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褒姒的恨】(1/1)

再往前推一千年,这种职业叫啥?对,祭司。祭司可是手握神权,呼风唤雨,比帝王更帝王。到了周朝,祭司已经没了,神权逐渐为王权服务。祭司也改名叫太史。

但是,能当上太史这个职位的,肯定是精英中的精英。试想,周王有问题不明白了,问上天,太史抬头一看,胡扯一气,将来会怎么地怎么地。当时嘴上一时痛快没关系,结果一出来,如果太史说得南辕北辙,那太史不仅要下课,估计还得人头落地。所以,太史必须对政治有极端的敏感性,并且能够从事物细微的改变中,推算出将来要发生的情况。即使判断错了,也需要留下完美的后手,弥补漏洞。

否则,就要砸了饭碗。这需要什么素质,人才中的人才!后世中,周文王、诸葛亮、刘伯温都是此中高手。闲话说完,转入正题。姜后以为淹死了褒姒,宣王很高兴,请太史伯阳父来算一算。伯阳父大清早来到王宫,问宣王啥事。

宣王乐呵呵地将事情说了,然后问:“太史,妖女已经被淹死了,是不是女主干政的预言就破除了?”阳伯父一听,心里不爽,本意是劝谏宣王马放南山,休养生息,女主干政也只是为了警惕宣王。这倒好,还真弄出个女妖?太史看着宣王期待的眼神,心想:如果说这事就这么了结,估计宣王又得接着打仗。前面的工夫就白费了。必须再劝谏一次。

伯阳父拿出老本行:卜一卦。伯阳父跳了一顿大神,摇了几个卦象,得出结论:妖气虽然出宫,但女妖应该还没死。按照伯阳父的逻辑,既然女主干政的祸事还在,那宣王就应该勤政修德,休养生息,消除灾祸才对。但是,宣王的逻辑与阳伯父不一样。

宣王以为既然女妖没死,就要找来弄死,预言就可以消除了。估计当时宣王还在心里自夸了一句,我真棒!宣王下令:全城搜查女婴,有举报的,不论生死,有赏;藏匿的,处死。宣王想起还有“糜弧箕胞”的事情,顺带下令,城内百姓不许再做“糜弧箕胞”的营生。也就是不让百姓再做弓和箭袋的买卖。宣王将这事交给杜伯和左儒两个大臣负责。(这两个大臣最后也死在这件事上。由于跟本文主线关系不大,后面也就不介绍两人如何死的,有兴趣的可以参看相关资料。)

宣王这觉悟,仲山甫和伯阳父两人苦心进谏,最后宣王整出这么个结果。

没办法,仲山甫和伯阳父是抽象派,而宣王是具体主义。不说杜伯怎么搜查女婴,就说左儒怎么禁止“糜弧箕胞”。左儒直接给司市官下令:禁止市场买卖“糜弧箕胞”。司市官类似于今天的城管队长。

联想今日,便知当初。司市官带着周朝天兵,满城转悠,一边宣传,一边砸场子。镐京城不大,一天时间,所有的小商贩都知道了:这事不能干了。司市官见效果达到,收兵回府。但是,镐京城外的老百姓还不知道。

在宣王下达命令的第二天,一对夫妻进城了,男的背着桑木弓(糜弧),女的背着草做的箭袋(箕胞)。两人是进城赶集,做买卖的。卖啥?糜弧箕胞!夫妻两人刚进城,就听司市官一声大喊:拿下了。

夫妻两人小心肝扑通一跳,撒丫子就跑。男的跑得快,没抓着,女的跑得慢,被抓着了。司市官抓了妇人,带着战利品(弓和箭袋),来见左儒。左儒一想那歌词,“月将升”“糜弧箕胞”,得,全应验了,都在一人身上。

左儒就上报宣王。宣王一看,心里一乐,杀了吧,预言就解除了。就这样妇人被处死了。宣王心里安慰了,麻烦就此大了。

再说,夫妻中的丈夫。当时,虽然妻子被司市官抓了,但丈夫没当回事。这又不是一次两次了,改天交点钱,也就放了。第二天,丈夫来到镐京打探消息,才知妻子被处死了。丈夫站在城下咬牙切齿,惊愕、愤怒、无助、悲伤等各种情绪纷至沓来。但形势比人强,丈夫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连夜逃亡,否则,自己也可能随时丧命。千古以来,弱势群体的命运大多如此。丈夫逃到清河,看见一道奇观:河面上,百鸟叼着一件物事,不令沉落水中。丈夫好奇,捞上来一看,是个婴儿。这也正是姜后想要淹死的女妖。大家可以想象,丈夫当时的心情:媳妇被杀了,一个孤老头子,正怕孤苦无依,上天就送来一个婴儿,而且还有如此祥瑞。

这可是丈夫后半生的依靠,于是丈夫收养了婴儿,并带着婴儿逃到褒城。后来,丈夫无力抚养,又将婴儿转赠褒大一家,取名褒姒。这是被神化过的记载,事实或许是这样:褒姒的父母刚生了褒姒。两个人正愁家贫,养不起孩子,便打算做点小手工,赶集的时候卖点钱,用来补贴家用。夫妻两人辛苦几天做了一些弓和箭袋,准备拿到城里卖。

结果一进城,妻子就被抓了,并被宣王下令处死了。丈夫挟恨带怒,带着褒姒来到褒城。后来,丈夫一人无力抚养孩子,便将孩子赠送给了褒大。好端端一个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可以想象后来发生的事情:丈夫每隔几天都会来看望褒姒,而丈夫每次跟褒姒所说的话不过如此“本来我跟你娘可以将你抚养长大,都怪宣王那个老XXX,把你娘杀了,害得我们家破人亡”。丈夫应当没有报仇的心思,也没有这个能力,只是发泄心中的愤怒。

褒姒就是在这种教育下长大,不恨周朝是不可能的。因而,当褒姒机缘巧合下,被幽王选入宫中时。褒姒定然是又惊又喜又惧的,惊的是王宫竟然如此奢华,喜的是总算可以找到机会报父母之仇,惧的是将在王宫中如何立足。

宣王也没有想到:自己为求心理安慰犯下的错误,将要整个周朝来偿还三、褒姒的后宫之路王宫是什么地方?王权的核心所在。越靠近王权,所得利益就越大。男人费尽心机,才能得来的权力。女人却只需要哄得王权开心,便能得到。利益总是斗争的潜台词,王宫也便成了女人施展手段,斗争的核心所在。中国历史上的胭脂戏比须眉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有个别手段犀利的女中豪杰,甚者可以架空王权,掌握王权,或取而代之。但是,斗争都是一步一步开始。

褒姒的宫斗褒姒能进宫,起于一场政治斗争,就是虢公石父与赵叔带间的斗争。由于石父作为奸臣形象,在后文中还会屡次提及,因而,先简单介绍下这段政治斗争。

当初,幽王继位以后,不理国政,申侯(即幽王王后的父亲,注意申侯的身份,申侯将会惹出更大的乱子)进谏了数次,幽王不理会,申侯一怒之下,回了申国。朝中就剩下一个赵叔带支撑局面了。但虢公石父不愿意,凭啥你主政。我也想说了算。但赵叔带还年轻,一时退不了休。既然熬不到你退休,就直接斗争。

把赵叔带斗争下去,石父就上来了。所以,后来三川地震时,赵叔带数次上谏,石父就在赵叔带背后放了冷枪。赵叔带中枪,直接下岗,告老还乡。石父掌握了政权。石父的行为却激怒了一个人,褒城的大夫,褒晌。

褒晌是个书呆子,斗争方法也很简单,大老远地从褒城跑到镐京。进宫后,直接对幽王大喊:“你分不清佞贤,罢黜了贤臣,国家灭亡不远了。”褒晌指望着骂醒幽王,但幽王不是晋襄公,也不是楚文王,被人指着鼻子骂,还能听进去,并接受忠言。幽王大怒,直接将褒晌关进监狱。大家可能看出来了,我用了戏谑的手法来写褒晌。可能大家会疑问:在这个事件中,褒晌应当是一个正面角色,怎么能用这种手法来描述。

我要说:褒晌是个沽名钓誉之徒!为什么这么说,我来分析一下。幽王性格比较愚直,这有目共睹。如果一个真心挽救国家局势的臣子会如何进谏?应当采取比较委婉的手法,比如伯阳父进谏宣王的手段,润物细无声。但褒晌就这么直愣愣地来了,进门就是一顿骂。褒晌愚钝么?不是!褒晌已看出幽王不纳谏言,所以,褒晌要直谏,青史留名。

褒晌是不是这么想已无从考究。但是,看一下幽王处置褒晌后的结果,就会觉得我的评价太温和了。“自此谏净路绝,贤豪解体”。褒晌获得了青史留名的机会,却导致周朝贤豪解体。褒晌这种人的破坏力,比石父还可怕!本来贤豪还可以斗争石父,取得幽王信任,试图拯救国家。而褒晌直接证明,幽王是个昏君,无可救药。

于是人心散了,贤豪走了,周朝就快结束了。暂且不论褒晌忠奸,这都是后人评价。但就褒晌当时而言,面临着一个主要的问题:如何出狱。坐牢的滋味不好受,褒晌又没有办法,就只能靠儿子洪德了。

爹被关进去了,儿子总得救吧。洪德想啊想,总算想出一个好主意,送礼。送给谁?幽王。送礼是解决问题的千古至理,就此可略见一斑。但是,幽王拥有天下,富有四海,送啥东西呢。洪德想起来了,幽王喜欢美人,于是洪德四处探访,总算在褒大家中,找到了美女,褒姒。洪德用重金买下褒姒,精心打扮一番,送进王宫。

褒姒就是美,幽王一见之下,大喜,当夜就洞房。洞房后褒晌就放回去了。褒晌得偿所愿地走了,却将褒姒留在了宫中,周朝向着灭亡之路加速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