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半真半假的坦白(二更)(1/1)

王祈亮关切询问:“见到你哥了?怎么样?他,还好么?”

陶安宁扭脸看着王祈亮,明明吹着空调,这人还是热的汗水不停钻出发梢,淌过浓密的鬓角,沿着脖颈的淡青色动脉游走,亮晶晶的,王祈亮现在这样,分明就是一直呆在闷热的空间里硬生生捂出来的,他这是掐着时间趁她快要出来时才打开的空调,所以一身闷出来的热汗才没来得及消散掉。

陶安宁口渴嗓子哑,沙沙的回答:“见到我哥了,他还是那样,我告诉他你找到我们的事情了。”

王祈亮眼睛猛然瞪大,眼里瞬间掠过一片兵荒马乱,盯着陶安宁。

两人对视一眼,陶安宁低声说:“我哥没让我提你的名字,把话题岔过去了,他暗示我话筒被监听了。”

王祈亮明显松了一口气:“安宁,我。。。。。。”

陶安宁脸色沉重:“亮哥,我就是想知道,怎么回事?你们在怕谁监听?你和我哥,你们到底发生什么了?”

王祈亮当时表情十分平静,没说话,仿佛早就等着这一天,他伸手胡乱擦抹掉额头的汗水,慢慢系上安全带,也让陶安宁系上,启动车子,一边打着方向盘,一边解释:“这里不能停留太长时间,会引起别人注意,我们换个地方谈。”

开车离开的一路上,两人陷入难捱的沉默,车厢里一片寂静,只剩下空调发出的低微的响声。

车子开进市区,王祈亮捡着没人的停车位靠了过去,要谈的话题太敏感,隔墙有耳,什么地方都不安全,在逼仄的车厢里反而是最安全,最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

陶安宁想弄清楚这里面所有的弯弯绕绕,她担心她哥,也担心王祈亮,更担心会因为他们牵连到自己和陶康康,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她需要提前知道做好防范,她不能任由事情发生到眼前,才去兵荒马乱的处理。

王祈亮也心知这些事情不可能一直瞒着陶安宁,不然很多事情根本没办法解释清楚自圆其说,无论他愿意不愿意,想不想,现在他都必须向陶安宁透**口风,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掩护自己的任务,另一方面则是他不想一直欺骗陶安宁,他担心真到了最后尘埃落定的时候,没法和这人交代,他很在意陶安宁的看法,不想让陶安宁对他心生芥蒂。

王祈亮说:“我之前一直没敢告诉你,就是怕你想多了,其实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

陶安宁双手交握攥紧,一声不吭,默默听着王祈亮告诉她事情原委。

当年陶勇混社会的事情,哪怕他藏着掖着生怕被发现,陶安宁也还是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陶勇开始时只是跟着一帮大小混子混迹台球厅歌舞厅这样的小场子,到处挑事,胡乱干架,遇到有人找上门来花钱雇人平事的,就嚣张跋扈招摇过市的帮人出头,挣得纯粹是打架斗殴的“辛苦钱”。

然而陶勇那时候也只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混混,连涉·黑的边都没摸着,在那些正儿八经的江湖大哥们眼里,陶勇他们这些人,无非只是一群热血充·头的社会地痞,仗着人多,在外面耀武扬威逞强好胜,其实真正碰到硬茬子,就立马怂了,一哄而散,根本拔不起份。

王祈亮认识陶勇纯粹是个意外,当时他刚开始自己带人摆场子,算是年轻混子中的佼佼者,敢打敢拼,他没有任何靠山,也没正式归附哪个大哥,全靠自己脑子好使,手底下硬,待人处事讲义气又很懂行,这才在短短半年时间就靠着一股狠猛的劲儿,愣是从一堆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

名声闯出去的同时,他也得罪了不少所谓大哥,这些人心狠手辣,当面顾着脸面装出提携后辈的和善嘴脸,扭头暗地里憋着坏想要收拾王祈亮。

王祈亮原本一直提高警惕防范着,也该着就那一天“机缘巧合”结识了九爷,因为要认大哥,他晚上只带了两名兄弟前去赴宴,酒桌上被迫灌了两瓶洋酒。

散伙回家时,酒意上头,他正头晕脑胀让兄弟搀扶着往家走时,不想遇到伏击,当时他真以为自己要挂了,眼看着寡不敌众,正巧遇见陶勇跟着众兄弟帮人平事后路过。

陶勇他们一伙人眼见着七八个人围着三个人群殴,仗着自己人多,讲了把江湖义气,就这么救下了王祈亮。

王祈亮当时其实是想收下陶勇跟着自己来着,可惜他那会儿喝了酒又受了伤,脑子不灵光,等到酒醒时,陶勇早就离开了。

而王祈亮那会儿刚跟着九爷混,正是熟悉环境自顾不暇的时候,所以一直也没倒出空去找陶勇。

结果没想到时隔几年,再相遇,王祈亮已经成了九爷手下重点培养的跟班,带他的那人是九爷身边的大红人。

而陶勇那时候也混进了九爷圈子里,只不过他跟的人是九爷身边的另外一个红人,属于另一个小的势力范围。

因为之前有过救命的交情,所以王祈亮和陶勇私下里一直兄弟相称,交往亲密,只是碍于两人不是从属同一个小的势力范围,所以当着外人的面,从来都是装作互不认识。

哪怕到后来,王祈亮在九爷手底下正式混成了冒尖的红人,也没扔下陶勇这个兄弟,两人依然私下里维持着关系,没说一朝得势了就摆谱翻脸不认人,时不时的也会特意在私下里帮衬着陶勇。

王祈亮半真半假的说着,眼睛一个劲儿瞄着陶安宁,话里话外,故意在陶安宁面前卖个好,既彰显了自己的重情重义,又变相告诉陶安宁,他对陶勇这些年是真的很照顾。

王祈亮讲的这些事情,都是陶安宁从来没听过的,他说的好多话,陶安宁根本都听不懂,在这一句句满是回忆的话语中,饱含着的是王祈亮和陶勇出生入死的那几年的交情和经历,有很多不能被外人道的话,被王祈亮删删改改换了种角度倾诉出来,为陶安宁勾勒出自己当年的许多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