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寒食节的小点心(1/1)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起来,偶尔在起的很早的上午我会带着大胖和公主去博简的学校溜达一圈。博简的同事看到我的时候会带着欣慰的眼神开两句无伤大雅的玩笑,每次博简都会红着脸好一阵解释。听他用低沉的声音拼命解释我并不是他的女朋友的时候,我倒是有些想笑。

“那个,你不要介意,他们说话口无遮拦的。”走在学校的小道上,博简还在试图做着解释。

我并不是很介意地摇了摇头:“没有关系,我知道那是玩笑。还有今天大叔让我带着大胖过来给你送好东西吃。”

我走到花园中的一处长石凳旁,把白猫放到博简肩膀上,坐在石凳上把装在双肩包里的饭盒拿了出来:“,好吃的青团子。”饭盒里是几个绿油油的青团子,软绵绵的紧紧挨在一起的样子非常可爱。

博简显然没想到我会给他送青团子过来,愣在了原地,呆呆地望着我手里的饭盒,我拉着他一起坐在了石凳子上,把饭盒推向了他又从他肩膀上摘下了白猫:“大叔说点心店里面上了绿团子,说是只有这段时间才会特别推出的点心,让我买来给你吃,说是里面有艾草汁,吃了可以去火除湿,对身体大有好处,最关键是非常好吃。”

我抱着白猫看他拿起一个包着保鲜膜的青团看了看,打开咬了一口,脸上露出了微微的笑容看的旁边的大胖一直歪着头,发出意义不明的哼唧声。

“豆沙的味道很好吃,清甜不腻,外皮里面浆麦草的味道很香,让青团的味道更加清淡可口。”说完博简便又咬了一口,豆沙馅溢出了一些粘在了青绿色的面皮上,引得大胖想要凑上前去也尝一尝这绿团子的味道。

“这个你不能吃,对你们的身体不好。”我把博简微微拉的离大胖远了一些,从书包里掏出常备着的小小的狗饼干丢给了大胖。大胖有了吃的便不再执着于鼻尖手里的食物,而觉得收到了冷落的白猫则冲我喵喵加了几声。

“你早上吃过罐头了。”我摸了摸白猫的脑袋,白猫却似乎并不太满意我的'敷衍',悻悻地用没有露指甲的爪子碰了碰我的手,眯着眼睛让我帮它挠下巴。

博简在我招猫递狗的时候已经开始一口接一口地吃手上的青团子。

“你吃的好快啊。”我转过头的时候,博简手里只剩下小半个团子了。

博简正好最后一口放进嘴里,想要和我说话却满嘴的食物,最终只能加快咀嚼的速度,等到嘴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才用他那有特色的低音和我说了青团很好吃。

相对无言地看了一会儿还在吃狗饼干的大胖,博简突然开口说道:“以前在一本书里读到过清明节,江浙一带的人的习俗就是吃青团,这边的食堂以前也做过,不过今年的师傅没有来,今年也就没有青团子可以吃了,没想到你能特地送过来,真是谢谢了。”

“这没什么的”听到博简这么客气,有一瞬间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大叔说这一家在咱们这里做的最好吃,所以让我买了很多,你要喜欢吃,我过两天再送一些过来,多吃点艾草做的食物对身体好。”

本来想要在推脱的人博简听到我这样说的时候突然间表情变得有些微妙,纠结了一会儿他才一本正经地说道:“很多人都认为青团是用艾蒿榨成汁和上糯米做的,但是更多的时候,艾草之战最小的一部分,甚至有些青团都没有用到艾草,大部分的绿色来自于浆麦草,每到春天m人们会用割下大量的浆麦草榨成汁,放到小锅里加上盐巴煮沸,去除里面的涩味之后和上糯米粉擀成一个又一个面皮裹上豆沙在笼屉上蒸熟。一来这样比较省钱,二来也可以让不爱吃艾蒿味道的朋友尝尝青团的味道。以前我在食堂帮忙的时候,一位后厨大姐教我做过这样的青团子。她说在他的故乡,青团也是为了祭祖用的,一部分用来使用,一部分则要用来在寒食节上祭祀。”

“寒食节啊?不是清明节的另一个说法么?”我把湿纸巾递给了博简。

博简用湿巾擦干净了手指,就纠正了我关于寒食节的误解:“严格意义上来讲寒食节并不是完全指清明节,只是因为和清明节挨得很近,所以才会被误认为就是清明节的代指。事实上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到两天,在冬至往后数一百零五天,虽然经历了汤若望立法改革,与古代有了一些变化,但是仍有一些地方保留了寒食节最初的传统,比如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大部分地区依旧还是按照老黄历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甚至在在山西省南端的垣曲县会过两个寒食节,一个是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叫小寒食,另一个则是在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只是因为现在大多数地区是把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过的,所以才会让你产生这样的误解。”虽然博简的声音平常低沉的可怕,但是这个时候用这样的声音给我讲解这些我不明白的事情,倒是有种致命的吸引力,像是在讲述某个流传千年的苍凉的故事。

“那有什么区别么?”因为想听博简将这种略带冷清味道的故事,我故意问了很多问题。

博简将饭盒盖重新盖好,长吸了一口气,指了指自己的嗓子和我确认这样的嗓音会不会吓到我。

“不会哦,反倒是将这种故事非常适合博简的嗓音呢。”

博简被我说的有些不好意思,眼神都不敢往我这边瞄,不过还是在我的催促下继续开口讲了寒食节的故事:寒食节的来历应该是从一首唐代诗人卢象写的《寒食》说起,在诗作里卢象写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个子推说的就是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曾经在帮助晋文公重耳逃离骊姬的追杀中,割了自己的大腿肉给晋文公果腹。后来晋文公复国,介子推认为自己忠实事发呼于自然,并没有什么可接受奖赏的,再加上鄙视那些为在晋文公趋炎附势的大臣,于是带着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觉得对不起他,再加上珍惜介子推这个贤臣,就去绵山找他,但是介子推并不想因此受赏。所以在知道晋文公去找他的时候,背着母亲进了山。晋文公求臣心切,就听了大臣给他出的主意—焚山,以逼迫介子推出山,但是焚山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春天,正是天干物燥的季节,山火一点上就无法熄灭,介子推就这样与母亲抱树而亡。山火扑灭后,晋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就是不能用明火做饭。一种说法是晋文公以寄哀思,让文武百官也学着介子推那样清廉贤明,但实际上还有一种说法是晋文公更多的是因为自责自己听信二百五的话烧死贤臣而心有愧疚所以下令介子推几日不得有明火。不过这也只是我的推测,只不过无论是哪种用意,寒食节不用明火烧食物吃的习俗保留了下来。所以在寒食节这一天,古老的传统是不能动火烧饭的,只能吃凉着也能吃的食物,就是我们所说的‘寒食’。”

“可是青团的话也是需要用明火放在笼屉里去蒸的啊,应该不属于寒食了吧?”我侧着头想了想,还是有些不明白寒食的意义。

博简似乎被我的问题问得有些尴尬,先是有些犯懵地看着我,但是很快反应过来什么一样嗤笑出来:“字面理解的话倒是没有错,但是寒食并不想字面意义理解的那样简单,而是放凉了也可以吃的食物,类似糕饼一类的。因为古代比较苛刻的规矩是寒食节当天不可以燃火,不就是不能生火做饭,有一首知道韩翃的诗就写到了这个习俗。没记错的话,诗的名字就叫作《寒食》的诗,里面就有一句诗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说的就是虽然老百姓在寒食节这一天不能明火,但是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所以真正的寒食不是指寒冷的食物,而是指现成的不用加热的食物,如果用现在的生活方式来说就是类似于面包,火腿肠一类不用特别加热也能放心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因为寒食节不能用明火,所以一些放得住,吃了又不会闹肚子的食物尤为受到欢迎。而事实上,最早最受欢迎的寒食并非是你特意买给我吃的这种青团。”

“诶?”我有些诧异地看着博简,“但是现在每到清明前后大家都会买青团吃啊,难道古代人不吃青团么?”

博简点了点头:“青团不是最先出现在寒食节的食物,青团最早应该是在清末出现,不过我并没有看过正经历史上的记载,所以我说的也只是听来的民间传说,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故事。”博简站起身招呼着吃完饼干的大胖继续在校园里溜圈,一边侧着身一种不太确定的语气说着他从当年帮厨的食堂摊位上听来的故事,“这个是我当时帮厨的地方的阿姨给我讲的。她说青团是清末太平天国时期以为聪明善良的农民为了救太平天国的一位将领而临时想出来的食物。太平天国时期,传说有一年清明节,李秀成的部下陈太平被清军追捕,眼看就要被追上的时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农民将逃亡的陈太平陈太平按到了泥地里,让他身上沾满污泥,就这样,一身脏兮兮的陈太平便骗过了清兵的眼线,借此逃过一劫。只是清兵发现村外是一片湖泊,认为陈太平不可能成功脱险,便怀疑他会躲进村子里,于是在村内外设了很多关卡,又在村子里大肆搜查。机智的村民害怕陈太平进村露馅,便提醒陈太平先不要进村,他想办法从村里带出些干粮给陈太平吃。因为进村出村都有清兵检查,他根本不可能带着竹篮子装上糕饼白饭,正着急的时候,他脚下拌了一跤,摔倒在艾草丛中,站起来发现自己身上染了一身艾草的绿色。善良的农民灵机一动觉得将食物做成绿色的话,就可以放在草料里瞒过清军的检查。于是他就当场采了一些艾蒿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随时都可以吃的米团子。清兵检查的时候,看到担子里面除了一些杂草意外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吃的东西,也就顺利放行。最后,这位老乡把这绿团子拿给陈太平吃,帮他度过了难关。很快,陈太平想到了办法,绕过了清兵的岗哨,回到了太平军的大本营,把自己的经历说给了太平军的首领李秀成听。李秀成知道后,欢喜得不得了啊,为了纪念这位农民的救命之恩,于是下了硬性规定,说太平军内部最好做到人手必会,青团也自此成了他们的“团食”,再后来,在草长莺飞之时,吃青团就成了寒食节的习俗了。”

说完这个故事博简倒是停了一会儿,他犹豫了一又补充了一句:“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只是不可考证的野史,可信度并不高,因为大妈在讲这个故事前明明说过这本来是用来祭祖的食物,可是故事本身却只和太平军有关。所以我并不真的认为这就是青团出现的渊源。”

“但也许祭祖本身的意义就是纪念那位有着一面之缘的救命恩人也说不定呢。用救命之物来纪念好心又聪明的恩人也是合情合理。不过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青团很好吃,并且制作手法被保存和流传下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野史最为重要的。至于为什么会流传下来,这些已经很难再找到的答案相比于好吃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我笑着追上了博简,给他介绍饭盒里的其它青团,“我每样都给你买了一些,除了豆沙的,还有蛋黄肉松和黑芝麻的,你都尝尝,哪种好吃以后我还给你买。”

博简像是在掩饰什么一样微微咳嗽了一声,接着肉眼可见的他的脸慢慢红了起来,见我一直盯着他看,他便不好意思地别过头去,不再和我有眼神上的交流:“那个,谢谢你们,你和大叔真的对我太好了。”

我嘿嘿笑了两声:“因为我和大叔都非常喜欢博简呢,而且因为博简的帮忙,饭摊能提供的面食多了。我和大叔都不擅长做面食的,所以有的时候失去就是有点单调。不过因为博简的出现,来贩摊吃饭又喜欢面食的朋友显然高兴了不少,所以我和大叔总想对博简更好一点。对了,博简,虽然你刚才说到青团属于寒食的一种,但是你刚才说的故事里,青团的出现也已经是在清朝了。在清朝之前寒食节大家又吃的是些什么呢?”为了避免博简再害羞下去,我立刻转移了话题,问起了心中另一个疑惑。

博简听到我的问题,顿时松了一口气,脸上因为害羞而染上的红色也渐渐退了些去,他想了想才说道:“我虽然没有吃过,但是我听说最早的寒食是一种叫作子推馍的点心。也是寒食节发源地山西的一款面点,名字用的就是贤臣介子推的名字来命名。是山西擅长做的面点,先要做一个夹着红枣和鸡蛋的足有半斤到一斤的面团,之后在面团的顶部捏出一个像是古代将领头盔的顶子,然后要在这个面团的周围贴上形状各异的用面捏成的面花。子推馍周围贴的面花通常由燕兔蛇虫—这种春天里常见或者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跃起来的小动物组成,或者用面捏出来的文房四宝组成。这种面点在制作好之后在通风处可以放很长时间,据说那些镶嵌着红豆黑豆和花椒子的面花用麻绳串起来的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放上一年之久,这样想来用包着营养的鸡蛋大枣的能长久储藏的子推馍是非常适合拿来度过寒食节的饥饿的。而且因为样子很好看,又有寓意,所以作为祭祖用的食物也是不二之选。”博简在介绍完这些的时候脸上的红色已经消的差不多了,他转过头冲我笑了笑,“我虽然没有特别做过这种介子推。但是以前在食堂的时候,倒是和一位山西来的师傅学过做面花,虽然不能做出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的形状,但是造型简单的面花倒是难不倒我。过两天我去店里做给你和大叔尝尝,算是今天你买给我青团的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