅摒弃了威远伯府少夫人这个身份,甚至连渠姓都不

敢用,便只让人或者直接唤她宜生,或者唤她所取的假名。

因此,她对被直呼名字并不是那么不适应。

但这次直呼她姓名的是沈问秋。

他的声音与以往很不相同,很柔软。

这让她感觉有些奇怪。

强忍住奇怪的感觉,她抬头看他。

沈问秋对着她笑:“有一件事,我一直想跟你说,却又一直没有说。”

宜生不疑惑地看着他。

沈问秋说道:“三年前,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你送了我一件披风。”

“一直没有对你说,我很喜欢这份礼物,非常非常喜欢。”他看着她,眼神温柔地几乎能滴出水来。

然而,一听他提这一茬,宜生却气得胸口几乎喷出火来。

“所以,你很喜欢的方式就是回送我一本《女诫》,然后劝告我要守妇道避嫌,以后不要再送披风再做这么惹人闲话的事儿了?”气愤让她忍不住语出讥讽。

沈问秋苦笑。

“所以,我还一直欠你一个道歉。”

他忽然站起来。

站起来的沈问秋长身玉立,比宜生足足高了一头还多,这样的身高差让宜生不由后退了一步。

然而,她便见身前这长身玉立的人忽然深深低下了腰,向她深深地鞠躬,作揖。

他弯下腰,瞬间便比她矮了,她看到他挺直的背脊曲成一座微微拱起的桥,用白玉冠束起的发整整齐齐攒在头顶,修长的脖颈露出,发边两只耳朵形状精巧优美。

她从未从这个角度看过沈问秋,压迫感不再,反而让她有种俯视的尽在掌控感。

怪不得人道歉总要鞠躬作揖,这一瞬间她想着。

“抱歉,三年前是我不对。”沈问秋一边弯腰一边说。

宜生很快反应过来,忙让他站起来。

“那你可原谅我了?”沈问秋却没直接起来,而是微微抬头,双眼润润地看着她。

宜生叹气,忙道:“我原谅了,三爷您快起来。”

虽说她心眼儿小,记恨,但也不是揪着不放的人,沈问秋都这般道歉了,她自然不会再不依不饶。

沈问秋终于站了起来,双眼却仍旧润润的,亮亮的,仿佛有光芒倒映在其中一样。

他说道:“三年前是我愚钝,那么多年了还想不通,我总记得我那个长辈。”

“我总记得那个长辈,我总想着……她是不守妇道,所以才遭了报应。”

“但其实,我心里也知道,我只是怨她。因为怨她,所以成了执念。”

“所以即便在外面表现地如何豁达,如何开明,在面对真正在乎的东西时,我就变成了一个胆小鬼。”

“若是只有摘下花才能赏花,那儿我宁愿不赏花。若是得到一件东西的代价便是毁去它,那么我宁愿得不到。”

“宜生,你明白么?”沈问秋一字一句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