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号令天下】(1/1)

秦穆公豁然开朗,照计而行,一连几天陪着由余吃饭,两人接席而坐,共用碗盏。接着蹇叔、百里奚、公子枝又轮流坐庄,陪由余喝酒。几天下来,也不知由余是有意投靠呢,还是保密意识不强,他把西戎的地形与兵力部署都透露给了秦国君臣。

而后,秦穆公就选出美女16名和良厨若干,派内史廖把这些人去送给戎王。

食色性也,戎王哪里见过这世面,喜得三魂出窍。从此日日笙歌、夜夜宣淫,天堂似的日子一过就是一年。

一年后,秦国才放由余回去,这时的西戎,国事早已荒废,民间变成人间地狱,而戎王的兴头还没有够呢。

由余大惊,数次劝谏,戎王哪里肯听,反而因为由余逾期未归而猜疑他。秦穆公则派人暗暗劝由余弃暗投明。

事情果然如内史廖所料,由余失去了政治生存空间,只有考虑投秦。

秦穆公大喜,以盛礼相待,封由余为上大夫,与之共谋伐戎之事。

西戎到此,基本上就算玩完了,我们暂且先放一放。

秦穆公三十六年,也就是崤山惨败的三年之后,自感衰老的秦穆公决心雪耻。他仍任命孟明视为帅,派大军从晋国的防卫薄弱处洛水突进,北上袭击王官(今陕西闻喜西)。

孟明视为表示决死的信念,等大军渡过洛水后,将舟船一火焚之,先于楚霸王400多年就来了个“破釜沉舟”。

秦军此次,勇不可挡,大军一口气拿下了王官和和郊,晋军不敢与之决战,只能固守城池。

秦军虽未能找到机会与晋军主力决战,但在气势上已全面压倒晋军。

秦穆公遂从茅津渡过黄河,来到崤山旧战场,为三年前再次阵亡的将士收拣尸骨,积土为坟。

看到漫山遍野的白骨,穆公悲从中来,在这里一连三天哭祭。他还在军前宣读了一份誓词,就是后来收入《尚书》的《秦誓》。

誓词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不用百里奚、蹇叔之谋,才铸成如此大错,发此誓言,是为让后世记住我的过错。人要是随心所欲,那就一定会多灾多难。我们责备别人不难,自我批评则何其难也!我心之所忧,是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秦军的将士们听了,都感动得落泪。崤山之仇,算是报了,但秦穆公与晋国争霸中原的梦想,也到此全部终结。

此后数年,秦国全力经营西进方略。秦穆公三十七年,秦军大举讨伐西戎。

亡国在即,戎王还没从美梦中醒来,拒绝听谏,谁要是敢说“秦军来了”,他就搭箭射谁。等秦军真正开到了,他才目瞪口呆。

秦军横扫西戎,还是小菜一碟,眨眼之间“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这新吞并的十二个戎国,究竟是哪些国家,《史记》上记载不详,总之是一大片广阔土地。

秦穆公声震西戎,周天子也感到震撼,派了召公过,带着金鼓来向秦穆公祝贺,正式承认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秦穆公由此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三位霸主。

穆公的霸业,主要体现在征伐西戎上。西戎,是一个泛称,商周时代,今天的甘肃一带并无华夏人居住,就是一些戎人在住着。戎人,大约有些是与华夏人共同血统的蒙古人种,另外一些则是亚利安人。

西戎骚扰中原,导致西周王朝覆灭,诸侯也很头痛,最早的烽火台就是为防备他们而建的。

一直到秦穆公称霸,来自西部的威胁才彻底被遏制,形成了以后两千年的大致格局。

因此,秦穆公是秦国第一个对我们民族有两千年影响的人。

人伟大不伟大,就看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好还是坏,看后世的千秋万代是否从他的事业中得益。

穆公的霸业,虽然短暂而有限,但对我们后世却很有用。我们不应忘记这位很有人情味的霸主!

他虽没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取得会盟诸侯、号令天下的盟主地位,但秦国在他治下,国力大增,跃升为能与晋、楚、齐相抗衡的强国,同时还在西部竖起了一道钢铁屏障,这一功绩,又使他声威一点也不亚于齐桓、晋文。

他扫灭12个戎国部落(另有一说是20个),其一生的事业达到辉煌顶点。但正如他所忧心的,“日月逾迈”,老天给他的时光不多了。当年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经过39年的奋斗,已垂垂老矣。

就在荡平西戎两年之后,秦穆公的生命终于走到了终点。

秦穆公,成为老秦人永远怀念的一代英主。

除了尚武精神之外,秦穆公的胸怀气度,也是他成为霸主的缘由。

在他的统治时代,秦国人才济济,文武兼备。他敞开大门接纳山东士子的气度,成为后代人追慕的榜样。在几百年后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中,还特别提到了秦穆公的阔大胸襟。

孔子对秦穆公的用人之道,也有相当高的评价。孔子30岁那年,齐景公与晏婴到了鲁国见到孔子,齐景公问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不想孔子说出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话来:“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按:指百里奚事)。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见《史记》)

在未展抱负的孔子心目中,像秦穆公这样虚心接纳人才的君主,即使为天下之王,也不为过;当个霸主,是小事一桩。

秦穆公去世之后,就葬在雍城。史载,为他殉葬的活人就有177人之多!

这是在他身后引起极大争议的一件事。

生殉,是上古时代一个极为恐怖的风俗。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相当盛行。按照古人的观点,殉葬是为了“事死如事生”,被活埋的不仅有奴隶、仆佣,还有近臣。后来战国时代的墨子曾经说过:“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节葬》)

被作为殉葬的男子,身体可以伸展;女子则弯腰佝偻,显示了在阳间就有的等级。

为秦穆公的殉葬人数,远远超过为秦武公殉葬的66人,确实令人震恐。

在为穆公殉葬的人中,有秦国著名的贤臣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这三人,在民间的口碑很好,被公认为是有才干的人。他们死了,秦人为之悲伤,有人写了《黄鸟》一诗,以抒幽愤:

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意思是说:他们走近墓穴的时候,因濒死而战栗不止。苍天啊,为何要灭掉我们的大好人呢?如果能赎回这几位好人,我就是死一百次也不悔啊!

秦国的这个生殉制度很野蛮,但秦人的心地也很淳朴,发而为诗,竟是如此之真挚!

当时就有有识之士,对秦穆公临死前的这个决策颇有非议,并以此看出,秦国只要还是如此野蛮,就不可能再有力量去东征了。

但也有人说,事情不是这样。是有一次秦穆公与近臣喝酒,酒酣耳热之际,穆公说:“我辈生同此乐,死亦共此哀吧!”奄息等人欣然从命。到穆公死时,他们都自愿跟着死,并非强迫。

总之,秦穆公是带着他的辉煌与阴影,永远地去了。

从他身后,到春秋末期,又经历了七代君主,是为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和悼公,共有144年。

这144年,秦国每况愈下,虽然也有君主参与中原争霸,但作为始终不大,国内更是君臣秩序混乱,“兵弱而主卑”。秦国,又重新沦为被山东各国鄙视的“夷狄之邦”。

曾有今人对秦穆公做评价,说:“秦人异日统一之基,实自穆公建之,此不可不知者也。”(马非百《秦史集(上)》)

这话说的对,穆公实是老秦人命运的关键人物。

在穆公之前,虽已有百年的酝酿,但秦国终究是西陲小国,而秦穆公之后,又有两百年的萎靡不振,若非中间有秦穆公的冲天一飞,秦国的后人未见能以“穆公霸业”为蓝本再图崛起。

如此的话,可能终东周之始末(从春秋至战国),秦国都只能是西陲小国。在我们今天的华夏,也就很难再找到关于它影子了。

正因为有了秦穆公,我们华夏的文化构架,才永远有了“秦”这个底色。

在春秋末期的一百多年中,诸侯之间的兼并更其激烈,楚庄王继秦穆公之后成为新的霸主,之后就是我们都详知的“吴越争霸”。

秦国在这期间,与楚国关系一直紧密,后来终于结成牢固联盟,以遏制晋,但仍不敌晋之强大。

后来,诸侯召开“弥兵大会”(也就是那时的世界和平大会),公推楚、晋为盟主,齐、秦也与之实力相当。诸侯大国在总体上实现了均衡,但在细部上,因制度的交替,阶级的演变,各国间动荡更甚。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在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有多少人沉沦,就有多少人跃起,人被不可知的力量所挟,在金戈铁马中杀出自己的路。

秦国业在找路,但在其后与晋国的争霸中,却屡屡不利。

秦桓公二十六年,秦桓公急欲向东发展,与狄人合力攻晋。晋厉公斥责秦国背约,纠合“八国联军”伐秦,连周王室也派了两名大夫参与其事。

联军与秦军大战于秦地麻隧,结果秦军大败,狼狈溃逃。联军乘胜西进,渡过泾水,进至秦地侯丽(今陕西礼泉东)后撤兵。

之后,秦景公又联合楚国,渡过黄河攻晋,晋国暂时受挫。新即位的晋悼公大为愤慨,纠合十三国联军攻秦,秦军又一次败逃。联军再次深入秦国腹地,兵锋直逼雍城(今陕西凤翔),秦国上下震动。

秦军被迫出雍城自卫,使出狠招,在泾水中投毒阻挡渡河联军,又后撤至棫林(今陕西咸阳)坚守,联军才撤回。

国土连连受到外军践踏,连都城都几乎不保。穆公时代,这可以想象吗?

秦势,衰了!

老秦人只有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