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圣人为腹,去彼取此(1/1)

五色[1]令人目盲,

五音[2]令人耳聋,

五味[3]令人口爽[4],

驰骋畋猎[5],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6]。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7]。

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色彩,这里指多样色彩。

[2]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指多种声音。

[3]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里指多种美味。

[4]爽:味觉失灵,或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有词。

[5]畋(tián)猎:打猎。

[6]行妨:指伤害操行,行为离开正轨。妨,妨害、伤害。

[7]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朴素的生活,不追求纵情于声色犬马的浮华生活。

译文

五色令人眼花缭乱,

五音令人耳朵失聪,

五味令人失去味觉,

纵情狩猎使人心狂野不羁,

稀世珍宝使人行为不轨。

所以圣人只求温饱而不追逐名利和声色之娱。

所以远离浮华而选择简单知足的生活。

解读心得

1.本章中,老子主张减少欲望,返朴归真,抱真守一,顺道而行,保持内心的真元,为此,远离纵情声色犬马的浮华生活,而保持简单知足和自我真我的生活品质。唯有超越此"有",才能达到上章所说的"无"之境界。

2.人生来是有欲望的,不仅追求物欲之享受,满足感官,还会追逐名利,满足内心的虚荣,于是纵情,于是任性,为此脚步匆匆,忙碌不止。但最终也许得不偿失,生命中最该珍惜的是什么?恰恰不是物质和功名,而是内心的快乐、充实和幸福。

3.人生苦恼的根源就在于多欲,欲望不止,而且变本加厉。做到绝欲不可能,也没必要,但如果做到清心寡欲,就会获得生命的真正自由和快乐。

4.物欲不止,物质财富无尽,名利心不止,你纷我攘,唱罢即退场。如果耽于物欲和名利,则人生即无安宁之日,此心永远劳倦,不如乐天知命,知足常乐,知止则止,过简单朴素而充实自在的生活。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很少,何必追求那么多?

5.其实,越是简单的,越是深刻的;越是朴素的,越是淳美的。那些圣人伟人们,追求的正是这种博爱众生,惠济苍生的人生,他们的个人生活也是简单而纯粹的。

前人校注

为腹者守道也,为目者逐物也。去,撤也。圣人为内而不为外矣,焉肯玩好哉?故去彼色声、香味、畋猎、好货之事,而取此虚通之道也。然去者非区区去物也,但不贪爱也。虽有五色毕陈,五音毕奏,五味毕献,难得之货毕呈,至于畋猎之事有时乎因除害而为之,皆不足以挠其心,盖中有去外取内之道也。

--范应元

此章教人触物不著,一心内听、收神、收身、收心、收意。圣人为腹不为目,是内观,外不著。修真之子,一心内守,外判阴阳,静体无极,返混元于我腹之中,出其身于太虚之上。静中生之育之,养我之清气,助我之灵根,守我之神明,出我之真身,以我合天,以我合全,以我之道而同太空,总从"为腹而不为目",方得取真一之性,而生其命。

--纯阳真人

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失也,盲聋口失皆声色滋味之过,迷失真心,不得见闻大道。

--邵若愚

人心本自虚明,而外之声色饮食货利,亦本无可欲。人以为可欲而贪爱之。故眼则流逸奔色,而失其正见,故盲。耳则流逸奔声,而失其真闻,故聋。舌则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故爽。心则流逸奔境,而失其正定,故发狂。行则逐于货利,而失其正操,故有妨。所谓利令智昏,是皆以物欲丧心,贪得而无厌者也。圣人知物欲之为害。虽居五欲之中,而修离欲之行,知量知足。……去贪欲之害,而修离欲之行,故去彼取此。

--憨山德清

经典故事

饮食简单的孔子

孔子是我国的文化圣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尊重道德,以布道为己任,门下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对后世文化和思想影响深远。

孔子一生追求道德,生活俭朴。饮食简单,饱腹而已。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食物仅求温饱,居住只求安居,积极做事,谨慎说话。

作为一个尊道的圣人,孔子并不注重物质享受,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简单,清心寡欲,吃得简单,不求五味俱全。他说:"饭蔬食,饮水,其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以道德追求为己任,毕生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对于那些有志于学,追求圣德但以清贫为耻的人,孔子认为太过贪欲,采取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孔子不屑与这些人交往。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孔子则大加称赞,道:"贤哉回也!"认为这是真正的安贫乐道,是一个人最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