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庄守忠离开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商德全心里的气愤才减轻了一些,这个时候再次拿起唐杰的那一封信,商德全才注意到后面的内容。略过开头,中间出现的是唐杰向商德全说的道歉的话。唐杰知道自己的行为不怎么道义,所以在信上非常诚恳的为自己的行为以及可能给商德全带来的麻烦做了道歉。
看到唐杰的道歉,商德全心里这才好受了一点。能够专门写信道歉,这说明唐杰也不是完全忘恩负义的人,最起码他这个人还是有点操守的。只不过现在商德全也清晰的意识到了,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他和唐杰之间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盟友,双方只能算是利益上的合作关系。可是一旦有其他利益大于两个人之间合作的利益了,恐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不是那么牢靠了。
就比如这一次,如果唐杰不走,他在南昌和商德全进行合作其实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只不过当唐杰发现到鄱阳对自己更有利之后,他十分果断的抛弃了商德全,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离开南昌去了鄱阳。两个人一开始合作的根源就是因为利益而不是情义,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如果站在唐杰的立场上,商德全十分能够理解唐杰的所作所为。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商德全对于唐杰这个人的性格还是大致清楚的,有一点商德全可以十分肯定的就是,唐杰对于满清根本就没什么忠心可言。虽然唐杰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说过反叛之类的话,可是他也一样没有说过对朝廷效忠的话。更关键的是,唐杰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忠诚应该做的。唐杰给商德全的感觉就是,他一直在积蓄、扩张自己的个人势力,然后等待着有一天大变之局的到来。而这一次唐杰不告而别,只不过是为了找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势力的地方而已。
只不过商德全毕竟不是唐杰,他永远都只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唐杰的利益,所以即便是他能够理解唐杰的所作所为,但是却无法认同,因为这件事情唐杰虽然受益了,可是商德全却成了倒霉的人。
不过事到如今商德全也无可奈何了,只能叹息了一声,继续往下面看去。而唐杰下面所写的内容登时让商德全站了起来,然后认认真真的盯着信上的内容。在后面是唐杰对商德全的一些建议。不过在说这些建议之前,他先提到了商德全和袁世凯未来两三年可能的结局。
关于商德全,唐杰在信上直言他认为商德全可能在江西新军协统的位置上呆不了多久了,可能未来几个月陆军部便会解除他的职务,然后将其调往京城,任命一个闲职以限制北洋的势力。
商德全是北洋的一份子,他的命运肯定和袁世凯息息相关。所以在说完商德全之后,唐杰又提到了袁世凯。在信上,唐杰先是简单的描述了一下当前朝廷里载沣和袁世凯之间争斗的形势,然后直言不讳的对袁世凯的结局进行了预测。
在唐杰的分析里,此次斗争之中,袁世凯绝对不会有生命危险,因为在袁世凯的背后还有北洋军队,载沣没有胆量和魄力挑战北洋的六镇大军。这一点是唐杰让商德全千万放心的,不要对自己的老上司失去信心。当然,袁世凯虽然死不了,可是想要保住现在的权势也不太可能,所以唐杰就推测袁世凯很有可能会在未来一两个月之内辞官还乡。
不过在中国,只要不死,那在政治上一切就还有希望。有道是君子报仇还十年不晚呢,而政治上的起复很多时候可能就是一两年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基本上还暗中控制着北洋势力的袁世凯来说,只要他不死,未来就一定有起复的希望。
所以,唐杰就建议商德全,首先现在在袁世凯最危险的时候写信给袁世凯,向他表述自己的忠心以及对袁世凯坚定不移的支持。而其次,如果未来被免职了,他不建议商德全接受朝廷对他的新任命,而是建议他和袁世凯一样,辞官。不过辞官之后商德全可不能和袁世凯一样回老家,而是要去袁世凯的老家,以后只要袁世凯一日不起复,那就在袁世凯身边陪伴一日。
唐杰对商德全的这个建议完全是以自己前世的记忆来说的,可以说他对商德全和袁世凯结局的推测其实都是前世这两个人的真实写照,而在这一世唐杰还不至于引起那么大的蝴蝶效应,所以不出意外这两个人未来两三年之内还会是这样的结局。
前世袁世凯在辞官三年、隐忍了三年之后,成功的等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之后他不但亲手葬送了大清王朝,还让自己达到了人生巅峰。不过商德全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现在正是商德全人生最巅峰的时候。而在之后,商德全就走了下坡路。虽然他之后做的事情在后人看来可能更容易让历史记住,但是实际上对于商德全个人来说,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掌权的机会。
商德全是一个军人,他最希望的事情肯定是领军打仗。可是前世在离开江西之后,商德全却被安排在了教育的岗位之上。他被朝廷任命为了北京清河陆军中学总办,这是满清第一所陆军中学,也是中国的第一所陆军中学,单凭这一点商德全就有了被历史记住的可能。在历史上恐怕很多手下统领几万乃至十几万大军的统帅都不一定能够被人记住,可是商德全却能,就因为他做的事情是前所未有的。
只不过如果可以选择的话,相信商德全宁愿做一个永远被历史埋没的协统都不愿意做这个陆军中学总办。身为一个军人,商德全想的是去做协统,去做镇统制,想的是率领几万乃至十几万的大军征战沙场。这才是军人最渴望的事情。而不是去什么学校。
陆军中学总办,一听好像这个军校应该很厉害,当然它实际上也确实是一所军校,只不过这所军校却是一所预备军校。严格意义上说陆军中学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军校,因为这里教授的都是那些不能上战场的半大孩子。在学校里的学生都是那些未成年的青少年,而商德全培养他们的目的也不是为军队供应人才,而是为正式的军校供应人才。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陆军中学就和现在的中学、高中差不多,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大学供应人才。
不过也因为他们的年龄限制,所以他们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军事常识,连训练都不能太严了。而在简单的军事训练之外,还得学习其他正经的功课。所以说的直白一点,这就是一所封闭式的中学,只不过日常需要军训而已。
如果是去武备学堂或者保定军校里任总办,可能商德全心里还会好受一点,因为那里面的学生好歹也是正规军人,可是陆军中学,这就不是一回事了。对于曾经统领几千大军的商德全来说,让他在这样一所学校里整天面对一群半大学生,有什么意思?恐怕呆的时间长了之后心里什么雄心壮志都没有了。更关键的是,一个中学校长,算得了什么?恐怕还不一定有一个管带权势大。
现在的商德全年纪不大,才四十多岁的他对于高级将领来说正值壮年,现在他身体还干的动,而经验什么的也都不缺,可以说如果发展顺利的话,他未来当一镇统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甚至还会有更好的前途。可是前世在陆军中学总办的位置上干了几年的商德全彻底泯为了众人。北洋出身,让他一直不受朝廷待见,而离开北洋则让他彻底疏远了北洋这个群体,而这种疏远也让他失去了最后崛起的机会。
可以说未来几十年波澜壮阔的时局商德全只是做了一个看客,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听从了朝廷的安排,去了那个什么没人在乎的陆军中学当了一个总办。
如果不是唐杰前段时间和商德全合作十分不错,如果不是他自己觉得有点对不住商德全,恐怕他根本就不会理会商德全有什么结局。不过现在,为了增添自己道歉的诚意,唐杰便给了商德全几个建议。而他的这些建议归根结底都是只有一个,让他对袁世凯充满信心,不要疏远北洋这个群体。唐杰估计前世商德全应该就是对袁世凯失去了信心,所以才会在袁世凯被打压的三年里疏远了他,而这也让他彻底失去了受重用的机会。
不过这一世,唐杰相信如果商德全听从了自己的建议,去向袁世凯表忠心,并且跟在袁世凯身边陪伴三年,他相信等袁世凯熬过这一关之后,一定会受到袁世凯的重用。在未来等袁世凯起复之后,他肯定会发觉北洋集团中的很多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听他的话了,那个时候为了增强自己亲信的势力,像商德全这种一直陪在他身边的人肯定会被优先考虑。虽然商德全可能得和袁世凯一起钓三年鱼,可是为了未来,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然,唐杰只是说出自己的建议,至于采纳与否那就是商德全自己的事情了。如果商德全听了,可能这一世商德全便会成为北洋当中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但是如果他不听,那等他未来后悔的时候就不要怪唐杰了。该做的唐杰都已经做了,写完这封信唐杰也就不认为自己还亏欠商德全什么了。
而商德全则在异常慎重的看完正封信之后安静的坐下,不过他脑子里却全都想着唐杰在信上所说的内容。唐杰推测他可能会被免职的事情商德全一点都不例外,因为就连他自己都有了这样的直觉。
只不过他对于袁世凯的推测,却让商德全比较意外。唐杰凭什么认为袁世凯不会有生命危险?要知道连商德全这个老北洋都对袁世凯没那么大的信心。事实上不只是商德全,恐怕袁世凯自己都不敢保证自己一定会活着离开京城。
如果袁世凯是率领北洋大军驻扎在地方上,可能袁世凯还真不怕。到时候别管摄政王载沣怎么打压他,只要他不去京城,那朝廷就拿他没办法,除非出动大军来围剿。不过现在的情况是,袁世凯已经离开北洋一年多了,而且他人还身在京城当中。虽然京城近郊都是北洋势力,可是京城里却还是满清当家作主的,如果载沣突然下令把袁世凯抓起来砍了,到时候袁世凯连一点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到了这个时候袁世凯最大的依仗其实就是朝廷会顾忌杀了他之后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虽然袁世凯离开了北洋,但北洋军毕竟是他亲自打造出来的,如果他被杀了,到时候段祺瑞等人是不会无动于衷的,甚至很有可能他前脚被杀,后脚北洋军就会反叛。北洋军全都驻扎在京城近郊以及附近州县,再加上他们还是全国最精锐的一支军队,所以如果北洋突然反叛,那很有可能京城便会失守。
所以袁世凯认为载沣虽然胆大,但是应该还不至于冒着让京城有失的风险强行杀了自己。而且就算他自己愿意,恐怕他身边的人也会劝阻的。
不过这种把生命寄托在别人理智上的事情向来是最不保险的。人心难测,谁知道载沣为了给他哥哥光绪皇帝报仇会不会失去理智,执意杀了自己?所以别看袁世凯有所依仗,但心里也绝对是忐忑不已。要不然在京城他也不会一直活动、联系朝中大臣为自己说话了。
连袁世凯自己都对自己没有万分的信心,那就更不要说其他人了。而对于商德全来说,他对袁世凯以及北洋集团的就更没有多少信心了。自古以来权臣有几个好下场的,前朝就不说了,单单是满清权臣,多尔衮、鳌拜、和珅等等一干权臣最后的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也就是到了这几十年随着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减弱,再加上汉人的势力崛起,所以像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的权臣才能够幸免于难。不过曾国藩和李鸿章之所以能够保全不单单是因为当下的时局和以前不一样了,更是因为他们权势最大的时候满清掌权的是慈禧。
说聪明的女人玩弄政治手段比大多数的男人都强,这绝对千真万确。看看武则天,看看慈禧,这些人玩弄其政治手段绝对能够压制同时代所有的男人。如果是其他人当政,可能面对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的权臣都会采取强制手段铲除他们,可是偏偏慈禧却没有。慈禧一样得面对巨大的压力,可是她和曾国藩、李鸿章之间却没有任何的直接冲突,可是这两个人却在慈禧的政治手段之下手中势力越来越弱,最后彻底没了一点造反的可能。
可以说慈禧完全是通过权谋之术解决了曾国藩和李鸿章,她不但避免了国家发生动荡,更让这两个人死心塌地为满清效尽了毕生之力。这样的手段,古往今来有几个人玩的出来?而慈禧还在的时候,袁世凯身为权臣其实遭受的待遇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虽然权势很重,可是却越来越怕慈禧,而且不但不敢造反反倒是还得为朝廷卖力。
可是有一点对于袁世凯和北洋集团来说确是极好的,那就是慈禧绝对不会强行打压袁世凯和他的北洋集团。即便是她要限制袁世凯的势力,也只会通过温和的手段来进行。那样最起码双方都可以接受,而且袁世凯和北洋的人也不用担心有性命之忧。
可以说,只要慈禧还在,商德全就不会对袁世凯有任何的担心,除非袁世凯自己扯旗造反,否则慈禧绝对不会杀了袁世凯。而只要袁世凯不死,那未来自然是一切都有可能的。
只不过坏就坏在,上个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驾崩了,而现在朝廷掌权的却是载沣这个愣头青。载沣是1883年出生的,到现在也只不过二十五岁。他又不是从小就被当做未来皇帝培养的太子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恰恰相反载沣能够被慈禧定为摄政王就是因为载沣能力不行,要是他太厉害了,那当初心有幻想的慈禧还怎么继续掌权啊?
虽然载沣当年在德国对德皇的强硬在民间曾被引为美谈,可是在官场上他的这种行为却更多的会被看作是愣头青,是大忌。幸亏当时的威廉二世想要扩大德国在中国的利益所以不想一直和中国敌对,再加上在远东德国一直受到英法的打压,所以载沣的行为才没有激怒威廉二世。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把威廉二世身下的德国换成英国,就威廉二世的性格他不被激怒才怪呢。不要总以为作为使者的人对敌国强硬就是对的,就能够显示出自己以及国家的骨气了,就反倒能够被对方国君高看一眼了,其实那都是假的,戏文上才那样写的。
现实中,如果没有利益索求,你激怒了一国之君不被杀才是怪事呢。而之所以历史上很多国君总是对那些强硬的他国使者夸赞并不是他们真的欣赏对方,只不过是对现实的无奈屈服而已。有谁被骂了会去夸赞对方骂得好?骂得妙?如果敌国可以轻而易举的灭你的国、占领你的国土,他能够对你的使者这么好才是怪事呢。
就像历史上的成吉思汗,一生灭国无数,被他杀掉的使者也是数不胜数。人家都要去灭掉你的国家了,会听你在这里说的那么多废话甚至是强硬之词吗?人家连你的国家都灭掉了,还留着你这个人干什么?要是早点投诚的话说不定还能够留的一条性命,可是强硬,绝对死的最快。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历史上只要是谈判,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双方打不下去了才谈判的。不管是强者还是弱者,都打不下去了,所以才会有谈判的。如果强者还能打,绝对不会给你谈判的机会。而既然都打不下去了,那就是再强势的国君迫于形势也得忍着他国使者强硬但是不太过分的言语。
幸亏德国没有英国那种独霸全球的实力,所以即便是威廉二世再怎么不满,他也不会因为这一点小事就破坏了和平。所以载沣这才有机会在那几年成为英雄,要不然的话,他能够或者回中国吗?要知道历史上被杀的使者数不胜数,不差他一个。
更关键的是,载沣被杀是小事,万一八国联军再来一次,你看满清能够撑到现在不成?可以说当时载沣的行为虽然在民间被叫好,可是在官场上却让更多的人不满,被骂愣头青、不知轻重缓急。你自己倒是留了个英名,可是却差点把国家给害了。
当然,可能是载沣当时看出国际环境不允许德国再打了,所以才会选择强硬的。不过那件事情也确实反应出了载沣的一些性格。不懂权谋之术,做事只知道一味的强硬而不知道变通,就像现在这样,一当上摄政王载沣就直接喊出了要杀袁世凯的口号,然后就是处处找袁世凯的麻烦,弄得袁世凯都不敢去上朝了。这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该做的事情吗?你就算真的要杀袁世凯那也得私底下慢慢来,这么直接挑明了是没把对方放在眼里吗?可是人家袁世凯也不弱啊。
正是因为载沣的性格,所以才让商德全对袁世凯不是那么看好。载沣只知一味强硬而不知变通,这样下去早晚得逼反袁世凯。而偏偏袁世凯就呆在京城当中,如果载沣学着历史上的康熙一样突然下手,那袁世凯绝对死无葬身之地。即便是袁世凯死后北洋会造反,可是那个时候也已经晚了,没了袁世凯,那北洋还是北洋吗?
而即便是袁世凯侥幸逃脱了京城,可是商德全依旧不看好他。北洋的势力是大,可是相对于全国来说却很小。在北方,除了北直隶、山东和河南之外,其余的地方可都是向着朝廷而不会向着袁世凯的,在南方那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清一色的反袁世凯。而在这样的大局之下,即便是袁世凯侥幸攻破了京城,可是仗打下去北洋似乎还是没什么希望。
所以实际上商德全对袁世凯没信心啊,而这也是前世他为什么慢慢疏远了北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