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8章 百姓从容赴边关(1/1)

花费时间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得不到最好的结果,但是不花时间去做,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坚持这件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讲,坚持好了能获得很多坚持不下去也就前功尽弃,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谁都想做,可真的能这么容易吗?

北方大人如今忙忙碌碌,这一段时间,朝廷不断的有军事物资和民用物资从北平城源源不断的运过来,他们正在将自己的战线全面拉长。

工部这边派出了大量的工程队前来参与长城的延长建设。

既然是修建举世瞩目的工程,那就需要大量的民夫,还考的是如今百姓们都能够自发的参与朝廷的大型工程。

之前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被西方的百姓们如今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有多余的产出,再加上之前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已经让他们暂时的脱离了饿肚子的情况,所以在农闲的时候,他们有着充足的时间参与整个朝廷的建设。

大明报广泛的宣传,让他们对于整个帝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贡献,之前,可能他们一直都敬畏着皇权,敬畏着朝廷权力,认为除非对自己有益的事,否则不去跟朝廷打交道,但是如今他们更愿意跟朝廷的官员们打交道,道理非常的简单,朝廷官员们如果不听从他们的建议,他们真的告到上官了,甚至是像锦衣卫外驻人员倾诉,可能很快就会得到朝廷的批复。

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敢在这个时候做一些违背官员职责的事情,因为他们也害怕锦衣卫找上门来,就算锦衣卫不找上门来,御史台的御史找上门来也能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一个庞大的基础建设必然要牵扯众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幸的是朝廷如今对于这一套能够有着清晰的运转方式,方中愈希望之前朝廷的部门作更大的功能细致化,如今这一套能够完美的运行,取决于朝廷中央都能够分配好,所以各个部门的磋商就变得顺利极了,不再像之前一样可以把一件事情积累到非要大家受不了的时候才处理。

粮食的征调就地征调,而不是从南方运过来,这样的话光在路上的花费就远远的比过从近征调掉所带来的麻烦。

越来越多的百姓知道了,如果他们能够修建一条大路,甚至是帮助朝廷修建一所可以抵抗外敌的长城,那么他们至少可以避免草原部落的侵袭。

道理也很简单,每一次草原部落的南下,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他们,所以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在下一次的冲击下留下姓名,所以当然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大明的朝廷对外。

曾经隋炀帝大量征发民夫修建大运河,甚至是不断的修建行宫,然后大量的对外征战,最后才落得一个国破家亡的后果。

如今虽然有人这样反驳,朝廷,觉得朝廷这样祸害百姓是不应该的,但是却有更多的人把想法用在了为国尽忠之上。

况且隋朝是隋朝,大明是大明,这是不可比较的,当今天子仁慈无比,英明神武,百姓们愿意付出自己的劳力去帮助朝廷做这些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完全不会因为这种情况去跟朝廷作对。

在大明报的有意宣传下,越来越多的百姓知道了北方百姓们对朝廷的支持,也纷纷从家里出发去支持身边那些正在为他们修路铺桥的工部官员们。

所有的人都鼓着一股劲,那就是要为自己的未来打拼,如今地主虽然越来越多,但大家都是之前的百姓上来的,虽然不可能一下子跨越阶层,可是只要家里出了一个读书人出去读书还是做技术总是会光耀门楣的。

再加上朝廷不断的在是宗族的力量减弱。

虽然说这些乡绅们都有各自的背景,甚至是有自己的能量,可也只能在一个地方上耍横罢了,真正的放在大台面上来讲,他们根本就上不了台面,再加上如今朝廷对于地方官员管得非常的严格,所以那些官员们也得爱惜羽毛,不可能将更多的人放在自己名下。

整个帝国的发展离不开百姓,这一点是让更多的人知道的,他们统治百姓,虽然说在之前用了不少愚弄百姓的政策,可是如今大明报掌控着全国的舆论。

王师兄如今培养了不少的人,能够帮他分担一些,所以对于全国各地舆论的把控还是非常的不错的。

百姓们在知道这些事的时候,不仅不埋怨朝廷,反而帮助朝廷解决一些困难,甚至可以说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他们是爱国的,没有辜负大明百姓这个称号。

汉家血脉是有血性的,更何况是对待那些当年残杀了他们不少百姓的前元余孽。

当然更多的人是比较理性的,懂得越来越多道理和见识了外面的繁华之后,他们也知道自己只要努力也能过上外面那些人的生活,对于一些事情也看得比较开了,至少朝廷不会允许他们再做一些太过愚昧的事情。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花时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由上及下的改革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让更多的秘密从上而下,一一贯彻在这个时代,更多的人都知道想要往上爬,不仅仅要有背景,更多的还需要能力,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够强,就算是有背景,爬上去了,也只能做一个属官。

画大饼这件事情谁都会做,建文朝廷也同样在做这样的事情,就好比之前有更多的人离开了大明前往大明南洲他们是奔着金矿区的。

可惜呀,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个本事能够活到那里的,毕竟长途跋涉,有的人还有严重的晕船症,甚至是在船上死去,也很正常。

这样的危险在之前的时候就已经全部告诉他们了,负责这件事情的官员们一次又一次的不断的宣讲着注意事项,就是为了告诉他们,不要在这上面白白的浪费了生命。

可是对于那些不顾一切想要离开大明国境前往大明南洲的人来讲,这些危险根本就吓不到他们,他们依然会不顾一切的前往大明南洲,毕竟那里可以让他们翻身,可以让他们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

朝廷并不阻止这种,因为他们已经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对于一个有梦想的人,他们觉得不应该阻止。

以前的百姓可以说是麻木的,甚至是盲目。

前几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他们一直都战战兢兢不断的逃亡,甚至是把很多东西都忘掉了,如今好不容易过几年太平日子,自然是希望能够过得更好,这些都是实打实能看得见的,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妄。

当这些奏报传到建文皇帝朱允文那里的时候,皇帝非常的高兴,直接免了北方三省两年的赋税。

百姓们都非常的高兴,朝廷官员们也认为陛下对此是一个正确的做法。

大明的税收如今正在改革之前,读书人可以免税,甚至是那些官员们家里有这官升的也可以大量的免税,但是如今朝廷正在不断的改革税种,至少要让更多的人交钱,毕竟大明的基建工程还需要更多的人付出钱财。

皇帝需要这些人不断的去追求美好的东西,然后付出大量的钱财,当然不会白白的掠夺它们,而是通过税收的方式税收也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要想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自然需要有更多具体的税种,可是不会成为沉重的杂税,毕竟百姓们也是要生活的。

不少阻碍的,因为那些官员们享受了这么多年的福利,突然慢慢的减少了多少还是有一些反抗的,不过对于朝廷那种严肃的氛围和诸位新贵带头的操作之后,有不少人急急忙忙的将自己所欠的赋税交上了。

建文皇帝朱允文非常的高兴,那些人害怕,他也装作不知道,只要目的达到就行了,他甚至还赏赐了不少那些主动上交赋税的大臣们,不少的好东西。

改变大明百姓生活的东西,有很多衣食住行如今都已经有了大量的改变,但这些改变还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才能完全覆盖到全国各地。

大明的疆域实在是太大了,如今正在不断的扩大之中,人们相信大明扩张的脚步不会停下,可速度还是会慢下来的,毕竟需要建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朝廷内部的磨合也正在不断进行之中,部门越多也就意味着职能越明确,但里面大家都是等级的部门之后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推诿的情况,毕竟大家都是同级的了,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来作出决定。

议事长的职位还没有决定出来,议事的规则还在讨论之中,虽然他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规则,可说到底那个职位还是非常的诱人的。

所以大家也看出来了,陛下既然想盈利的推行这个政策他们也不得不接受,况且如果真的能用那个位置的话,就算是只做2到3年甚至是更短的时间,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啊。

他们相信也许以后不会有人记得他们做了哪一个部门的上述,但如果他们真的做了议事长的话,那些史书上绝对会给他们留下重重地一笔,每一个人在一个平衡的位置上坐了那么久,谁都会记得在中间所发生的事情。

就好比如今吏部尚书,掌管着天下所有官员的升迁,但又有多少人能够见到他一面呢?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到底是哪方人士,又在朝廷做了多久呢?

可是做了议事长就不一样了,毕竟要为所有他所做出的决定负责任。

所有下发的文件都会有他的签名。

说最终所得出来的结论都会通告出去,百姓们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参与做了这一项决定。

太吸引人了。

这是非常肯定的。

皇帝还是非常高兴的。

如今自荐的奏折,推荐的奏折,雪花般的飞进宫中,无一不在表述着自己,或者是推荐的那个人是多么多么的适合这个位置。

建文皇帝朱允文如今并不头疼,他知道方中愈的目的达到了,对于黄泉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保障,那就是文臣们终于因为这件事情开始不再那么一致对外了,虽然他们各自争斗,也代表着彼此的利益,可这个位置代表着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就算这一次没有机会,下一次终归还是有的,所以没有人愿意放弃这个机会,至少要让这成为一项制度,真正的成为大明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制度。

这是阳谋,建文皇帝朱允炆就是不表态,大家依然会远远不断的争论,至少会决定谁最后成为第一任议事长。

朝廷各部门如今运用的最多的制度有两项,一是档案制度,就是各部门所有的档案都集中管理,分门别类,只要是与部门相关的,他们就要能够查得到,不管是其他部门只要是有权限能够调阅他们档案的第一时间要提供出来。

这一点每个部门都做得很好,而且新成立的部门如今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楼。

所以有着充足的地方存放档案。

第二个制度就是会议制度,那就是只要是部门里的人,都能够有权限参与部门的会议。

当然更高级别的话,如果有限制的话,不是所有人可一般普通的会议或者是宣告性讨论性会议,大家都有权利自己家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这样来的话就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些人的想法可以被更多的人知道,这样的话也可以更好的考核一个年轻的官员是否能够承担部门的工作和是否有发展的前途,对于上层官员来讲,这是一个很很重要的发掘下一任官员的重要机会,毕竟他们需要长久的来考察一个人是否能够担当重任。

从基层做起,是如今的大明官场最看重的一项基本流程,那就是年轻的官员如果想要更高的担任职位,除非立了大功合,的确在某方面有巨大贡献之外,那就要从基层做起,至少不会耽误他们的提拔,但对于大明国事还是需要有一个充足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