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接人(1/1)

一场相见欢,化干戈为玉帛。

事情平息了。

王十二郎已不要那本《春秋左氏传》,那么,无论步七郎,还是外郎的阿舅,自是不会再要强买外郎手中的那本书。

返回的路上,马车里,采茯满是疑惑地问向郑绥,“既然事情已经完满圆解决,怎么小娘子还把那本带来的字帖送给王家小郎。”十娘的手中,阮遥的字帖很多,但是古隶书体字帖,只有这么一份,其余的都是楷体或是行书,又以楷体为最多。

若依采茯的意思,纵使要送,也该送楷体字帖。

郑绥倚靠着隐囊,抿了抿嘴唇,乌黑的眼珠子转悠了一下,“方才你不是听见了,王十二郎最近一直在搜集古隶书体的字帖,恰好我这儿有一本,索性就送给他,也算是一桩成人之美,况且,这本字帖带过来,原本就是打算送出去以保住外郎手头的那本书。”

采茯听了,有些不信,“真是这样?”

又瞧着郑绥敛住目光,盯着手中抱着的隐囊,就是不看她,越发地不信。

“当然。”郑绥虽仰靠着,还不忘连忙颔首,手中的隐囊,大约是她用力过大,都变了开关。

采茯一瞧,哪里还能信郑绥这番话,只是一时间猜不透,郑绥为什么要么做。

而采茯真正知晓郑绥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已是抵达临汝县的第二天早上。

话说,她们回府后,缙郎一行人还没有回来,直到过了一个时辰,才回府。

因郑绥姊妹住在同一院落,因而九娘和十娘一回来,郑绥她们就知道了。

九娘和十一娘应是回屋换身衣裳,约莫一刻钟左右,就出现在郑绥的屋子里,九娘依旧是低首含胸,温柔和顺,然而,十一娘阿罗,却是顶着一脸的不忿走了进来。

“谁惹你?”待她们坐定后,郑绥问道。

阿罗性子大大咧咧,很少为什么事生气。

只是这会子,却气呼呼地道:“我再也不跟仕之阿兄出门。”说着,又瞧了九娘一眼,“还有阿姐也不要跟着他一起出门。”心头的气还未消,脸颊都圆鼓鼓的。

仕之,是缙郎的字,名缙,字仕之。

“出了什么事?”郑绥目光移向旁边九娘,猜测着应是在步府出了事。

“我们跟着二十一婶和阿嫂先去甘棠湖,只是还未至晌午,连雨都没有停,仕之阿兄突然派人过来说,柴桑的大族步家今日有宴,携我们一起赴宴,匆匆赶去了步府,后来,到了步府才知,仕之阿兄想在步府见一位从建康来的王十二郎。”说到这儿时,九娘的脸突然红了起来。

一旁的阿罗却是接过话头,“阿姐你说,仕之阿兄怎么会不知礼,竟然要带着嫂子和九姐去见王十二郎,还要求九娘摘了帷帽。”

阿罗的语气依旧气呼呼的。

郑绥不由愕然,仕之阿兄和五兄同岁,怎么会做出这样荒唐的事来,九娘因容貌艳绝,一直以来,凡出门都是戴着帷帽的,郑缙不可能不知道缘由,想到一种可能,郑绥却是心惊不已,眼底闪过一丝阴郁。

顿时,多少能理解步七郎那番调侃的语气,原是事出有因。

只单单郑缙这般行事,也就罢了,但若整个四叔公一家子,都是这般行事,那么荥阳郑家,在南地,怕是没有什么好名声了,这让郑绥想起一桩旧事,四叔公为数十万钱,把嫡长女嫁入商贾家。郑绥的一颗心,便不停地往下沉……四叔公至南地,四十余年,仕途一直不畅,最后官至散骑员外郎。

不会的。

郑绥忙地打住自己的念头,至少还有郑七郎君,对,还有郑七郎君,她虽没有和郑七郎君接触过,但听温翁透露出来的意思,郑七郎君,为人端方。

瞧出郑绥的脸色不太好,而阿罗依旧为这事生,九娘郑芊不由开口劝说,“不是最后没去嘛,也值得你气成这样。”

“那是因为人家先离开了,他连人家的影都没见到。”阿罗没好气地回道,“知道的人,晓得我们是他阿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携带的ji人。”

“阿罗,好了,越说越不像话了。”郑绥忙不迭地皱眉喝止。

因着郑绥的喝止,阿罗愣了一下,恍过神来,却是觉得委屈,垂着头,撇开了眼,连眼眶都红了起来。

郑绥见了,意识到自己语气太过严厉了些,遂起身,蹲到阿罗跟前,轻声道:“阿罗,阿姐说得很对,阿姐最后没去,不值得你气成这样,二郎只是照顾我们一阵子,等到了临汝县,有阿兄在,至于去了建康,也是单独的宅院,犯不着为了没发生的事,真恼上二郎。”

阿罗伸手抹了下眼睛,眼眶湿漉漉的,嘴唇嘟了起来,“那以后,我们再也不跟二十一婶子她们出门了。”

郑绥重重地点头,应了一声嗯,伸手摸了摸阿罗的头顶。

阿罗才微微咧了下嘴。

到了晚上,郑绥还是拉着阿罗和九娘一起去了中堂那边,与卢娘子及诸葛娘子,一起用晚饭,毕竟卢娘子和诸葛娘子是七郎君留下来照顾她们的,再退一步讲,她们兄妹初来乍到,在南地,立足未稳时,还有很多地方要依仗着四叔公一家子。

然而,晚饭结束,也没有多余的话,早早地就回了房。

夜里歇下,采茯替郑绥放下帘帐时,还是犹豫了一下,细声地问了句,“小娘子,下午出门的事,不告诉诸葛娘子她们一声,是不是不太妥?”先时她也在屋子里,九娘十一娘说的事,她也听到了,虽觉得缙小郎的行事,是有些过于荒唐,但终竟如今一起同行,缙小郎是十娘的兄长。

郑绥轻嗯一声,没有立即说话。

这件事,于情于理,是该说一声,原本她也是要说的,只是临时改了主意,如今想着,由她说,总比从别人口中知道的强些,沉吟半晌,方道:“明儿早食后,我会问问诸葛娘子有关外郎父亲生辰的事,顺便把外郎的事说说。”

只是关于王十二郎,瞧着郑缙上赶着讨好的劲头,郑绥却不想提及。

郑绥想起晚上时,重新翻看建康著姓的谍谱,有关琅玡王氏,有关王十二郎,王氏显赫,一门之内,出仕为宦者,不计其数,王家人几乎占据了建康的半个朝堂,而王十二郎,又是长房嫡支中的皎皎者,少时便以学尚知名,善玄谈,通佛理,工草书,风/流冠绝江左,名誉当世。

他父亲,是大楚的中书监,长兄为尚书左丞,叔伯兄弟子侄,个个皆是俊才。

也难怪,到处都有人上赶着讨好。

且不说郑缙,便是步七郎,也是因为王十二郎近来要收集古隶书体的字帖,才想起外郎的那本《春秋左氏传》,以至于不惜强买。

只是当世重风骨,郑缙这样的行为,注定令世人鄙夷。

是不是一旦离开了旧地,安土重迁后,便把家族的传统全给抛了……

采茯瞧清楚郑绥意思,“那等会儿,婢子派人去和长庚交待几句。”

“明儿早上去就行了,今晚上你也早点睡,明儿还得早起赶路。”方才用完饭,卢娘子和她说起,明儿要起程,不再停驻。

采茯应了声喏,放下帘帐。

且说,郑绥是早上问的诸葛娘子,到了午饭时,路途停歇,诸葛娘子就带来了消息,外郎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三房三叔公的嫡长孙,四郎君的长子。

“十娘放心,你二兄听了你说的事,已亲自赶回柴桑去接那两兄妹了,还说既然是三叔公的后人,祖翁知道消息后一定会很高兴,已修书一封,让人传回建康。”

“这么快?”郑绥心头猛地吃了一惊,着实让诸葛娘子这话给镇住了。

“哪里还快,二郎还抱怨着,昨日晚上,十娘怎么不说一声,不然,今儿都可以一同起程了,想必十娘也知道,三叔公一家子,自十年前不知所踪,家里就一直在探访他们的下落,祖翁每每都记挂着这事,二郎作为孙子,一直想替祖翁分忧。”

眼前的诸葛娘子,鹅蛋脸,灵蛇髻,快言快语,倒还真是让郑绥应接不睱,不,应该说他们夫妇俩,都让他应接不暇。

郑绥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收敛住心中的吃惊,淡淡道了句,“阿兄还真是孝顺。”

不知道,郑缙这样做,对外郎兄弟,到底是好是歹?

经过了昨日的事,郑绥能够想信,依着步七郎的附势,对外郎兄妹,一定会有所照顾,这样,也不用担心,他们兄妹在柴桑,再受舅家欺辱,何况,外郎留在柴桑,算是遵循父亲遗志。

而离开柴桑,跟着郑缙去建康,脱离开了原本所有的生活习性,他们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怕是需要一段很长时间去适应,更为紧要的是,他们的生活,必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她昨日,丝毫不曾提起让外郎兄妹跟她离开柴桑,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但很显然,郑缙完全没考虑这些。

这日夜里,是在野外搭帐篷宿营,同时,她也见到外郎兄妹俩。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