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徒的汽车不再是拼命逃奔,而是挂上了倒车挡,自投罗网般的冲向了疾驶而来的警车队伍。
这一切变化来得太快,谢警官的目光甚至还没有从少女的尸体上移开,就听到了一阵越来越大的引擎轰鸣声,和歹徒汽车上仍然播放着摇滚音乐。
歹徒蓬乱的脑袋从车窗伸了出来,回头看向后方六辆警车,狂笑的表情中,金牙在沙漠阳光之下闪闪发光。
这一次,他是真的疯了。谢警官看到歹徒的那个表情心中一凛,她知道那是一种抛弃生死的笑容,算是被逼上绝路之后的一了百了,歹徒是想和自己这一帮人决一死战。
就是因为那名少女被误杀吗?一个念想在谢警官的脑海中飞速掠过,少女刚才的举动大出所有人意料之外,一个被绑架的人质居然会去帮助掳走她的歹徒,还是在被刑警队围攻之下,这样的行为换作任何人都难以理解。正常的推演,不应该是歹徒最终被警察击毙,人质流着泪庆幸自己逃离魔掌吗?
但细心的谢警官看到了特别的一幕,卷入车轮底下的少女小腹处是微微隆起的,车轮碾过之后,她的下半身流出了一大滩的鲜血,这让谢警官想到了一种可能性。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人质情结,是一种被害者在心理上对凶手产生依赖,甚至逐渐爱上对方,以至于反过来帮助凶手的一种扭曲心理效应。
这种心理通常发生在被绑架的情况下,尤其是内心脆弱的女性身上,她们一开始会充满恐惧,认为自己的性命全都被交到了歹徒的手里。但是渐渐的,歹徒没有将她们立即杀死,甚至在相处过程中体现出一点点关怀,比如一口饭、一口水,或者是简单的日常交谈,人质就会感激歹徒对她们的仁慈,时间拖得久了,这种感激便会转化为一种畸形爱恋。
谢警官曾经在教科书上学习过类似的案件,1973年瑞典首都发生过一起银行抢劫事件,罪犯的行动失败后,他们劫持了四位银行职员作为人质,历时六天,警方终于把人质全部救出。
不过在之后的法庭上,这些人质居然全都拒绝指控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集法律辩护的资金。最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其中一名人质因为爱上了绑匪,竟然决定在对方服刑期间和他订婚。
这一事件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心理,称为斯德哥尔摩效应。
怎么会有人质爱上绑匪?在学习这个案件的时候,谢警官就无法相信世上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对于内心强大而且理性的她来说,这种行为无疑是脑子进水了。
不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干刑警这一行本来就会遇到许多非同寻常的事,谢警官今天算是见证了一个真实案例的发生。
那个女孩子,应该是怀孕了吧?谢警官的眼神在少女的小腹处停留了几秒钟,长达几个月的绑架加上肌肤之亲,斯德哥尔摩效应很有可能发生在了少女身上。所以她才会不顾自己的安危,作出了用身体挡住子弹的举动。
没有了少女和她腹中的小孩,歹徒肯定更加肆无忌惮了,谢警官看到对方已经不顾一切的冲了过来,宛如一条被逼急了的疯狗。
“自由射击!”谢警官很快下达了命令,不需要再顾及人质的安全,现在刑警队的任务就是将这个罪孽深重的歹徒当场击杀。
一连串的枪声响起,歹徒在倒退的同时不断打着方向盘,似乎并没有任何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要害。转眼间,他的车辆已经开到了车队的边缘。
一颗圆形的黑色事物被扔了出来,顶端有一段引线,正在冒着些许青烟。
“小心!”看到这一幕的谢警官立即大喝了一声,显然歹徒的车上还藏着杀伤力强大的武器。
不过谢警官的提醒终究还是慢了一步,圆形事物滚落到了第一辆警车的底盘之下,接着砰的一声巨响,警车瞬间冒出了一大片的火光。
金牙男人的眼睛里全都是火光倒映出的鲜红之色,他更加疯狂的大笑起来,身体随着重金属摇滚节奏左右摇摆。
猛打了一圈方向盘,车尾突然来了一个九十度的急转,第二辆警车的车头和车尾相撞,本想险险避过爆炸的警车,却被对方直接撞了过去,第二辆警车再次起火。
短短几秒钟的时间,谢警官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好几名属下殉职,心中一阵绞痛。不过现在的局面不允许她有任何悲伤情绪,她立刻收住了心神,在对讲机里下达了一道命令,“大家散开!”
这就是歹徒要冲进警车队伍的目的,他的车上有类似于手雷的东西,可以在短距离内发挥出强大威力。所以现在离歹徒越近,反而越会处于下风。
剩下的四辆警车退向了四个不同的方向,金牙男人仍然扔出了两个圆形事物,不过这一次没有任何警车被毁,所有的警车都很及时的拉开了距离。
四面八方的枪林弹雨开始射向歹徒,每一名警员都在抑制着自己心中的悲伤和愤怒,沙漠的高温让他们的眼角流出了像泪珠一样的汗水。
金牙男人脚踩油门,汽车再次像猎豹一样窜了出去,他可不会傻到当四辆警车的靶子,既然无法再炸毁对方,那就用沙漠赋予他的第二种办法。
男人驾车一路狂奔,就像是要夺命而逃,他在汽车后座发现了少女身上的布条,应该是自己施暴的时候从她衣服上扯下来的。现在布条成了男人包扎伤口的绷带,他将两个流血严重的伤口绑住了,又喝了一口水壶中剩下的清水,男人瞬间又恢复到了斗志昂扬的状态。
谢警官是不可能再让歹徒逃走的,所有警车不需要她的命令全都追了上去。一大片黄沙在平静的沙漠中扬起,后方留下轮胎驶过的痕迹,像是上帝之手默默描绘出的一幅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