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2. 1831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1)

--

-->

穆宗死后,冯保在后妃的帮助下,终于取得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加上他原来掌管的东厂,内外大权都在他掌握之中。~頂點小說,他又修改遗诏,使自己成为和阁员一样接受顾命的重要人物。登基大典,冯保将万历小皇帝扶上宝座后,自己就站在宝座旁边,陪着小皇帝接受满朝文武的三拜九叩。举朝为之震惊。

高拱决计发动攻势,指使六科给事中,上疏揭发冯保之奸,自己则拟旨驱逐冯保。同时,他把计划告诉了张居正,希望得到张居正的支持。张居正表面答应,暗中却给冯保报了信。冯保扣下了所有攻击他的奏章,同时加紧了驱逐高拱的行动。

穆宗驾崩时,高拱非常伤心。他在内阁大哭失声:“太子才只十岁,如何治理天下!”明明是哀叹穆宗早逝、为国担忧的意思,冯保却在后妃和小皇帝面前说:“高拱说了,一个十岁的小孩子,怎么能当一国之君?”后妃听了大惊,小皇帝也闻之色变。

第二天,两宫及皇帝召见群臣宣布圣旨。高拱满以为是要驱逐冯保的,谁知被驱逐的竟然是他首辅高拱!听完圣旨,他当时就趴在地上起不来了。张居正把他扶了起来,雇了一辆驴车,把他送回了家。

高拱黯然离京,回了老家河南新郑。排挤掉高拱,张居正担任了首辅。冯保意犹未尽,还想罗织罪名致高拱于死地。由于张居正的暗中维护,冯保的阴谋才未得逞。数年后,高拱死于原籍。张居正请朝廷复其官职、按照级别为他举行葬礼,朝廷没有答应。这其中不是没有冯保的影子,按说高大人死也死了,这事儿也就算了,可勾结的太监的后果实在很严重,张大人虽凭着一己之力,推行一条鞭法,打击了农村中的豪富势力,取消了这部分人的赋税减免特权,扭转了赋税转嫁到小农身上的状况,开辟了国家的赋税之源,形成“财裕民足,四海晏然”的局面。整顿学政的措施,遏制了竞奔请托以成生员的**风气,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改革驿递制度,煞住了官员私用驿站、饱肥私囊的**之风,为国家节省大批资金,以至“小民欢呼歌诵”。一条鞭法的推行,取消了豪绅势宦利用优免特权逃避赋役、偷漏税粮的特权,一律强制纳税,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功勋不可谓不不大,可张大人一死,立即就遭到了清算,而且张大人被清算除了为人生活奢侈外,最大的污点就是勾结了太监冯保陷害了高拱。虽然万历六年,张大人回到故乡把自己的父亲亲手给葬了,路过了高拱的故里,就专门去探望他。毕竟两个人曾关系甚好,只是一系列的误会,导致两个人在政治上对立。两个人相见,感概万千,泪流满面。当时高大人感概以往的事情,但是对张居正的恨,依旧耿耿于怀,于是在死前曾写了《病榻遗言》四卷,用来记述张居正和宦官的勾结,致使自己罢官还乡,夺得首辅的阴谋,将张居正写成了极为险恶的人物。而言官也抓着这一点不放,愣是让张大人身败名裂,下场好不凄惨。这样血一般的例子,杨峥莫不是引以为戒,就是不为自己身后顾虑,也得看看影响,大明一朝,但凡做大事的,无论是徐阶、还是张居正莫不是靠着太监与功里的联系,才做出一番大事,可这师徒二人下场却有天然之别,徐阶与隆庆年间,告老回乡,回到华亭,也就是现在的上海,曾经遍邀村社绅耆,乡亲父老,宗族姻旧,邻里故友,大规模地请过一次客。功成身退,安度晚年,举行这样一次见面活动,说明徐阶官做得很大,不忘根本,不摆架子,不搞特殊,有与大家打成一片的意思。“徐文贞归里,遍召亲故,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席将罢,主者检器,亡其一,亟索之。公曰:‘杯在,勿觅也。’此人醉酣潦倒,杯帽俱堕,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只此一端,想见前辈之厚。”金杯自然价值不菲,但应邀而入席的亲故,倘非穷到揭不开锅,谅不至出此下策。从徐阶命人将这个金杯,仍给这个乡亲放回帽子里去,还背过脸去装看不见,可以体会到这位长者的心态,是多么善良了。第一,不因其人潦倒而拒邀,第二,不因其人窃物而排斥,第三,不因其人犯了这样的错,而不顾全他最后的一点面子,仗着这点厚黑学,落得一个正常死亡不说,就是这事儿还被清流一说再说,差点没将徐大人吹嘘成圣人了,而张大人却惨淡无比了。在张大人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 不久,言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之所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说到底还是徐阶懂得为官之道,身为首辅除了要做事,还得要爱惜自己的名声,这一点在大明比做官还要重要,徐大人靠着言官最终击溃了严嵩。因任首辅多年,为两朝元老,人都称为“徐阁老”。辞退首辅前,提拔了张居正。 嘉靖欲杀海瑞,也被他以“杀身成名”之由免除,通过一系列的光辉形象,使得自己的名声大好,得以全然而退,反观张大人留下的道德漏洞太多,与冯保联合挤走高拱的那场风暴,无疑是他政治上的弱点,加上为人荣登首辅后,没有及时挽回自己的羽毛,人一死,没有道德这件外衣,变得十分的弱小,下场也就不言而喻了。

虽说这话儿有些言过其实,但能留下一个清白之身无疑是最好的,就如杨士奇所说,自己是个做大事的人,断然不能给自己留下祸端,一旦别人所利用,这点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就足以要了自己小命,最不济也落得身败名裂,坏了大事。

杨峥自问谋略上,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能让言官以为他是自己人,宦官也把他当成好朋友,且谁都不相信他与另外一方相交有什么问题,这种左右逢源的人,的确不少,可他自问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做不到这一步,所以一番权衡后,早些悬崖勒马才是正道。

与杨士奇就着传教士修建教堂的问题,又嘱咐了一番,这才跟着王振一前一后赶往乾清宫。

局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因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橘”。桔是橘的俗写,也被百姓称作橘胡同,这一带算不上多么繁华热闹,但胜在安静,且景色也不错,适合人住居。

在街道东侧的最后的一家便是当今吏部尚书的府邸,比起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这座院子并不大,而且十分简单,一个“日”字形的二进院落外,就是几件厢房,再无他物,按照四合院的要求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依着郭琎今时今日的地位,见这座院子扩建下,并不是什么难事,可他愣是没这么做。

除了他性子不喜排场之外,最大的原因在于他的心思不在吃喝住行上,说得俗点他的心思在当官上,所以这院子落在旁人的眼里,不免多了几分寒酸,但利弊同在,有了这样一座院落,至少在道德上,旁人说不得他什么,无形给了添了一件天然的外衣。

此时,郭大人的轿子走了进来,早有官家迎了上来,掀开了老爷的门帘,撑着一把油纸伞将郭大人迎进了屋子,然后又忙着张罗茶点,郭大人似没这个意思,摆了摆手,表示不用准备后,郭大人便进了自己的书房,书房陈设简朴,出了几个书架外,就是几幅名人字画,而靠近书桌的那一福,无论是字体,还是警惕作用十分明显——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儿取自孔子的《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不主观臆测。

[毋必]:不绝对肯定。

[毋固]:不拘泥固执。

[毋我]:不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