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赵顼勤政(1/1)

“太母娘娘勿忧,政事堂大选之后,君主和储君的权力以及继承关系都会重新划定。太母娘娘,圣母娘娘放心就是了?”赵顼若有所思的说道。

赵顼的想法,君主和储君,应该像后世德国政治体制中的总统和副总统一般。宋朝虽然不像其它朝代一般,为了皇位,兄弟相残,但是那个防范的制度实在是内耗过多,最多的就是社会财富。

还有一点,就是人生的理想和自由。赵顼不希望,生在帝王之家,就只有当皇帝这一条出路。宗室之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不应该成为大宋的寄生虫。

赵颢办作坊,想自立,这一点让赵顼很满意。

“官家放手去做吧!大宋能有今日,官家做得很好。官家去忙吧。哀家要去打马吊了。”曹太后挥手说道。

曹太后不愿意再理会赵顼的事情,赵顼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她都看在眼里,知道赵顼的手段,也知道赵顼不是那种蛮干的人。

“是。圣母娘娘、太母娘娘,上京也挺热闹的,有时间,都可以出宫看一看,有很多新奇的东西。”赵顼想到后宫的生活也不应该是坐吃等死的生活,连忙建议道。

“官家有心了。老了,哪都不想去了。”曹太后感叹地说道。

出了庆寿宫,赵顼转身前往崇政殿,一天的工作要开始了。不过,这个工作也就是敲个章什么的。赵顼好长时间没有看奏本,实在不像个当皇帝的。

“珍妃,你怎么不去打马吊?”赵顼突然发现,跟着他出来的还有被册封为珍妃的明珠王孙尚芳。

“圣上这个从隋朝带回的女子,什么都不懂。也是死脑筋,宁可用手,也不和姐妹们一起玩。”贵妃李佩玲也走了出来,大大咧咧地说道。

“你呀。才多大,就如狼似虎的?怎么也不去打马吊了?”赵顼又捏了一下李佩玲的鼻子。

“圣上不是答应了吗?我让人告诉父亲去。父亲估计会把大宋第一楼交给我管理。圣上可不要多想,大宋第一楼赚的钱,我是不会弄到内库来的。”李佩玲防范似的说道。

“去吧,去吧。谁稀罕你父亲那点钱?”赵顼好笑地挥了挥手说道。

“哼,不稀罕,当时怎么一直岳父大人地叫个不停?”李佩玲说完,转身就走了。

赵顼本来也要走,发现孙尚芳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忙问道:“贵妃就这个性子,还是个孩子,你多理解点!”

李佩玲说孙尚芳是从隋朝来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天孙王朝与中土长期隔绝,很多东西都是保留着隋朝的传统。很不适应宋朝的生活,李佩玲话说得那么直白,让她很难堪。

武则天的影响太大了,几乎把女人半边天的影响力推到了鼎盛,凡是女人都有一个女皇帝的梦。唐宋两朝的女人们受则天大帝的影响太大了,如果不是宋朝在这方面防范得紧,再出一个甚至几个女皇帝都有可能。不过,元朝之后,女人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圣上,臣妾也想要个孩子。”孙尚芳红着脸说道。

“这段时间,朕不会出宫的,次数多了就会有的,不要急。”赵顼笑嘻嘻地说道。

要说爱情,也只有这个孙尚芳能给予赵顼了。孙尚芳是赵顼第一个自己选择的女人。前面四个,都是政治婚姻,年纪小不说,和来自后世的赵顼总有那种与世隔绝般的隔阂。没有什么共同的话语,赵顼都很少和其它几个老婆多说什么话了,基本上就是相敬如宾,凑合着过日子。

“圣上。”孙尚芳扑到赵顼怀里。

“朕知道,远离故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慢慢就好了。”赵顼安慰道。

过了一小会儿,孙尚芳离开赵顼的怀抱,说道:“臣妾知道,圣上去忙吧。臣妾也要去照看孩子们了。”

赵顼来到崇政殿,李向安早就带着一班小黄门在那里忙着了。

“老李,都忙什么呢?乱七八糟的?”赵顼走进崇政殿对李向安说道。

“圣上。”李向安等人停了下来,拱手说道。

“好了,朕要批阅奏疏。好长时间没有个皇帝的样子了。”赵顼一边在御桌前坐了下来,一边自嘲道。

“圣上,这是需要批阅的奏疏。这些是近期市面上流传较广的书籍。这些是朝廷最近发行的邸报。这些是商盟柜枋、国本柜枋发行的商报、国报。这些都是刊载了最近民间发生的一些大事情的坊报。”李向安介绍道。

“不会都要让朕看一遍吧?”赵顼傻眼了。

奏疏至少有上千本,大块头的书上百本,报纸十几捆。这要什么时候能看得完呀?赵顼有种很命苦的感觉。原来还有大学士,馆阁什么的给皇帝帮忙,现在那些大学士和馆阁都打发到四大学府去了,赵顼只剩下自己一人了。这也是自作自受,皇帝不好当,勤政的皇帝更不好当!

“圣上放心,政事堂认为比较重要的,已经帮圣上挑了出来。其它的圣上看也可以,不看打还给政事堂即可。”李向安连忙说道。

“朕知道了。”赵顼挥了挥手让李向安去忙他的,便开始工作了。

赵顼拿起的第一份奏疏是司马光的,上面是参与政事堂大选的,得到提名的人员名单和介绍,一共有两百多人。奏疏上长长的一串串的名字,籍贯,家世,履历,政绩,都写得很清楚,赵顼却看得两眼冒金星。

好在穿越后的赵顼有两个人的潜力,不然要看得吐血。现在,终于知道了古代的皇帝到底有多累了。

参与大选的有:王安石、司马光、韩绛、韩维、吕公著、吕惠卿、章惇、蔡京、苏轼、沈括、苏颂等等,让赵顼意外的是,看了好久没有看到王韶和熊本的名字。这让原本要昏昏欲睡的赵顼打了一个激灵,待看完了那一串名字,发现司马光一系的人占了三分之二。

而赵顼的帝党一系,赵顼只看到了三四个,而且名望很低,能不能竞选上,都是一个难题。赵顼在考虑是不是要为蔡京拉票了,或许应该去四大学府走一趟,或是在君实书城的学报上夸一夸蔡京。

思索了一会儿,赵顼也没有头绪,只能加盖了玉玺。

第二份奏疏李常的,印度远征军要和朱罗国开打了。三佛齐被爪哇人偷袭了,还被攻破了都城,三佛齐实力大衰。短期内,恐怕要远征军独自面对朱罗国的十万大军。要扩大凌牙州,李常希望能多提供兵器粮草的补给。

政事堂只是答应了提供兵器补给,粮草方面,让远征军就地军屯,以耕养战。同时,还提供了三条战略方针:一是,同意将所得土地均分给所有保甲军,海卫军可以得到交子方面的钱财补偿,许给凌牙州战时自决的特权。二是,给三佛齐供应兵器,战船,帮助三佛齐训练军队水师,以换取粮草补给远征军。三是,派出一支分军,与三佛齐合兵,先破爪哇。

赵顼知道等三佛齐缓过气来,朱罗国必败无疑,不过要等几十年。这个日子,赵顼等不起。赵顼在考虑,是不是要乘三佛齐元气大伤,要了他的命,与朱罗国、渤泥、爪哇人一起瓜分了三佛齐。

考虑归考虑,赵顼也不知道他的方案与政事堂的方略到底那个好。三佛齐的国王正在上京,赵顼却在考虑乘三佛齐虚弱而瓜分他的国家,实在是太过势利了。政事堂的大臣都是君子,三佛齐是藩属,就坚定不移地支持三佛齐。

最后,赵顼还是赞成了政事堂的处理方法,在奏疏上加盖了玉玺。爪哇人分为三个国家,其中东爪哇还在宋太宗时期来大宋朝贡过,后来被三佛齐灭了两国,实力大减,已经很久没有音信,对大宋来说,爪哇人太过陌生了。传说,爪哇多唐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相必这些,政事堂的大臣更清楚。

第三份奏疏是金州知州章楶的,其中提到了渤泥国(马来西亚)在麻逸的势力,章楶询问该如何处理与附庸渤泥国的大小部落。渤泥国正在与南部的东爪哇人交战。章楶不愧具有军事家的素质,早已经将渤泥国的情况摸透了。政事堂让章楶自决,赵顼也同意这个处理方法。没有作过多的考虑便加盖了玉玺。

第四份奏疏是薛奕的,说的是出访日本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请求核查。其中,还有一份评论日本的策论,是分析日本国情局势的。赵顼看后,很赞赏,也加盖了玉玺。

第五份奏疏是军部尚书熊本的,提出了新的治军方略,包括提高士兵的军饷待遇,加强训练,完善保甲军成军建制的程序等十二条方略。其中,有一条让赵顼犹豫不决,熊本要起用那些被赵顼裁撤回收卫国学府重造的旧将,让他们回到军中担任副将。于此同时,起用佛教、道教、明教的一些人在军中担任第二教习,让士兵除了皇权归属外,多一层精神寄托,利于对军队的控制,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政事堂毫无疑问地同意了。赵顼不知道熊本提出这些方略的背后到底和司马光、王安石有什么的交易,这个交易甚至让他放弃了政事堂大选。赵顼有了一种被大臣们孤立的感觉,他不知道各方势力到底取得了怎样的共识,达成了怎样的妥协。长期不在朝廷的结果,就是失去对各个势力的掌控。

赵顼思考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赵顼不是政治家的材料,理不顺其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他的身边又没有一个谋士来替她出谋划策。皇帝想找一个不当官的,完全替自己出谋划策,分析朝堂势力的谋士实在是太困难了。诸侯还可以弄到谋士,因为有上升空间。但是,给皇帝做谋士没有上升空间的。或者说,四大学府的议政院和政事堂所有人都是他的谋士,可是这些谋士都是替大宋谋划,不是替他赵顼谋划。

才几天时间,赵顼便将所有奏疏全部看完,有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没有反对政事堂的决定,全部加盖了玉玺。

在政事堂大选的前十天,赵顼几乎是崇政殿与福宁殿两头跑,过着上班族的生活。赵顼的办事效率和勤政的样子,让很多人惊讶万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