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青春期开始,生殖区的首要性得到了确立,从此以后,男人勃起的阳具便非常迫切地希望穿过能给他生殖区带来愉悦感刺激的“空洞”。可以说,他们从儿童期就做好的一切准备工作--寻找性对象,在此时也在心理上成熟了。最初,性满足的方式和摄取食物的方式是同一种,其性本能就指向体外的性对象--母亲的乳房。之后,当孩子们认识到乳房有它自己的主人时,他们便一时丢失了性对象,所以,性本能开始变成“自体享受”。这是男孩们的性潜伏期,他和性对象关系的重新建立,则要等到这个潜抑期过去之后了。也难怪人们会把婴儿吮吸母乳的现象当作一切依恋关系的源头。因此,这之后的寻求对象只不过是重现这种爱恋关系。

精神分析研究认为,人们有两种寻求对象的方法:一种是基于他对婴儿期的性对象的执着,并且是依赖性的;另一种是自恋性的,就是要在人群里寻找另一个我,这种方法极易导致病态。我们论述的,是第一种情况。

一、婴儿期的性对象

最原始的和最具有威力的性关系会一直存在,即使是在性行为和摄取营养的活动分离之后。因为它有助于个体选择性对象的过程,重新建立起失去的那种和对象结合的快乐。在性潜伏的儿童期阶段,孩子们都尽力学习如何去爱一些人--那些帮助他们从丧失快乐的境况中走出来的人,从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原始性感模式的一种延续。将儿童对照顾他们的人的依恋,等同于性行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合理的。但假如通过精神分析学分析,这一事实会得到证明的,这是我的看法。

儿童的性愉悦和快感区的满足,往往来自于照顾他的人。一般来说,总是由母亲来照顾婴儿,她们对孩子的爱抚、晃动以及亲吻,这种情感又源自于她本身的性爱,她明显把孩子当作了一个完整的性对象。母亲认为这么做是正常的,是一种纯洁的爱的表示。但她不知道她的这种爱抚行为都会激发孩子的性本能,并在日后加强这种性本能,这样的情况或许会使她产生自责、羞愧的情绪。虽然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她尽量避免碰到婴儿的性器官,但是,对生殖区的刺激并非激发性本能的唯一途径,很多人们认为的和性欲无关的动作,将来也会影响到生殖区的感受。

其实,母亲们完全没必要对之愧疚或者深感自责,因为她们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母亲的本职工作:养育孩子,并教导他们如何去爱。所以说,母亲们应该更深入地认识性本能,了解性本能在孩子整个心智展过程中,包括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无论如何,一个小孩总会成为一个性欲旺盛的健康男人,那么在他的一生中,任何刺激都可能激起他性的行动。可是,父母过分的溺爱会促使孩子性早熟,并给他带来不利影响。因为这些孩子得到了太多的宠爱和关注,使得他们在长大后,在碰到即使一丁点的爱的减少的情况下,就会承受不住。如果一个孩子向父母的爱索取到了永不满足的程度,这就会导致他今后非常有可能患上神经症。反之,相比于正常父母来说,那些表现出过分爱的倾向的父母,也会将病态心理遗传给孩子,而使得他们患上神经症,因为这种传递是非常便捷的,甚至比遗传还要容易进行。

二、幼儿期忧虑

对照顾自己的人,儿童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行为甚至有着性爱的味道,对于这一点他们或许早已知道。由于特别害怕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所以儿童会感到焦虑不安,也会对陌生人感到恐惧。如果有亲人陪伴,即便身处黑暗之中,他们也不畏惧。一些人常常说孩子感到害怕应该责怪保姆,因为保姆给他们讲了妖怪和吸血鬼的故事,其实这完全高估了这种故事的效果。问题不在于故事,而在于孩子天生胆小,或者被过分宠溺,性早熟而又得不到满足,于是化为焦虑不安,而一般小孩听了这种故事是毫无反应的。这一点,他们跟成人类似。他们表现出不安和焦虑是因为他们的原欲得不到满足。反过来说,成人在原欲不能得到满足时也会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焦虑不安,一个人时也会感到害怕。因为,他们所爱之人离开了,让他们没有了安全感。这时,他们需要通过另一种方式来缓解这种恐惧,并会表现得像个孩子一样。

我从一个3岁小男孩那里得到了关于“幼儿期忧虑”的启示:当他身处一个黑暗的房间时,他对他的姑姑大叫道:“姑姑,这里好暗,我害怕,你说话呀。” 他姑姑回答:“但你看不到我有什么用?”小男孩说:“不是这样的,只要你说话,我就不觉得黑了。”

这个案例表明,男孩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所爱的人不在身边。只要能确定他爱的人就在附近,那么他就不害怕了,他就会感到心安。这给了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的启发,是原欲导致了神经症的焦躁不安,或者说它是原欲的产物,二者就像醋和酒的关系。我在《精神分析引论》第二十五章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不过,还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乱伦的堤防

经过上述讨论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很有可能在青春期尚未到来之时,就过早地唤醒孩子的性本能,使孩子们心神不宁,而且这种心神不宁是通过生殖系统表现出来的。假如侥幸躲过这关的考验,那么长大之后,他们将会在柔情的指导下选择对象。毫无疑问,孩子们选择性对象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他童年期的原欲对象。但他们在性成熟之前,还有充足的时间去构建起防止乱伦的堤防,包括其他一些对性实施抑制的途径。又因为道德戒律的约束,也使得他们在选择时,将童年所爱恋的人排除在外。当然,这种社会的道德戒律,本质上都是文明社会所必须确立的一种要求。为了不影响更高级社会单位的形成,我们的社会不会使家庭的关系过分亲密,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竭力使他和他家庭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紧密,虽然这一关系在他们的儿童期非常重要。

无疑,和其他道德禁忌一样,对乱伦的禁止也是人类史的一项重要成就,经过世代传承,成为了大多数人们都会遵守的一条律令,甚至成为与生俱来的天性。可是,对于这种乱伦罪欲的抵制,个人的反抗还是十分困难的,在实际中,他们甚至会经常幻想着去跨越这道防线,这是精神分析研究所发现的令人担忧的一个事实。

不过,一般情况下,年轻人的全部性生活几乎都沉浸在毫无约束的幻想当中,而且基本上很难实现,年轻人最早的性对象以及全部性生活,也只是在他们的幻想中出现过。但在这些幻想中,幼儿期已形成的各种性倾向,会在他们的幻想中再次呈现,不过因为已经有了肉欲的参与,它们的表现已经和儿童期有所不同了。但这时根据不同的性别,孩子们开始迷恋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了,这种对父母亲的性冲动才是最重要的。具体来说,就是男孩容易被母亲吸引,而女孩则容易被父亲吸引。只有慢慢克服并放弃这种显而易见的乱伦幻想,孩子们才真正脱离父母的管制,并最终完成青春期最重要和最痛苦的精神历程。这件事情的发生,使得上下两代之间形成了真正的对立,这一整个过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它代表了个人的成长,是人类进步的前提。

不过,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总难免有一部分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停滞不前。如在这一阶段,一些人不能从父母的管制中独立出来,又或者他们自己不愿意脱离,想继续拥有父母原来对自己的情爱。尤其是女孩在这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她们在青春期之后,仍然会对父母保留着幼儿期的爱的方式,这让父母非常有成就和满足感,但这些女孩在为人妻子后,却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性冷淡,并认为夫妻性行为是无足轻重的,从而无法尽到一个妻子的本分。由此可知,性爱和父母的单纯的爱来源具有同一性,只不过,后者是个人对幼儿期原欲的执着。

随着对病态“心-性”观察研究的逐渐深入,乱伦关系中性对象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对于心理症患者来说,由于这种性“放弃”,从而导致他们的原本用来“寻找对象”的“心-性”活动,全部或大部都闭锁在潜意识里。那些一方面非常渴望爱,而同时又过分害怕性生活的真正需求的女孩,她就会将自己的生命完全依附在儿童期的爱恋上,这是因为她产生了一种“非性爱情理念”,或者试图将自己的原欲隐藏在一种不会让她有羞愧感的情爱后面,于是这种对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的爱恋便在青春期开始复苏。但透过这些人的病症表象,精神分析碰触到了他们的潜意识的源头,并将这些潜意识的东西转译成意识的东西。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说,她们实际上是正在和自己的亲人恋爱。同理,当一个健康的人因为失恋而生病,多半是因为他的原欲寄托又返回到了幼儿期所依恋的性对象上。

四、幼儿期性对象的选择及其影响

一个人在幼儿期可以非常侥幸地跳过原始性欲向乱伦方面的倾向,但是想完全摆脱其影响却是不可能的。我们发现,青年男子的初恋对象,往往是比较成熟的女性,而事业有成有权有势的年长男性则对女性更有吸引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那种阶段发展过程的延续和扩展。实际上,他们现在所爱的成熟性对象,其实都有他们父母的影子,尽管不太明显,但这种原型对他们对象的选择造成了很大影响。

由于母亲的形象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的深远影响,男子总是在寻找一个类似他母亲的女人。可是他的母亲也会对那个替代她角色的女性产生不满甚至是敌意,如果他的母亲仍然活着的话。可见,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这种关系,会对他今后对象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它受到了干扰或损害,那么当他长大后,其性生活也会由此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情人特有的嫉妒心理,追根溯源,也可以从他幼年的情况找到原因,或者至少是因为受到幼年经验的强化。由此我们可以解释,那些在性发展中发生错乱,甚至患上神经症的人,很可能是因为父母之间常常生口角,或者他们的婚姻非常不愉快。

在孩子心中,其实幼儿对父母的爱是最重要的内容。它会在青春期复苏,并指导一个人如何去选择性对象。但是影响其性对象选择的因素不止这一个,其他一些受儿童经历影响的因素,同样会关系到性对象的选择。所以,他的性发展并不指向唯一一个方向,有时候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人类的情欲生活是非常复杂的,要想理解各种恋爱现象以及其中透露出的那种无法自制的性质,我们必须追溯到当事者的童年时代。

五、预防性倒错

众所周知,一般所要选择的性对象都是指向异性的,这是选择性对象中必不可少的一点。但实际上,这个目的的实现并没有那么容易。青春期后,性冲动在一开始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但一般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德索瓦(Dessoir) 曾在1894年提出,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往往更愿意和同性伙伴建立亲密的关系。但是唯有来自异性性特征的相互吸引,才能阻止这种暂时的性倒错现象向永久性的方向演变。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仅仅依赖这样一个原因完全无法消除性倒错,最起作用的因素,其实是来自社会的权威性禁止。如果某个地方不认为性倒错是违法行为的话,就会出现更多的性倒错倾向。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防止男性性倒错现象的发生,那就是幼儿期受到母亲或者其他女性的照顾,这种温馨的长久记忆会引导他们长大后去寻找异性。而父亲则会抑制男孩子们早期的性活动,父子之间形成一种较为紧张的竞争关系,也使他们开始疏远同性。当然,这两种情况在女孩这里也是适用的。母亲负责监视并抑制她们的性活动,使她们对同性充满敌意,引导她们长大后追求异性。

同性恋的发生则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些从小被男人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为同性恋。现在,那些贵族男性有性倒错倾向,很可能是因为家中男仆过多,而母亲对其照顾不周导致的。

在歇斯底里症患者身上,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婚姻破裂、分居或者早亡而成为单亲孩子的话,那么,他会将自己的爱全部投注于自己的单亲父母身上,从而影响到孩子长大后对性对象的选择,并可能导致永久性的性倒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