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长风破浪会有时(1/1)

那么,造成人们前后对曹操态度180度转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驱除鞑虏,还我河山”的愿望。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

而当时的作家,又以当时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把蜀汉政权中的刘备、诸葛亮当做自己的民族英雄来怀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残暴的统治者而仇恨。加之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一些斑斑劣迹,因此,曹操的奸臣形象广为流传。

其实在群雄并起,诸侯割据的三国时代,为了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像刘备、孙权之流又何尝不是像曹操一样,肆意发动战争,置民众之生死于不顾?

即便是被后世尊为汉室正统的刘备,不也是曾经“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见《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吗?

孙氏父子三人,为了达到其逐鹿天下的目标,不也四处征讨,杀人无数吗?袁术、袁绍、刘焉之流,又哪里让人民享受到什么好日子?为何唯独曹操为千夫所指,岂不怪哉?

曹操曾经写出诸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来表达他对乱世的忧心和对民众苦难的悲悯,这不正说明他对于太平生活的一种渴望吗?

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在这样一个改朝换代已经毫无悬念的局面之下,曹操终其一生,虽三分天下有其二,却始终保留了他汉臣的名分,如此气魄,岂是奸臣二字所能涵盖的呢?

如果没有曹操,那么当时的天下是否会更加混乱,混乱是否会更加持久?百姓是否会痛苦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由此,王天曹对于曹操的心情,也是相当复杂的。本着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王天曹决定找机会接近曹操,去接触他,了解他。

“曹公!莫非就是曹操将军?”

荀彧说明了来意,王天曹却仍装出一副不知情的样子,故作惊讶,喊了一声。

荀彧点了点头,说道:“正是!”

“某乃山野之人,曹公乃当世诸侯!曹公何以托汝来此见我?”王天曹继续装聋作哑。

“阁下,此言差矣!曹操乃国之柱石,并非什么诸侯!”荀彧的脸色微微露出怒意,似带有责备之意。

诸侯与国之柱石,又有何区别?王天曹一脸的狐疑,显然没反应过来。

荀彧见此,进一步说道:“当今朝局混乱,奸臣当道,虎狼四起。然献帝犹在,天下仍是大汉之天下。曹公乃是大汉肱骨栋梁之臣,自当兴兵以匡朝宁国,清君侧、勤王事,尽心辅佐天子,以维护汉室一统,中兴我大汉王朝。”

看来此人是汉室王朝的忠心臣子!王天曹的心中一片了然,不禁对荀彧有些刮目相看。

荀彧沉静内敛,在他身上几乎感觉不到身处乱世的浮躁,惟有淡泊宁静与持成秉直。在此乱世之中,仍然平心持正,秉忠贞之诚,实为难得!

王天曹问道:“阁下对汉室王朝一片丹心!即若如此,阁下为何又要我替那曹操谋事?”

观其言行,王天曹了解到荀彧是清正高洁、秉直中正之士,所以,王天曹也没必要虚与委蛇,一直以直言相告。

荀彧答道:“一则,此乃曹公之托,吾奉命而已!二则,曹公的实力越强大,我汉室江山则越稳固。为曹公谋划,自是无所推辞!汝有不世之才,武力超群!自当为国尽忠,荡除奸佞,此乃大丈夫之所为也!”

荀彧真是个“耿直的boy”,王天曹对他的话,竟无力推卸。仿佛他王天曹不帮助曹操的话,就成了一个大罪人。

王天曹想要在三国以发展实业经济为手段,“以实业兴邦,和平演变世道人心”的计划才刚开始,如果在此时去投奔曹操,那么天下汇大作坊很可能又很快不复存在,一切又化为梦幻泡影。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所谓伴君如伴虎!在曹操手下谋事,一搞不好,很可能会推倒一切,甚至搞不好,还有性命之忧。而且一想起当初去投奔刘备时的场景,王天曹的心头就涌出一阵怒意。

要不是刘备,任菲儿又怎么会被迫离开呢!去投奔曹操是否会遇到同样的尴尬局面呢?

而且,我若是去投奔曹操,天下汇大作坊的兄弟们怎么办,难道都跟着我去?这显然不现实!

目前的情况,确实不宜有大的变动。

思来想去,王天曹决定暂时不去投奔曹操了。

沉思一番之后,王天曹拱手说道:“在下只是一介草民而已,不敢有妄谈天下的非分之想。吾之心愿,唯有这片小小的天地而已,恕在下难以从命了!”

“以阁下之神武,在此乡野之地,武不能得以施展,才不能达济天下,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可惜?”在三国时代,男子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可是相当迫切的。荀彧显然没料到王天曹会拒绝他。

“烦请阁下给曹公带一句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曹公自然会明白一切的。”王天曹看到荀彧刚想张口说些什么,急忙拿话把他怼了回去。

王天曹不得不借用李白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迫切和无奈。

荀彧默默重复念了一遍,随即无奈地点了点头。

而后,荀彧起身,准备告辞。

见状,王天曹连忙起身挽留道:“阁下不远千里远道而来,不如在此留宿一晚,好让在下略尽地主之谊。”

“阁下客气了!奈何时局艰险,吾心甚忧之,归心似箭。就此告辞罢了!”荀彧连连摇头,拱手作揖,便走出了聚义厅。

荀彧真乃忠义正直之人,王天曹对其颇有好感,直至送出四五里路,在荀彧的极力婉言拒绝下,方才停下脚步往营寨返回而去。

身后,荀彧在马车车厢内,探出头,盯着远去的王天曹等人,别有意味地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