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却有公卿循雅名(1/1)

沈母的身体越发不堪。

连日来虽然进些水米,到底是因为沈耘与银瓶儿都在。心中不愿两个孩子受苦,因此强自挣扎着起来,做些饭不让人二人饿着。实则自己仅仅是每顿吃上几口便没了心情。

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银瓶儿亦不外如是。

连日来年与沈母一道行止,颇有劝解的意思,倒是让沈母也想开了不少。

只是,一想到沈耘年纪轻轻便失了父亲,往后不仅家中没了依靠,乡里若是要找个媳妇,只怕也千难万难。沈母的心情便由此沉重不少。

沟渠,到底还是沈耘带着银瓶儿二人,花了好几天功夫修好了。

乡邻看着二人可怜,倒是也有些照顾,只是全然没了从前的热络。

短短一个月,沈耘便尝尽了人情冷暖。先前与沈家有些干系的,虽未急着撇清,可见了沈耘,却如同不认识。至于那些个更为可恶的,暗地诋毁中伤,倒也传出不少闲话。

时间转眼来到十月。

沈耘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足足三个月的时间,他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贫寒家门居然会在短短时间内发生这么多事情。

大清早的太阳不知何时,便转到了头顶。一如往常在自己屋内读书的沈耘,忽然听到门外有人高声呼叫:“此处可是书生沈耘的住所?”

沈母与银瓶儿都在院子里散心。

当他们看到两个官差护持着一个三旬的中年站在家门前,说出沈耘的名字,心里不禁一个哆嗦。

难道,沈耘是犯了什么事情么?

好事的村民纷纷从自己家中走了出来,围在沈耘家不远处,不停朝这边指指点点,想来必然也是抱着同样的疑惑。至于抱如何的态度,便不得而知了。

那中年文士倒也有耐心,问过一遍见无人回答,依旧笑眯眯地问过了第二遍。

沈母这才回过神来,很是小声地应道:“此处正是沈耘的家,官爷前来所为何事?”

总算是得到了答案,文士笑笑,留两个差役守在门口,独自走进来朝沈母拜道:“小可乃是成纪刘县尊的幕僚江济民,闻沈生满腹经纶,特来查访。”

沈母总算心里落下一块大石头。

既然如此,看来对自家也不是什么坏事。

此时沈耘已经走出门来,听到江济民的介绍,躬身一拜:“学生沈耘,见过江先生。先生一路风尘,不若进屋里,让学生招待一二。”

江济民暗自点头。

这般知礼,想来也不算事个书呆子。虽沈耘的邀请进了屋,江济民却提出了要求:“你我二人都是读书人,便不要在此处了,直接去你读书的所在。”

不得不说这是个很奇怪的要求。

只是江济民到底也是有身份的人,沈耘不得不遵照他的话,将其引到自己屋里。

踏进偏房,江济民的心里便一阵嗟叹。这般的家境和环境,难道真的如当日那位所言,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才?

斟了茶送到江济民手中,沈耘这才说道:“寒舍简陋,倒是让江先生笑话了。”

江济民走了一路,晒了一路,此时倒是真的有些渴了。浅啜一口茶水,将茶碗放在桌上,这才摇摇头:“不然,孔子云:何陋之有?若沈生满腹经纶,此处便是华盖当空,珠玉为壁。”

沈耘苦笑。

这读书人,精神境界真高。江济民如此直说,只怕也报了考校自己的意思。

“落魄寒门,昼耕夜读。虽不曾读书万卷,然每每借得书来,倒也能全数记在心里反复咀嚼。奈何无有名师指点,只能在这里做些空洞文章。”

江济民笑了笑。

这种情况其实秦州很多,大抵都是读书人不甘愿这一辈子庸庸碌碌,所以在家努力读书,白白耗费不少光阴。

点点头,开口问道:“刘县尊嘱我问沈生一句,今年成纪县府库充盈,来年当如何经营?”

虽说是假托刘清明之口,实则是江济民随口而出的题目,类似于科考的时务策一般,划定一个题目让考生自由发挥。

沈耘心中暗自计较。

这刘县令是前年来到成纪县的。如今正是三年为期,吏部考核功绩判定升迁的时候。接下来的答案不仅要惠及成纪县的百姓,更是要为刘清明的政治生涯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不得不好生考量了。

吏部考功司核验功绩,无非就是从官声,政绩,民声这几方面出发。而落到实务上,大抵便是兴水利,重农桑,行教化,清刑狱,和士绅这几方面。

成纪县这几年吏治清明,风行教化,这两点当然最为出彩。

但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民间对于这个刘县令还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更兼他心高气傲,不将知府张世安放在眼中,关系僵硬。

官声和民声方面都差了好多。

到时候只怕得个中都是好事了。

沉吟半晌,就在江济民都要等不及的时候,沈耘缓缓开口:“明年当办几场文会,延请秦州名士前来讲学。同时放宽了门槛,让寒门士子多进去一些。而后,将府尊大人请过来。”

江济民眼睛一亮。

想必刘清明心高气傲,张世安可是向来以提携寒门士子为傲的。如果刘清明能够这么做,定然可以缓和两人紧张的关系。

到时候就算张世安再怎么不满,碍于着几场文会的面子,也不会说刘清明的坏话。

但这还不算完。

沈耘继续侃侃而谈:“而后在春秋两季,县尊当在成纪县四处走走。民间有不少鳏寡孤独之辈,若是府库钱粮充盈,不妨施舍一二,他等必然感怀县尊恩德。”

而后着重强调:“此事非县尊亲至不可,若是派一二手下人来,纵有天大恩情,百姓如何得知。”

两件事情,一举数得,沈耘的算计让江济民拊掌大笑:“此番计较,当真了得。不仅凭民间议论便断得县尊与府尊的秉性,更是面面俱到无一遗漏,厉害,厉害啊。”

这倒是出自江济民的真心。

刘清明再怎么清高,但是涉及升迁,还是要紧张一下。所以这个时候哪怕捏着鼻子与张世安虚与委蛇也会做出来。沈耘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说出着两件事情来。

斯人胸中丘壑,在县学中只怕也不过寥寥数人有此本事。

肯定了沈耘的本事,接下来考校的自然是沈耘的学问。

“沈生这些年,读了哪些书?”这么明显地询问,显然江济民已经将沈耘抬到了一定的高度,不然询问会更加委婉一点,看重的意味会更隐蔽一点。

沈耘一拜:“学生惶恐,这些年不过是将十二经通读数遍,倒是烂熟于心。至于其他,有机会也读些当朝进士的文章,奈何这等机会委实难得。”

江济民并未因此就小看沈耘,相反,他的心里万分吃惊。要知道十二经这东西可不是随便说烂熟于心就可以的。那是需要倒背如流,还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既然沈耘如此说了,江济民自然要好生考校几句。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

“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对于《春秋》的这一段,沈耘张口即来。

《春秋》乃是帖经中的难点,概其叙事散碎不成体系,偏生文辞晦涩,不易理解。科考中好些人都被难在这里。

不想沈耘没有一点准备,就对接这样流利。江济民对沈耘的评价又高了一个台阶。

只是考校并不会因此就停止:“此作何解?”

沈耘想了想:“羊斟无义,当得千秋指摘,吾若当场,恨不能手刃此贼。然华元亦莽夫矣,岂不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征战生死大事,怎可有此疏漏,徒惹蝇营狗苟辈心生嫌隙。”

江济民怔了怔,不想还有这般的解读。只是想想刘清明当前的处境,似乎沈耘还意有所指,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再多言,只是将沈耘的话记在心里,准备给刘清明带回去。

接下来沈耘接受的考验,从《礼记》到《论语》,从《易经》到《诗经》。直教江济民连连嗟叹。

临了,终于开口:“沈生如此学识,科考未中,殊为可惜。刘县尊听闻沈生大名,不愿乡野遗贤,因此派我前来一番考校。若是过了,自请沈生前往县学就读,往后平步青云,当不再话下。”

沈耘苦笑一声:“县尊美意,学生心领了。奈何家父初逝,沈耘孝期未满,怎敢移心仕宦。”

“令尊?”江济民惊叫一声,回想方才进来一瞥时忽略的崭新灵位,登时朝沈耘一拜:“失礼了。”

而后走出偏房,到沈山灵位前又是一拜,这才回头对沈耘说道:“果真世间之事,不如意者八九。我本想请沈生到县学,来年为我成纪县夺几分荣耀,怎料有这等不幸之事。”

说着,在怀中掏了掏,摸出一个荷包来,底朝天抖下约摸三两银子,抓起沈耘的手,不顾沈耘拒绝,强塞到他手里:“来时匆忙,未曾多带些钱财。些许心意,请沈生手下,只愿越是艰难时,越要坚守经世济民之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