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仁义飞扬(1/1)

郑冲头七,夜。

这一夜还是十分黑,头顶上没有明月,没有星辰。乌鸦到是有几头,呱呱叫着,甚渗人。

堂前,郑冲的棺材放在正中。

被棺椁包围着,倒也没了尸臭味,但仍然阴森。

两旁点着白蜡烛,因为堂前漏风,风吹过使得烛火忽明忽暗,更显得诡异。今天晚上便是传说中的回魂日,必须有人守着。

郑冲家里边人更少不了。

安排好上半夜是两个孩童,陈孤鸿,下半夜是郑夫人与王松。

现在是前夜,陈孤鸿与两个孩童跪坐着,陈孤鸿昨晚没睡,但仍然精神饱满。两个小娃娃,却是泛着瞌睡虫。

小脑袋一点一点的。

加上两个娃娃眉清目秀,甚可爱,穿着白色孝服更让人心痛。相处二日,陈孤鸿知晓男童是大哥叫郑元,女童是妹妹,叫郑玉。

陈孤鸿见兄妹两个睡眼稀松,便生出怜爱之心,呼道:“元儿,玉儿,想睡便躺下睡会儿吧。”

“叔父,我们不困,娘亲说了,今夜送父亲去享福,怎么也不能睡了。”郑玉活泼一些,便回答道。

“嗯,不困。”郑元稍木讷,连连点头道。

年幼丧父,虽然懵懂却乖巧。陈孤鸿见而更是怜爱,便笑道:“送你们父亲去享福有我就行了,你们年幼,走不动路,他不会责怪的。睡吧。”

“真的?”郑玉将信将疑,瞪大了眼睛。

“真的。”

陈孤鸿笑道。兄妹两个童真便信以为真,又困意上涌,便相拥睡下。当下虽然还算暖和,但小兄妹年幼,陈孤鸿便起身去取了毯子放在小兄妹的身上,又摸了摸兄妹的头,十分温柔。

没过多久,便是下半夜了。

王松与郑夫人相继起床来了,郑夫人见自己一双儿女睡下,而陈孤鸿坐在他们身侧,一脸温和,便歉然道:“给陈相公添麻烦了。”

“我侄儿侄女,又有什么麻烦的呢?”陈孤鸿笑着道。

“孤鸿你去睡吧。”王松准备接班,便说道。

“我还不困,更睡不着,便陪你们一起吧。”陈孤鸿摇头说道。

“喔。”王松喔了一声,便也没多说。郑夫人则逐一抱起一双儿女上楼,这才回来一起守夜。

小妹妹郑玉十分可爱,途中不住睡眼稀松,叫着“娘亲,爹爹去享福了吗?”

出来后,便见郑夫人的眼眶又红了红。

“哎!”陈孤鸿心中叹息了一声,却也没多说。而今多说无益也。随即,三人一阵沉默。陈孤鸿却在脑中问高庄道:“传闻今天是回魂夜,我能否见到郑兄的魂魄?”

陈孤鸿继续留下守夜,便是打着这个主意。郑家内疑团重重,郑冲是怎么死的便是首要问题,如果直接问郑冲本人,那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高庄却回答道:“我也不知道,传闻是这一日是回魂。然后随牛头马面一起入阴曹。但是小的我死的时候没到头七就成了孤魂野鬼,虽然也有牛头马面来拘小的,但却已经是三年之后了。”

“好吧。”陈孤鸿没得到确定的信息,稍感失望。但毕竟今夜还没完全过去,便是重新振作,等待情况。

长夜漫漫,却非寂静无声。

至少陈孤鸿听了十次乌鸦的叫声,两次不知名鸟类的叫声,青蛙歌唱自不必提了。时间流逝,他身强力壮,不觉得疲劳。

王松这天生的富家子弟却熬不住了,脑袋一点点的,睡眼稀松,但却强自撑着。这货是从小讲义气,这会儿劝他去睡也不愿的。

陈孤鸿看了看王松,再端详郑夫人。

那日郑老夫人的话,今天王松打量回来的消息。不由让人浮想联翩,“红颜祸水,作了什么事情气死了郑冲也是有可能的。”

因是朋友之妻,陈孤鸿不好揣度,便没往下想。

“千条乱线如何解开,便看郑冲露不露面吧。”陈孤鸿想着。

风在吹,夜在走。但既没有阴风阵阵,死于非命的书生苦向朋友透露实情,也没有见那牛头马面大神拘拿鬼魂去阴曹见阎王。

一夜无话,便就过去了。

头七一过便是下葬,而橘镇的规矩是天没亮前就下葬。用民间的话说是,“怕天亮了阳气重,要是魂魄没及时被拘拿去阴曹,怕就魂飞魄散了。”

郑家虽穷但也有亲朋好友,离天亮还有一个时辰,郑家内便聚满了客人。不久后,随着一名老者的吆喝,包括陈孤鸿,王松二人便聚在一起。

先是抬着郑冲的棺材上了牛车,然后一路吹吹打打,相送郑冲去坟冢。

郑家的祖坟在不远处,很快便到了。坟冢的洞早就被挖好了,坟前立着石碑,上书两个大字。“郑氏!”

随下是两行小字,一是“冲”,一是“马氏”,再下是之墓。

这是夫妻合葬之墓,马氏应该是指郑夫人。

下葬之后,亲朋好友便围在坟冢绕了几圈,便脱掉了白衣回去了。到了郑家,一阵吃喝,便轰然散去。

正是尘归尘,土归土。

死去的人已经死去,活着的人有良心的便还能缅怀故人,没良心的便早忘得干干净净了。

所以说身边最珍惜的人应该是家人与知交,陈孤鸿,王松二人既不是亲戚,又不是发小,却留了下来。

一是解不开郑冲的死因,二是委实放不下这孤儿寡母。

这时陈孤鸿再看郑夫人,这妇人刚送走了丈夫眼眶通红,眼角有泪,神情凄凉却不似作假。反观那郑老夫人,却还是没有路面。

王松看着也不像是这女人水性杨花,勾搭了野男人,气死了郑冲的模样。便拉着陈孤鸿一起商量。

“这孤儿寡母委实可怜,我们读的是圣贤书,抚恤衰宗,重振郑门是责任。我们找她们商量一下,若是愿意,便让她们举家搬去城阳住,我们一起为起田宅,抚养郑元娶妻,郑玉嫁人。若是不愿意,我们为她们重新造了房子,留下资粮可否?”

王松的话一点也不过分。

有仁义的读书人,便是真男儿。

书上有一则故事,古代有王纯,李顺二人都是读书人。二人是同郡人,少小相闻却没见过面,后来天下大乱,二人同逃入他乡。

结果李顺病困将死,便送了书信给王纯,托付以家小。

王纯便马不停蹄的赶往,结果李顺已死,王纯便为李顺起了坟墓,写下祭文,终养其妻终老,为其子娶妇,嫁其女。

仁至义尽焉。

陈孤鸿二人读书人,便有几分习气在。

陈孤鸿沉吟片刻,作答道:“人刚下葬,怕是郑夫人还伤心,不妨过几天再提不迟。”

“好的。”王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