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贤母(1/1)

第三百九十八章贤母

还有两位贤母同样是对子女教育有方,而且她们的故事几乎无人不知,不知道是他们儿子的功绩使她们更加为人所知,还是她们本身的魅力,使得她们的儿子的声名远播。

岳飞之母(姚太夫人):乡野贤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她作为母教典范和fù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公元1103年,在相州汤yīn(今属河南)农村的一间破旧的民房里,姚太夫人拖着疲惫的身子生下了一个男婴。当时正逢luàn世,金人进犯中原在即,姚太夫人希望襁褓中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她跟丈夫商量,想给孩子起一个能代表自己心愿的名字。这时姚太夫人听说有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她脱口而出:“有了。就叫岳飞吧。”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冲走了岳家所有的东西,本来就贫寒的生活更加难以为继了。后来岳飞随父母离开家乡,漂泊到河北。苦难的生活使岳飞从小沉默寡言。姚太夫人出身乡野,识字不多,却是一个极有主见、为人刚直、思想开明的母亲。她从小就对岳飞施以严格的家教,教育儿子不但要学会承担各种苦难,而且要能成为一个刚直不阿的男子。聪颖的岳飞渐渐领会了其中的真谛。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

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岳飞在母亲的熏陶下,格外严格要求自己,并学得一身好技艺。他先是随汤阳枪手陈广学主技,后随同乡人周侗学骑shè,继又攻读《孙子兵法》,很快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少年,深受乡人赞赏。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lù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huā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sè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jī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而这一年,开封还是被金军攻破。金军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热血沸腾的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却遭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

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féi),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jī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状志饥餐胡虏ròu,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升为太尉的岳飞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以尽快收复中原,但高宗瞻前顾后,畏葸不前,最后拒绝了岳飞的提议。绍兴九年,贪生怕死的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岳飞知情后不胜愤懑,立即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可高宗和秦桧根本不把岳飞的上奏放在眼里。

第二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高宗无奈之下只好派岳飞出兵反击。

岳飞苦战沙场,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攻下朱仙镇,四十五里外的开封城也指日可待。处于下风的兀术见势不妙,被迫退守开封,致使金军士气低落。兀术不得不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在朱仙镇,岳飞厉兵秣马,联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难忍内心的悲愤,抚mō着背上的“精忠报国”几个字,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誓死保国的情怀遭到抵制,壮志难酬,再想到临行前母亲的谆谆教导,竟哭着回到了临安。

岳飞回临安后,马上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继续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以谋反罪,将岳飞打入了大牢。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年仅39岁的岳飞被秦桧毒死于临安风bō亭,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相继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一百二十六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与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晚年姚太夫人随岳飞军中奉养,绍兴六年chūn病逝鄂州,宋高宗赐葬于此。因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形似卧虎,因此名之“卧虎tiǎn尾”。

孟母:居必择乡。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王符。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杰出大师。后人习惯把他与孔子并列而称“孔孟”。

孟子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的学术能在流派纷呈的战国时期独树一帜,与他有一位杰出母亲是分不开的。

古人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意思是说,君子要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居住,要选择可以使自己进步的人交往。出身微寒,识字不多的孟母正是这样一个有心人。孟母丧夫后,便与年纪尚小的孟轲相依为命。当时他们居住在一个偏僻的村落里,旁边住了不少没有教养的恶少。

这些恶少们不但有偷jīmō狗的行为,而且见孟家孤儿寡母,便常常向孟家扔砖头,nòng得jī犬不宁。孟母非常担心孟轲会跟着这群孩子学坏,心里很不安。由于孟家紧邻一块墓地,几乎每天都会有送葬的人群披麻戴孝啼哭着从门前经过,久而久之,孟轲和邻家孩子也跟着模仿。孟母感到这样的环境对孟轲的身心带来不好的影响,便决定搬迁。

孟母带着孟轲来到鲁国的都城。孟母想,繁华的都城既可以使自己找到一份活计养家糊口,又可以使孟轲接受一种先进的文化,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他们在都城热闹的街市选择了一间破旧但价格便宜的房子住了下来。孟母白天做活挣钱,年幼的孟轲便和附近的孩子玩耍。可是细心的孟母发现这里两家邻居一个是打铁的,一个是杀猪的,无聊而又好奇的孟轲不是学生意人的吆喝叫卖就是模仿杀猪的动作或者学猪叫。此时的孟母又开始犯愁了。

有一天,孟轲看见邻居家在杀猪,就问母亲:“东家杀猪做什么用呢?”

孟母信口答道:“要让你吃ròu。”

“是这样吗?”

其实孟家贫穷,从来没有买过ròu吃。但孟母自悔失言,为教育孩子守信不自欺,还是向邻家买了ròu让孩子吃。

不久胡人听说鲁国富庶,便来到鲁国都城谋些生路。胡人生性野蛮,在huā光了身上的积蓄后便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来,而孟家附近由于是下等平民聚集地,形势最为húnluàn,不几月已有数人丧命。

一天,孟轲在附近和邻居小伙伴游玩,突见一大汉持铁凿站立在前,面目狰狞。小伙伴见此一哄而散,孟轲因怀中藏有三文钱,心中颇为忐忑,被大汉一把抓住,后背还被铁凿打了一下,可机敏的孟轲还是逃出了魔掌,自此几日不敢出门。

当时鲁国处于战国列强包围之中,军力微弱,齐楚常有吞并之意。于是鲁国有大夫建议,效仿管仲治齐,男者为商,女者为娼,国富兵自强所以当时鲁国正是全民经商的时候,集市如牛máo,竞争jī烈。孟家居住地的商贩们为了争地盘,常常纠纷不断,打杀之声不绝于耳。

有一天,孟母做活归来,突见孟轲浑身是血,倒在家门口,大惊失sè原来当天集市上有人打架,孟轲像往常一样挤在旁边看热闹,一秤砣突然飞至,恰好砸在孟轲头上,让他挂了huā。孟母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为儿子找一个好环境。于是他们迁到都城的一个靠近书院的地方居住。

在新的居住地,孟轲每天都能看到一群群安静的书生们从门前经过,他们服饰整洁,谈吐温柔,举止文雅,而书院的琅琅读书声则传达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文化信息。在耳濡目染中,孟轲对读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孟轲便与小伙伴们学着摆设祭坛,打躬作揖,进退如仪,为后来的诗书礼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切都被孟母看在眼里。孟母认定,这就是她要找的适合孟轲成长的居住地。

这家书院是国家开设的大学,学生多为贵族子弟。孟母虽然家境贫寒,但人穷志不短,她盼着孟轲能读书做学问,将来好出人头地。于是孟母找到学校老师,请求学校接受孟轲入学。

孟轲入了学,学业也算进步很快,但他自恃聪明,渐渐对学业马虎起来。有一次,孟轲认为学得差不多了,就中途辍学,回到家里,看见母亲正专心致志地织布。孟母起身问道:“你学得怎么样了?”

孟轲回答:“学得差不多了。”

孟母回头拿起一把剪刀,把织机上织了一半的布齐刷刷地剪断。

孟轲睁大眼睛,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要把织好的布剪掉?”

母亲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说:“你今日学业半途而废,就像我剪断这织了一半的布一样。”孟轲幡然悔悟。从此拜子思为师,旦夕勤学不息,终成大器。

孟母望子成龙,教育有方,于细微处从小做起,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重在德育,动情晓理。因而,“孟母买ròu”、“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的佳话,多年来屡被人们引为教子良方。

王凡由于土娃的不停催促,吵着要王凡帮忙,只好是和他一起走一趟了。

土娃躲躲闪闪地藏在王凡身后,似乎前面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似的。王凡笑着一拍他的小脑袋,“怕什么,不就是去看你妈妈嘛,又不是去拿你喂老虎”

可是土娃不管王凡怎么说,只管是推搡着王凡向前,而自己躲在后面。

“树根哥在家吗?”王凡在门口喊道。

“阿凡你来了,快进来坐吧”树根媳fù闻声走了出来,一眼就看到了王凡,热情地招呼道:“你树根哥到村口摆龙门阵去了,你找他有事?”

“没有,我是来找嫂子你的。”王凡笑着说道。

“我?你找我有什么事?”树根媳fù有些疑huò,接着她看到了躲在王凡身后的土娃,立即怒吼道:“你这个兔崽子,舍得回来了吗?下次看你还敢偷钱”

王凡连忙劝住了她,“嫂子,我找你就是为了土娃这件事情。他的那十块钱,的确是我给他的。”接着,王凡就把当天的事情说了一遍。

“真的吗?阿凡,你可别帮这个小兔崽子求情。”树根媳fù还是有些不相信。

王凡哭笑不得,“嫂子,我骗你干嘛这真是我给的,当时还有几个村里的小孩看着呢,不信你去问一下他们。你怕是冤枉了土娃了”

这下树根媳fù终于是相信了,一把扯过土娃,mō了mō他的脑袋,笑了笑道:“这个兔崽子,怎么当时没和老娘说清楚呢要不然我也不会打得你这么狠呀”

土娃都快要哭出来了,不是被他娘感动的,而是自己感到了委屈。谁说当时自己没有辩解呀,可是根本不听,能怨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