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也是高考文综试卷中比较重要的题型,很多时候和材料题联合起来考,这些题型也具有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注意点:解题关键是看透“情境”。
高考试题不会直截了当地发问,都是“穿着马甲的”。比如我开了一个饭馆,卖一道菜叫“白头到老”。小两口一来,都爱点这道菜,这道菜售价99块钱。这菜什么东西呢?俩土豆上搁点粉丝,土豆用水一煮,上面搁点粉丝,你说这也太骗人了吧?废话,我要是叫土豆拌粉丝,卖99块钱,你还不把我这店儿给砸了?我一起名叫白头到老,多吉利啊,大家都来了。高考题都是“白头到老”,其实,看穿了不就是土豆拌粉丝吗?关键就是你看不穿,你要看穿了非常简单。
例1.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信念是:“人类过去充满了黑暗和愚昧,而人类未来则是一片光明。人类的状况总是逐步改善的。人类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正是启蒙运动使人们普遍地接受了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观。
问题:结合17、18世纪的欧洲历史,分析启蒙运动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观产生的社会背景。(10分)解析:“结合17、18世纪的欧洲历史,分析启蒙运动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观产生的社会背景”,这句话就是情境,就是“白头到老”。那么,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土豆拌粉丝”在哪儿?这道题实际上就是问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背景。“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背景是什么?教材讲了三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治或近代民主政治;自然科学,使人类的思想解放,特别是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答了政治,答了思想,最关键的还应该答经济,到18世纪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个题就是咱们说的硬碰硬的题。
答案:政治方面: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2分)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建立起近代政治制度(或君主立宪制)。(2分)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逐渐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3分)科学方面: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解放人们的思想,破除封建迷信的束缚。相信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3分)例2.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问题: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而不同”这一精神的重大外交举措。(8分)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而不同”这一精神的重大外交举措,先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什么外交举措?“和而不同”,跟苏联算不算?不算,跟苏联没有什么不同的;跟美国不同,但不和;所以就是跟第三世界国家。就那么几件事——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两个填空题,很简单。
答案: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例3.在近代历史上,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举出晚清时期不平等条约的三类条款,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12分)(如列出三类以上的条款,阅卷时只取前三个)
不平等条约条款
影响
例
战争赔款
加重人民负担,造成中国财政状况恶化和发展资金流失
l
2
3
解析:这道题学生们答得稀里哗啦的,实际上很简单。试卷上给了例子,战争赔款对经济有影响。那么,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哪些对经济有影响呢?不要列举不平等条约,要概括。先把跟经济有影响的东西答出来,割地没影响,割的地都是没人的地方,既没有劳动力,也没有市场,有点原料到现在都没开发。贩卖华工也没影响,中国不缺劳动力。还有什么?协定关税,通商口岸,片面最惠国待遇,开工厂或资本输出,就这四点。
影响更是特别好答,四点都一个模子,破坏了中国主权。什么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协定关税就是破坏关税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破坏贸易主权,通商口岸也可以说破坏了贸易主权。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提供市场、原料,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只要能看出来哪些是经济就可以,有的考生答得太不沾边,答领事裁判权,这对中国的经济有没有影响?肯定有,但不大。还有的答总理衙门改外务部,这就不靠谱了。
这道题基本上只要把那些对中国构成经济侵略的点找出来,差不多八九分就没问题了,顶多是12分挣不满。凡是这道题得分低的考生,都是找不着点。答割地、贩卖华工、领事裁判权,总理衙门改外务部,不着调。要么就是罗列条约内容,没有评述。这也算硬碰硬的题,而且需要总结,千万要冷静,别一看这样的题就慌。
答案:
不平等条约条款
影响
开放通商口岸
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影响中国财政收入,便利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国丧失对外贸易自主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便利列强共同掠夺中国。
资本输出
便利列强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例4.英国是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人口就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回答:简要说明16世纪以来促使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
解析:城市化的问题是高考的热点,但教材提供的知识依托很有限,所以要考虑都有哪些事促进了城市化,跟人口迁移有关。这种“什么什么以来”,大家一定要注意,“来”到什么时候,题干里说到19世纪中期,那就是说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就要去想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有什么事,比如说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等。
答案: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手工工场发展雇佣大量劳动力;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城市化兴起。
要想答好非选择题,就必须要具备这三个条件:第一,对学过的知识要记得住。如果对学过的知识记不住,那神仙也没有办法。
第二,要真正理解和搞懂历史知识和重要的历史概念。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晚清,这些知识和概念你要能够搞懂,如果连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还没搞清,那答出来的题肯定不着调。
第三,要有较强的迁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什么叫迁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就是一章一节的内容你要会往其他章节里带。比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时候,亚洲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两种方式进行抗争,一种成功了,一种失败了。哪种成功了呢?日本的明治维新。哪种失败了呢?太平天国。这就属于知识迁移的能力,因为日本明治维新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里面讲的,不是在亚洲人民反抗那儿讲的。但是别忘了,日本是一个亚洲国家,所以要会迁移过来。
要想解答好试题,就应该做好这四点:第一,要会提炼利用有效信息,你要整理好材料,要会提炼利用有效的信息。什么叫提炼利用有效的信息?比如材料、地图、图表,甚至漫画,我看过有道题给了一张19世纪50年代《泰晤士报》上的漫画,挺新鲜的,因为以前没这么考过。漫画是一具骷髅在泰晤士河上划船,题目问这是为什么,答案是工业革命造成了污染。可能考生以前没见过这种题,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考生回答英国的祖先都是海盗。骷髅划船,这不就是加勒比海盗吗?英国人靠海盗起家,海盗变成海军打败无敌舰队。要看漫画底下的有效信息,1850年《泰晤士报》上的一张漫画,不知道打败无敌舰队时英国有没有报纸,最起码这告诉你是1850年,不是1588年吧?所以你要利用这个有效信息,别一看漫画就想当然。
第二,分清楚试题结构,定准确时空,问什么答什么,详略得当。历史的四个要素就是时、空、史、论,离开了时间和空间题就没法做。高考曾经出过这么一道题:中国近代求民主、争人权,北京是怎么进行抗争的,请你依据史实说明,8分。一个巴掌就能数得清楚,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抗战、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实在不行写个义和团都给分,很容易挣分吧?这道题出完之后,专家们预估的难度系数是零点五几,结果考完了是零点二几。
这属于命题失误,得调查原因啊,一看试卷,考生时间空间定位严重混乱。近代北京,有的同学写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这确实是近代,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山西,要不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八大,这确实在北京,但它是现代史。有一个考生写的是老帽山抗战,我们家乡的历史。阅卷老师一看这题不知所措,近代,没错啊,抗日战争;北京,没错,房山区;老帽山抗战,完全符合题目要求。因为出题的时候没说该事件只限教材上有,所以人家给你来一个老帽山抗战,最后这8分人家全挣着了。这就是钻法律空子嘛,但比答平型关大捷、十一届三中全会好得多,所以要注意定准确时空,时空一出问题,题就全完了。
第三,看分答题,详略适当,学会概括归纳。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有几个采分点,一道题的总分一般能被2和4整除。12分应该是几个踩分点?高考不可能是六点,而是三点或四点,至少答出三点来,答出三点来之后,再找有没有第四点,没有就证明4分一个,有就证明3分一个。文综试卷,需要考生阅读的文字是3500~4000个,正常人一分钟阅读450个印刷符号,读一遍卷子是7分半到10分钟,读一遍是看不懂的,起码得两三遍,也就是说你阅读试卷大概就需要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然后你要思考再作答,正常人在思路清晰的情况下一分钟能够书写120~150个印刷符号,包括标点,那你想想你要写多少字?所以你一定要注意把字数降下来。
第四,善于判断,史论结合,史论要一致。史论要一致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怎么评价它呢?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除了清初三藩之乱外,确实很少发生地方反叛中央的事儿,这是好事。但朱熹说了这么一段话:“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讲,就是因为本朝尽夺藩镇之权,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都收了,所以地方困弱,靖康之变时金国骑兵一打过来,地方就溃散了。少数民族跟北宋打仗就是这样,只要一突破边境就直奔首都,地方根本起不到保卫、阻挡的作用。朱熹认为北宋的灭亡就是这个原因。
你判断一下这话对还是不对?对!北宋就是因为积贫积弱或者说富而不强才灭亡的。有的同学答不对,朱子的看法是片面的,北宋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反叛中央的事很少了。我说这就好比什么呢?你这一年每天就吃一顿饭,每天就睡三个小时,努力考上了北大,在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也接到了医院的病危通知书,于是《学习报》的记者来采访你,说是不是因为你这么努力才考上了北大?你的精神特别令人感动,它鼓舞着成千上万的人奋勇前进,然后你说是是,没错,我就是因为这么刻苦才考上北大的。
然后《健康报》来采访你,记者说你是不是因为太刻苦了所以才有现在这下场?是不是?也是啊,因为你这么努力考上了北大,同时也让你病危了。我片面吗?我一点都不片面。或者再简单地说,你是一个男孩吧?同时你还是一个学生。我说你是学生对吗?你说我还是男孩呢。我说你是一个男孩对吗?你说我还是一个学生呢,这就抬杠了。历史试卷让你进行判断,对就对,不对就不对,没有不完全对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