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明察秋毫】(1/1)

上官桀他们已经商量好了,趁着霍光休假,将奏折呈上去,上官桀负责催促皇帝批复,桑弘羊负责拉拢一些大臣,联名请求下霍光的权。

就这样,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夺权运动开始了。

他们计划得很好,天衣无缝,从上书到三人成虎,一条龙服务,似乎每个环节都考虑到了,但他们唯独忘记了小皇帝这一最重要的环节。不管你什么奏折,都要有皇帝的批复,他们以为奏折交上去了,皇帝这么小,只有十四岁,小孩子一个,懂得什么,还不是哄哄骗骗就好了。

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奏折交上去了,迟迟不见批复。上官桀看了无数次,都不见奏折。他的心里开始唱起了《忐忑》。一整天,他想看到的都没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就在焦躁不安的状态下度过一天一夜。

第二天,一身舒畅的霍光上朝来了,刚一来就听说自己被弹劾了,而且弹劾自己的还是重量级人物,这一下也忐忑了。他是个胆小的人,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早吓得没了主意,躲在画室中不敢进殿见皇帝。

十四岁的少年皇帝刘弗陵坐在大殿上,下面文武百官比往日更肃整,气氛格外凝重。大家都知道发生了多大的事儿!他们一个个吓得大气也不敢出。

小皇帝的目光从人群中扫过,他在人群中找了一遍又一遍,就是看不到霍光。他问:“大将军在哪儿呢?”

上官桀赶紧答道:“大将军听说燕王告他的罪,所以不敢进来。”此时上官桀还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满心期盼他的这番回答能提醒皇帝,然后就下旨,抓人。没想到小皇帝说:“召大将军进来。”

霍光心惊胆战地来了,刚一入殿,就赶紧摘下帽子,趴在地上叩头不已。身边几十上百双眼睛望着他,有的幸灾乐祸,有的同情。偌大的大殿,上百个人,居然安静得只听见霍光叩头的砰砰声在大殿中回响。

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小皇帝大声说:“大将军请戴上帽子,我知道这封奏折是假的,你没罪。”

霍光愕然,然后他赶紧问道:“陛下何以知道?”

小皇帝说:“大将军出行,这是你的职责所在,而且你调动校尉,到现在只不过十几天的时间,燕王远在千里之外,他又怎么会知道?再说了,大将军就算图谋不轨,也不需要调兵遣将。”

还有什么比遇上明主更让人庆幸!还有什么比信任更让人感动!霍光为朝廷鞠躬尽瘁几十年,有这一刻,他值了。

汉昭帝虽然在位只有十四年,去世的时候也只有二十二岁,而且在位期间,他几乎从来没有处理过什么大事情,但仅凭此事,也足以让他跻身于贤明君王之列。

这一次的阴谋在昭帝的明察秋毫下破产了,但是上官桀等人并没有罢手,一直都想扳倒霍光,他们一次次勾结大臣,告霍光的黑状,不过昭帝并不相信,说得多了,昭帝大怒,“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不能诋毁霍光,上官桀他们想出了更恶毒的点子——让鄂邑公主请客,埋伏刺客杀死霍光,然后迎燕王旦即位。

燕王旦异常兴奋,勾结郡国豪杰数千人,为自己的即位做准备。上官安甚至想得更远,他的想法是,等杀死霍光,废掉少帝,燕王刘旦一来到京城就杀了他,然后让父亲上官桀即位,改朝换代。

邪恶之人之所以令人畏惧,就是因为你看他可能笑面对你,但心里或许已经想了九种害你的方法。

他们的阴谋被鄂邑公主舍人的父亲稻田使者燕仓知道了,燕仓告诉了大司农杨敞。杨敞是霍光一手提拔上来的,他是一个胆小懦弱之人,听说此事,吓得手脚发软,都不敢告诉霍光,赶紧请病假休息,然后告诉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告诉了霍光。

霍光马上让丞相车千秋派兵抓人。丞相征事任宫抓捕了上官桀,丞相少史王山寿将上官安骗到府中实施抓捕,其他如孙纵之、桑弘羊、丁外人等皆被捕,灭族,鄂邑公主、燕王刘旦自杀,一场政变被成功制止。

终昭帝一世,国家无事,朝廷安宁。在昭帝的信任和支持下,霍光坚持武帝末期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姓充实,社会逐渐恢复并得以发展。

公元前73年,汉昭帝去世。此时霍光的外孙女,那个小皇后还只有十四五岁,年龄小,没给昭帝生个一男半女的。所以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又摆在霍光面前。

选择皇位继承人,有很多条件的限制,有的甚至很矛盾,比如先代有兄终弟及的说法,也有兄弟不能相继入宗庙的说法。但是在汉朝,有兄终弟及的先例。当年孝惠帝去世,后来接替他的就是他的弟弟汉文帝。朝廷在处理事情上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前朝的经验,看前朝是否有过这样的例子。

孝昭皇帝无后,所以霍光只能是从武帝的儿子辈中找,满朝文武也都是这样的看法。但是此时武帝的儿子就只剩广陵王刘胥一个人,而刘胥当年已经被武帝所放弃。

霍光一辈子视武帝如神明,武帝的做法是他行为的指南,武帝制定的政策就是他施政的宗旨。武帝已经放弃刘胥,现在他却要起用他。违背了武帝的意愿,霍光一直内心不安,但是又不知该怎么办,他就这样纠结着。昭帝四月去世,一直到六月份,过去了将近两个月,事情一直拖着没定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郎官看出了霍光内心的犹豫,上书朝廷:“过去周太王曾经废掉太伯,让王季继承王位,周文王放弃伯邑考,立武王,只要对江山社稷有好处,也可以废长立幼。”这话说到了霍光的心里,霍光赶紧把奏折拿给丞相杨敞看,跟杨敞取得一致,将那个郎官提拔为九江太守。广陵王就这样被放弃了。儿子辈已经没人了,只能在孙子辈中找。

其实这样一来,事情反倒简单了,武帝的孙子不少,但是地位尊贵,位列诸侯王的只有一个——昌邑王刘贺。燕王刘旦的儿子也做了诸侯王,不过那是一年以后的事情。在汉昭帝去世前六年,刘旦作乱自杀,爵位被废,七年后,也就是汉宣帝即位后复爵,刚刚错过选择继承人。

选择是唯一的,所以霍光很快拿定主意,在接到郎官奏折的当天就上报皇太后,也就是他的外孙女。这只是个手续问题,外孙女是不拿朝廷主意的,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抬出来亮个相走个过程。然后霍光派少府乐成,以大鸿胪的身份去接刘贺。

乐成是霍光的亲信,这个时候正受霍光的宠信。按照以往的规矩,迎立皇帝是很大的功劳,将会获得封侯的奖赏。在这件事情上,霍光是有一点儿私心。同去的还有宗正刘德,这人是楚元王的重孙,有光禄大夫丙吉,也是霍光非常信任的人,还有中郎将利汉。

刘贺在朝野上下期待的目光下来到朝廷,但是他从到来的那一天起就让人失望,即位后,他更是荒诞肆恣,任意妄为,以至于短短的二十七天,就违规做事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平均每天多达四十多件,可谓名副其实的捣蛋王。

刘贺的这种表现,让霍光为难了。他本意是想找一个称职的皇帝,没想到招了个淘气顽劣、不务正业的调皮鬼,百年之后,他有什么面目去地下见尊敬的汉武帝?他整天忧心忡忡、闷闷不乐,苦思良策却一筹莫展。他从小少读书,对经书不熟,不知道前朝可有这样的情况,那些先哲们是如何处理的,于是问他信任的大司农田延年。

田延年说:“将军您是国家的柱石,要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着想,觉得这个人不行,不如另选贤明。”

这话又说到了霍光的心上,但是他心里担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他问田延年:“我倒是这样想,但是不知道前朝有没有这样的例子?”霍光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可以很坚定地执行既定政策,但是却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有所创举。

田延年说:“有啊!伊尹相殷,废掉太甲以安宗庙,后世都称他为忠良。如果将军您也能这么做,您就是汉朝的伊尹。”

匹俦先贤的问题,霍光未必想过,但是既然前朝有先例,而且也为后世所称道,那么他心头的疙瘩就解开了。

霍光将田延年提拔入宫,作为自己的助手,然后召集丞相、御史大夫、将军等等商议。霍光还是很有前瞻性的,他提拔田延年这一步走得非常好.

当廷议陷入冷场,众人都不置可否之际,田延年挺身而出,他离席按剑,大声说道:“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为霍光掌握大局。

就这样,在文武大臣们的共同决定下,刘贺被拉下马,成为西汉历史上唯一一个因胡闹被臣子废弃的皇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废掉刘贺,接下来该找谁来做皇帝呢?最尊贵的职位,现在居然成了众大臣心中的老大难。孙子辈中,燕王刘旦作乱,乱臣贼子的后人是不能迎立的,刘胥还在,他的孩子也当然不能迎立,齐怀王绝后,昌邑王后人废掉,孙子辈好像已经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大臣们开会开了一次又一次,始终没有结果。

光禄大夫丙吉私底下写信给霍光,推荐武帝的曾孙刘病已,他是太子刘据的孙子,也算是嫡亲。霍光听从了丙吉的建议,迎立刘病已为皇帝,史称汉宣帝。

辅佐汉宣帝四年后,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死后汉宣帝给了他优厚的待遇,并赐他皇家葬礼规格——黄肠题凑,在西汉历史上,只有两个大臣享受这种待遇,一个是霍光,另一个是汉哀帝的幸臣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