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寻访西樵山 5(1/1)

他们走进了昙华寺。

听到门口的人声,慧良和尚迎了出来。他四十来岁,穿一身半新的袈裟,僧帽芒鞋,似乎是刚刚从哪里回来。

“许市长,李馆长,”慧良双手合十,笑道,“真是难得,难得!赶快请坐定品茶吧!”

慧良说,他时常在电视里看见许廷高市长,所以一见面就认出来了。跟李安浦却是老相识。西樵山两次考古发掘,李安浦都会偷闲进庙,看望这位中年出家的僧人,与他聊天。

慧良俗姓柳,原本也是个文化人,在北方某县的文化馆当创作员。由于喜欢发表个人见解,不愿随波逐流,为了几篇文章中的锋芒,和周围的许多人日渐不睦,乃至遭受不公正待遇。夫妻关系竟也因此破裂。最终,他决定舍弃尘世中的一切——包括那些浸透血汗的文章和对于故土的眷恋,削发为僧。

一路往南,云游了好几处寺庙,才来到西樵山昙华寺。

当时的主持留他暂住了几天,见他诵经做课十分专心,又颇有些文化,记忆力也相当好,验过了僧牒,就收下了他。不多久,便委派他在正殿负责接待香客,登记捐赠。这件事,本来是由监院慧秀担当的。慧秀很聪明,有很强的社交能力,结识了谷安市企业界的许多老板,他们的资助,让昙华寺维持旺盛的香火。每年光是大年初一烧头香的捐赠,就非常客观。然而,慧秀竟也受到某些人的影响,纵使俗念萌生,有好几个周末竟然脱去袈裟,头戴假发,去城里享受鱼肉美酒,甚至忘乎所以地跑进卡拉OK,潇洒一番。这种违背戒律的行为,终于被主持察觉。主持毫不犹豫地将他驱逐了出去。于是慧良接替他,当上了监院。再后来,年逾八旬的主持圆寂,慧良就将昙华寺的一切都操持起来。

事实上,昙华寺从来清净而又简陋,只有一两个僧人,带着几个小沙弥晨钟暮鼓。

佛祖是慈悲而宽容的,他生活在无心层面,却允许慧良以宗教为业,给有心的生活层面带来善果。

李安浦与慧良和尚有很多共同语言。他们常常会从六根清净,议及灵魂和肉体,议及物质生活质量。慧良和尚宁可告别世间的一切诱惑,在庙宇中与黄卷青灯为伴,这让李安浦很钦佩。他有时也难免暗忖,如果换了我,能否削发为僧,以青灯黄卷为伴而心满意足?李安浦无法回答,心里却浮起一股淡淡的悲哀。

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写过文章,题目是《幸福感与事业心》。生活中的幸福感各不相同,选择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视劳碌为享受,有的人为享受而劳碌,有的人形为心役,有的人玩世不恭。我们这些依赖于文牍会议,享受俸禄的人,是没有冻馁之虞的。可是偏偏会去做许多似是而非的事,还常常以牢骚来排遣内心的不平衡。也许,一个人未必真的要出家,但是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干事业,却能无坚不克?

他突然想起了宋翰林。

前些时候,无意中看见宋翰林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赏宝”栏目,一副至高无上的权威模样。可是,即使在荧屏上,他也能感觉出那个收藏者拿出的冠形饰,未必是真品,宋翰林却评点得活龙活现,还给了一个不菲的估价。宋翰林似乎在做“托儿”,一个高级托儿。在情感上李安浦不愿怀疑宋翰林,宋翰林毕竟是高古玉的权威。然而,理智告诉他,娱乐大众的电视节目从来不会把“严肃”二字放在第一位。市场经济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文物专家一再批评假古董,却有人不断制造假古董,这仅仅是因为彼此的视角不相同吗?

假古董现象由来已久,却无法根绝。为什么?恰如黑格尔所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要真品天下闻名,难免没有赝品传世。不是吗,假如真的把司母戍鼎、成化斗彩鸡纹杯或者王羲之的《雨后帖》摆在公众场合,很多人仍可能无动于衷。

在江南水乡,水是躯体,也是灵魂。人与水自古以来和谐相处。拱桥、驳岸、水巷、河埠,无一不是人与水合作的成果。水镇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道,舟来楫往,便于交通,同时又是天然的蓄水池和洗涤池。河湖勾画着水乡风景,也奇妙地调节着气候。充满了阴柔之美的水文化千秋万代地养育着我们。生活在水乡,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民居建筑乃至服饰和饮食风格,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或许正是水乡成为旅游亮点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升温,传统特色正逐步丧失。假古董的不断冒出来,就是一例。

谁也不会否认,水乡古镇开发的成功,就在于文化内涵。究竟是华贵精美还是雄厚大气,是风雅古朴还是爽朗粗犷,是现代新潮还是传统怀旧?与人的脸面一样,完全取决于内在因素。但人们的审美情趣往往会由于经济利益的策动而变化。不是吗,这几年由于经济利益的刺激,业界竞争愈演愈烈,不少古镇急于求成,陷入了过度开发的怪圈。越来越多的汽车取代了欸乃小船,酒楼饭店的泔脚水污染了河流的清澈,拉客的摊贩扰乱了街巷的宁静。有些地方干脆把河道填平了,修筑马路,建造豪华的宾馆饭店,还有许多哗众取宠、似是而非的出售假古董的摊点……

如果说,昔日乡镇企业的无序开办,曾造成了自然生态的失衡,假古董的泛滥,同样会造成文化形态的对立与冲撞。也许,许多人心里也有难言之隐,也不想这样做,但世界上的事情难免会走向反面。

咳,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上,靠一张嘴巴是说不成金刚不毁之身的啊!

小沙弥无声地端上了茶水。

在袅袅的茶香中,他们随意交谈。

慧良和尚说:“许市长,如果我没有猜错,您一定是为了西樵山遗址的开发而来的?”

“是啊。”许廷高点头说,“西樵山要开发,也要保护,究竟如何处理两者矛盾,是一个难解的课题。我和安浦上来,就是想听听慧良法师您的意见。”

“许市长,你太看重我们啦!我们出家人,讲的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污无染,来去自由,精神上毫无滞碍,也就能进入大彻大悟的境界。如果心境受外境影响,追求形色声味,念念不忘相,必定烦恼不断。”慧良和尚沉思着,神色平静地说,“不瞒许市长说,这些日子我一直在四处奔走,想为昙华寺寻找一块安静的处所。日后,西樵山只会越来越嘈杂。”

“慧良法师,您比我们考虑得早了。”许廷高颔首说,“昙华寺在遗址的直接保护区里,晚搬迁不如早搬迁。”

“我们是想早日搬迁。”

“这方面,政府会提供支持的,您尽管放心。”

“善哉,善哉!”慧良忙合十致谢。

“眼下还有什么困难吗?”

“这……”

慧良迟疑了一下才说,他走了好几个地方。可是,适合建昙华寺的宁静之处,至今没有找到。

许廷高宽慰他说:“这您不用急,我让宗教局和规划局的领导也帮您一起想想办法。”

“那太好了。”

李安浦却叹了口气,说:“要说最难的,还是西樵山遗址保护。因为它不仅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还会影响别人赚钱。这些年,人们赚钱都赚疯了,谷安市短短几年里出现了不少家产几百万、上千万的富人。可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不满足……”

慧良和尚表示赞同:“是啊,平日里我们看到谁低下了头,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四处寻找,总会猜测他一定是丢失了什么贵重物品。极少有人会说是丢失了自我。终日忙忙碌碌,为命运所驱使的自我,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自我!”

“我认识的一位企业家告诉我说,每月赚一千元时,他能睡十个小时;每月赚一万元时,能睡七八个小时;可是每月赚十万元时,每晚就只能睡五六个小时了。”许廷高也颇有些感慨,“人们拼命追求的财富,可以买来富丽,却买不来愉悦;可以买来舒适,却买不来安静;可以买来豪华,却买不来幸福……”

慧良和尚说:“人是不可能不服从于自己的目的,所以,人往往是他自己的仆人。也许,当一个人一无所求时,就没有任何约束,就能自由自在了。”

“可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在。”李安浦摇摇头说,“生活在商品化社会,必须有非常超脱的精神支柱,才能抗得住物欲横流。这一点,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啊!”

许廷高不由笑了:“嗬嗬,真没想到,今天我们在昙华寺讨论哲学命题了!”

慧良和尚说:“西樵山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一部哲学呀。”

李安浦叹息道:“许市长,我有点悲观,这部本来很完整的历史,会被人搞得支离破碎……”

“你这不是当着我的面批评我嘛!”

“我哪儿敢?”李安浦瞪圆眼睛说,“你刚才不是让我骂个够吗?我还刚刚开始骂呢!”

慧良和尚说:“安浦是个肯讲真话的人,就是有时偏激了一些。”

“偏激不怕,矫枉才能过正呀!”许廷高笑了,“墨守成规的人,才每天追求四平八稳。”

李安浦感叹道:“不过,到了慧良和尚这里,再偏激的人也会安宁下来的。”

慧良和尚没有说话,似乎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