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抵达(1/1)

因外郎兄妹的到来,晚饭是在缙郎的帐篷里一起用。

郑绥三姊妹右向坐,卢娘子和诸葛娘子带着言娘子坐于左列,上首的位置并排坐着缙郎和外郎。

而外郎的小名,已成为过往,往后,更多唤的是他的本名诫郎。

帐篷里灯火明亮,一人一案一榻,分餐而食,因在路途中,食物很简陋,只一簋一豆一皿,簋器盛着汤,豆器中盛着肉酱与肉羹,皿中装着米饭,旁边放着餐具食匕和食柶。

在瞧着仆从端上来的饭食时,郑绥就轻不可察地皱了下眉头。

香鼎中的青烟,缕缕升起,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众人低头用食,帐篷中原本很安静,只是突然叮当一声响,是食柶和食簋相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循声望去,众人的目光都望着言娘子,言娘子一张黑黝黝脸突然涨红,眼睛睁得大大的,满是无措。

郑绥收回目光,望了眼身旁的采茯,低声交待一句,没一会儿,帐篷里又发出一声叮当响,只是这回不再是言娘子,而是阿罗,只瞧着阿罗扬头忙道:“不好意思,方才急了点。”说完,还扮了个鬼脸。

卢娘子和诸葛娘子的脸色,微微一变,勉强笑道:“无碍的。”

只是这顿晚饭注定异于往常,接下来的时间里,阿罗和言娘子两人时不时弄出点声响,两人似在和奏一般,你一下,我一下,在郑绥眼中,显得有些冗长的晚饭,终于在阿罗放下食柶,最后一记叮当声中结束。

声音格外清脆,清脆得有些刺耳。

可阿罗才八岁。

这事由她来做,却最合适。

郑绥本来就不习惯吃米饭,更何况是晚餐,用餐时只用食匕吃了几口汤,米饭都没有动。

回屋后,吃了刘媪另外端来的粟米粥。

郑绥喝完粥,盥洗手时,接过采茯递过来的巾帕,问道:“找个时间,问问长庚,还有几天才能到临汝。”

采茯还未应声,却听一旁的刘媪说:“老奴听底下人提起,按照我们现在这样的速度,怕是还要十天左右。”

“这么长。”郑绥呢喃了一句,跪坐在方榻上,“我记得阿罗和言娘子身形差不多,阿媪等会儿去阿罗那里拿两套新衣,陪着阿罗给言娘子送去。”方才瞧着言娘子身上的那身衣裳偏大。

刘媪应了声喏,尔后退了出去。

郑绥接过采茯递过来的建康著姓谍谱,低头看了起来。

辛夷又在案头点了两盏釉陶灯,剪了灯芯,使灯光更明亮。

——*——*——

“那黝黑的小娘子,你确定没领错人?”等郑缙送了诫小郎和言娘子回来,诸葛娘子迎上前,似抱怨般问道。

“那双眼睛总不认错。”郑缙长得一张白晳的方脸,一双圆溜的眼睛,眼神格外活泛,跪坐到一方榻席上,便拍了拍肩头,示意诸葛娘子过去给他掐肩。

诸葛娘子一笑,“估计整个郑家,也找不出这么黑乎乎的人,更别提大房那三个女郎,个个似雪团一般,还真是同种不同人。”说着上前替郑缙掐肩,又低头问道:“阿郎真想把她带回京口?”

“带回去让祖翁见见,至于怎么安置他们,自是瞧祖翁的意思,家里又不怕多两个人吃饭,再不济,不是还有大房在,到时候实在不好,把人交给大房就行了,不过是两个孤儿罢了。”

“说的也是,还有大房在,”诸葛娘子笑得柳肩都摇摆起来,“你还别说,方才吃饭时,阿罗那死丫头,可不是故意制出声响来,平时瞧着那丫头傻乎乎的,没想到还有这样一番心肠,偏帮着那小娘子,让我说,明儿还是别一起吃饭了。”

“如今在路上,就这么几个人,分开用餐也不好,还是先一起吧,至于言娘子,你派个熟知礼仪的老妪过去教教,现在就罢了,总不能回了京口,还闹笑话,怎么说,人也是我们带回去的。”

“只是这个却不用我们操心了。”

郑缙侧头看了诸葛娘子一眼,“这话怎么说?”

“方才我听人说,十娘早派了身边的老妪过去了。”

“她?”郑缙疑惑,这些天以来,郑绥给他的印象,向来是万事不关心,深居简出,对什么都不甚在意,“她还会做这事?”

“可不是,我之前也没看出来,你道阿罗那丫头,今晚怎么会在用餐时,制造出声响,多半也是她支使的,这会子,又送人又送衣裳的,可上心了,我们这么多天,做的事,可一点效果都没有,她反而对着那两个野孩子献殷勤。”

说到这,诸葛娘子停住了手,“我倒是想和她亲近亲近,可那丫头每次都淡淡的,连话都说不上几句,依我看,那丫头,也没什么的好笼络的,如今郑五郎也不在,她哪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这般费心。”

“谁说那丫头没用处了。”郑缙眼睛灵泛地转动了两下,“你别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的。”

诸葛娘子微侧着头,轻笑一声,“难不成,咱们家那位才貌冠天下的郑五郎,有消息了,没死。”顿了一下,头轻轻蹭了一下郑缙的脸颊,“我怎么听传言,石赵皇帝,都打算给郑五郎发丧了,留下个郑纭不济事,将来郑家的事,在南地,还不是祖翁说的算。”

郑缙一把伸手把诸葛娘子抱在怀里,伸手勾住诸葛娘子下巴,“卿卿难道忘记,郑纬在赵国拒婚时,曾说过十娘曾许亲给谯国桓裕,这可是天下皆知的事,而且听长兄私下说过,桓裕和荥阳的族兄郑经,又有金兰之契,若是郑纬真没了,依照郑纬如今在海内如日中天的声望,只怕桓裕不会拒婚,还会乐意之至。”

郑缙目光一闪,他听父亲说过,桓裕现在虽只是徐州牧,但是徐州是对抗羯胡的前线,若不是谢尚书把着扬州刺史的位置,凭着这两年来的战绩,只怕那个位置,也已成了他囊中之物。

这门联姻,祖翁应该会很中意。

诸葛娘子看了郑缙一眼,带着几分嬉笑般揽上郑缙的脖子,“按说阿郎和五郎一样的年岁,怎么就会有天壤之别。”

郑缙脸色陡然一凝,片刻间,活泛的眼眸中渗出笑意,很是会心,回之同样的戏笑,“若我有郑纬的名声,你还能嫁给我。”说完,腾地一下起身,抱起诸葛娘子向不远处的床榻边走去。

灯影幢幢,恣意笑谑声不绝……

十天左右的路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因马车行驶得慢,这一带又多是平地,郑绥坐在马车里,还可以看书,每日里在车厢里的时间,倒是过得很快。

待建康著姓的谱谍翻完后,马车也抵达了临汝县城。

临汝是临川郡治下的一个县,县里人口并不多,土地多为沼泽之地,更没有什么大户著姓,这次郑家人迁徙过来,倒是成了多数人。

郑家所购置的田地山林,都是位于临汝县偏南一带的丘陵地带,因有谢尚书的文书,直接从临川郡郡府购置,手续很快,这在郑绥他们到达时,便已办妥。

虽有田地山林,但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而首要的,便是三万多人的安置及安排,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郑绥他们到达的时候,这项事情才完成了一半,而郑绥他们暂时所住的地方,也是在县城中买下的一座中等大小的宅子,所幸他们的人口不多,虽说以后要去建康,但是部曲和大部分族人,以及郭冯两家的大部分人也会住在这里,故而别院还是要盖的,以便有个栖息之地。

这又是一项大的工程。

出帛出粟,招募了许多人,其中就有原来县里的人,但饶是如此,还是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才能全部完工。

这些是一到临汝县的住所,当天夜里,温翁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郑绥说了一遍。

“阿翁,我们到时是住建康,而不需要住在京口吧?”

温翁愣了一下,没有料到郑绥会突然问起这话,但还是很快地点了下头,“当然了。”瞧着郑绥没再说话,温翁不由问道:“十娘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是不是缙小郎……”也不怪他多想,且不说郑绥无缘无故问起这话,他原本就心思慎密,一点就透的。

郑绥想了想,遂把缙郎在步府的事说了,并且,把诫郎兄妹俩的事,也一并说了。

温翁听了,沉吟了良久,半晌叹息道:“某和小郎就曾想过四房的名声怕是不妥,后来见到郑七郎君,倒是去了大半疑心,但若瞧着缙郎的那般行事,怕是比预料的更糟糕了,七郎君算是其中仅有的异数,若果真如此,受此牵连,四郎去建康,要立稳足根就更难了。”更为要紧的是,四郎名声不显。

瞧着温翁皱紧眉头,郑绥忙地宽慰,“阿翁都说了,要在这儿建别院,若建康待不住,我们就回临汝这儿好了。”

“胡话。”温翁轻轻摇头,却又夸赞起郑绥来,“诫郎兄妹的事,小娘子做得很好。”只是不该自己亲自去才好,不过,后面的话,温翁没有说出来,心里却想着,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横竖还有四郎,由他出面,也轮不上郑绥一个小女娘。

温翁这般想着,望着郑绥的目光便多了几分欣慰,只是这份欣慰,在第二天上午,就给打破了。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