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年底算账了(1/1)

此时的大明忠烈堂中所供奉的忠烈,绝大部分都是在和建虏的战斗中牺牲的。范文程行刑后跪在忠烈堂前,合情合理。又或者,当他人看到大明忠烈堂前的明奸,再看看忠烈堂中所供奉的忠烈,在这种对比之下,应有更好的警示作用。

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崇祯皇帝才有如此旨意。

他在说完之后,缓缓扫视过广场上的密集人头,又再大声宣布道:“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这些奸贼,朕就交给你们了,记住,尽量让更多的苦主有报仇的机会!”

听到皇帝的宣判,范文程先是呆呆地看着地上犹如泥塑一般,过了一会,忽然之间又疯狂地大喊起来:“成王败寇,不外如是也!成王败寇,哈哈,成王败寇……”

死到临头,却丝毫不知悔改,只是用成王败寇来为自己解释。他却不知道,哪怕在原本的历史上,虽然他是“成王”了,帮助满清夺得了天下,当了满清的开国功臣。可历史最终是公正的,“汉奸”一词,牢牢地钉在他身上,遗臭万世!

范文程边上的范苟等人,却又和他不同,一个个瘫在地上,哪怕知道没用,却也本能地大声求饶起来!只想着求取荣华富贵,最终却得了个剐刑,虽事与愿违却罪有应得!

此后的典礼,则和以前的一样。忙碌了一天,崇祯皇帝却没有休息,来到了文华殿内处理政务。主要是又一年到了,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他这个皇帝亲自拍板定论。

但这一次,有点意外的是,首辅温体仁先一步出列,对崇祯皇帝奏道:“建虏已经日薄西山,实在无需陛下御驾亲征。大明刚有中兴之迹象,还请陛下以龙体安危为重,以祖宗江山社稷为重!”

御驾亲征这种事情,和之前皇帝私下江南的危险程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没有谁敢保证,打仗一定能赢!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温体仁的话刚说完,礼部尚书徐光启也立刻出列奏道:“陛下之学识,渊博如海,正是引领我大明开拓新局面的大好时候。收复辽东,还请陛下明事之轻重!”

这一次,甚至连有胆大包天,口无遮拦之称的薛国观,也跟着一起劝谏道:“陛下,辽东有孙阁老在,有卢中丞在,收复辽东是迟早的事儿,还请陛下勿冒万一之险!”

“陛下,当年土木堡之变,可是我大明之沉痛教训,恳请陛下勿忘国耻!”其他臣子也跟着纷纷上奏。

“……”

崇祯皇帝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一个个地出列劝谏,也不说话,就让他们都有机会说出来。

以他的经验,自然能分辨清楚,那些人是真心实意地为自己着想,为大明着想,而哪些人是夹带私心,言不由衷,只是不想让自己再出京师,不想让自己的威望更高。

等底下臣子说得差不多的时候,崇祯皇帝才冷冷地回答道:“君无戏言,卿等是什么意思?让朕失信于军队,失信于百姓?让建虏嘲笑朕,让百姓轻视朕?”

这一个个诛心地问话,让文华殿内鸦雀无声。没有一个臣子敢接话,实在是皇帝玩起了先斩后奏的把戏,如果前两年在京师城头所说,可能时间久了有人忘记了,又或者当皇帝只是说说而已,也没有当真。

可今日,在如此重大的场合,在那么多人的面前,皇帝却当众再提御驾亲征的事情。这种背景下,要让皇帝自打嘴巴,收回成命,实在是有点困难。

温体仁其实是有想到一个办法,只要崇祯皇帝同意,就用拖字诀,一直拖着,倒也可以!

但是,他没有说出口的机会,崇祯皇帝已经再次斩钉截铁,再次表态道:“朕意已决,众卿无需多言。卿等之事,便是做好份内之事,为御驾亲征做好万全准备!”

说到这里,他有和缓了点语气说道:“朕之虎贲,卿等都见了。之前诸多大捷,都是朕在掌控!朕亦不自夸,收复辽东而已,等闲事也!”

这话一说出口,温体仁便立刻想起了聊天群。他自然是明白,皇帝所说都是真的!此时见崇祯皇帝其意已决,便转移了话题奏道:“如若陛下一定要御驾亲征,还请陛下安排监国之事!”

虽然崇祯皇帝的大儿子乃是嫡出,但如今只有五岁,因此,并没有立太子。皇帝不在京师,特别是领兵出征,这种情况下,一般而言是要设监国的,这是稳重之举。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有点头疼。他没想到御驾亲征而已,竟然还牵扯到这么多的事情。难道要自己现在立太子?呵呵,那这个太子岂不是很悲催!如今的自己,还只是二十一岁而已,回头再加上成就值所奖励的额外五十年寿命,估计太子的太子都没了,自己还当着这个皇帝吧!现在要立太子的话,实在太早了一点!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断然说道:“朕要不在京师,国事由首辅、司礼监掌印和皇后共同决断,遇有重大之事,则由朕亲自处理,不会有任何耽搁,无需另设监国。”

听到这话,温体仁不由得恍然。确实,当今大明皇帝和以前历朝历代的皇帝根本不一样,他有聊天群系统,很多事情不能再以老旧的经验来衡量了。

对于能站在文华殿内的朝廷重臣来说,皇上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能力,或者说拥有这样能力的厂卫,是有所耳闻,甚至是亲眼目睹的。虽然不如温体仁这种在聊天群系统里的人更清楚,可多少都是知道一些的。

可此时皇帝这番话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却也非同小可。他们一下得到信息,似乎皇帝对嫡子并不是非常喜欢,否则的话,这个时候要立太子也是可以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皇帝的嫡子朱慈烺,在崇祯三年时便被封为太子。只是在这个位面上,很悲剧地是,崇祯皇帝已经不是原来的崇祯皇帝,他忙于中兴大明,压根就没有想过把刚出生的儿子封为太子这样的事情。

文华殿内的这次奏对,随着首辅温体仁改变立场,最终波澜不惊地结束了。言归正传,由内阁牵头,司礼监旁听,开始了年终总结。

在崇祯五年这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开海国策得以实施,在孙传庭的铁面冷血之下,海税所得远超隆庆开海等时期,这一年的海税收入,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四百万两白银之多。并且预计,在明年的时候,这开海的税入将更多。

说起这件大事的时候,温体仁的老脸上,满是笑容。当年他在朝议上一鸣惊人,被皇上特旨特为首辅,委以重任,都赖于他当时的语出惊人,几项提议正中圣意。

而其中之一项提议,便是学前宋开海。在开海之事上,虽然是何乔远提出,但他却是首倡之功,并为此保驾护航,可以说,功劳是不小的。如今税赋的收入,已经证明了这项国策的正确性。大明朝廷有一项天大的财赋来源,却又不增加百姓负担,这份功绩,必然为后世人所称颂!

其实,要说开海这事上,贡献最大的,其实是崇祯皇帝本人。是他坚决贯彻开海国策,甚至亲下江南,调查海贸一事;群臣攻击孙传庭时,他一力护之,使得孙传庭能放开手脚去做;海盗的猖獗,又是他通过聊天群,甚至调动登莱水师南下,最终把海盗打得流窜南洋,还有红夷,也一样驱逐了出去!

甚至再往远一点说,当崇祯皇帝穿越而来时,他就已经定下了必须开海禁的决心。为此,收李芝奇、郑芝龙等等,知人善用,把远在山西的孙传庭调去福建……

可以说,开海税赋能有如此之多,全是崇祯皇帝的心血。但是,崇祯皇帝是老板,这个功劳,他没必要去和臣子争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他的,没人能和他争!

崇祯五年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以盖州为依托,奇袭海州,夺取鞍山驿堡,兵锋威胁沈阳门户,辽东重镇辽阳。在对建虏的战略上,完全取得了主动。在这期间,建虏的东部蒙古联盟瓦解,各部族纷纷投靠大明,成为了大明军事力量的一部分。其中科尔沁族更是给了建虏最后一击,让建虏空有一身战力,却一点都发挥不出来。

另外,原本耗资巨大的辽东战场,在每战必胜,每战必有所得的情况下,大大减轻了后勤压力。更有南洋海运而至的粮食,上下半年各一次的大规模运输,也大大缓解了辽东的粮食问题。

在文华殿内诸位大明高官的口中,已在向皇上禀告辽东所占之粮田,矿山,城池等等收获。原有的辽东秩序已经被建虏糟蹋了个干净,如今的辽东,基本上是无主之物。朝廷光复辽东,所有的一切都能有朝廷来做主,这又将是朝廷的一笔巨大的收入。前线将士的血战功勋,已经能用这些土地来赏赐,而不需要朝廷再额外多付出,从而又是大大减轻了朝廷压力。

崇祯五年的第三件大事,便是卫所军制的革新,联动都察院的扩容和服舍违式的重申。这三项国策互相关联,正是因为服舍违式的重申,需要都察院的扩容来监督,而其人力可来自卫所军制的军户。反过来,服舍违式的执行,使得那些大明有钱商人大大出血,祖制不可违,豪商背后的官吏也无话可说。

这方面的所得,并不完全以银两来衡量。其中一些用于童校,资助学童;一些用于铺路修桥,造福地方;一些用于……不管是什么方面,这些原本由朝廷负责,用百姓赋税所得来做的事情,如今不用出一分钱而能成,可以说,此举大大减轻了朝廷的压力,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与这几件大事比起来,其他事情就显得影响小了些。可要是换成以前的话,照样是了不得的大事。

比如纸币的发行,在前期信誉的累积之下,在朝廷财政实力的提高下,纸币和库存银两已经不是一比一的印制发行。在纸币印制这个角度来说,纸币终于实现扭亏为盈了!虽然纸币和库存银两的比例其实还是很接近一,但至少已经盈利而百姓对此并没有特别大的反响。

纸币的价格,依旧是那么坚挺。由以前大明宝钞的例子在,这么一对比之下,让大明文官们常常觉得不可思议,想想却又觉得理所当然。

与之对应的,还有大明建设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存贷款的息差以及异地提取的手续费,这一年已经达到了十万两之多。这其中,从厂卫调查上来的情况看,大明建设银行的存在,大大促进了大明南北货物的流通,越来越多的百姓得有机会去经商,去买卖,生活条件也得以改善。可以预计,在来年,这一块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因为海贸的旺盛,必定也将带动大明建设银行的盈利。

可要说对大明的未来,最具有深刻影响的大事,其实还是蒸汽机的正式亮相,所带来科技的传播。从崇祯五年开始,东方的逻辑学不再需要从头诞生,科技的传播和进步,就从这一年开始。

这一年中,其实还有大事,比如刘懋在主持的水泥修路之事,目前还没有显出多大好处,可只要路修多了,大明的交通将会有一次飞跃,这个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

还有,经略洞吾,开始实质的藩王海外分封的长远国策。不过这事目前还没有广而告之,甚至连文华殿内的这些大明高管们,也没几个人知道。

崇祯五年的总结,大概持续了两天,才算告一段落。这一年的收获,让大明君臣都可以用舒畅的心情来过个好年了。

然而,这都大年三十了,崇祯皇帝却发现,似乎周皇后的心情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