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可有对策?(1/1)

“爱卿所言甚合朕意。”圣主微微皱眉,低声叹道,“目?并不具备继续东征的条件,奢谈第三次东征并无意义,但正如爱卿所言,南北大战迫在眉睫,我们的确要进行战争准备,以免被北虏打个措手不及。”

封德彝深以为然,不过忧色重重。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太难。

南北战争事实上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受困于南北战争,甚至有王朝直接灭亡于南北战争,所以讨论有没有南北战争实在太幼稚,应该讨论的是南北战争何时爆发,如何在战争中击败对手。

今日中枢主和派严重缺乏赢得战争的信心和勇气,非常顽固地把自己放在弱势地位上,坚持“以夷制夷”,坚持以最小代价赢取最大利益,甚至不惜以妥协忍让来换取和平发展的时间,这让以圣主为首的主战派十分不满。时代不一样了,不能墨守陈规,不能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要开拓进取,要做时代的“弄潮儿”,于是有了西征,西征大捷,于是发动东征,但东征却连连失利,这给了圣主和主战派“迎头一棒”,主和之声随即卷土重来,再度笼罩中枢。

然而,形势不一样了,这时候战争阴云已汹涌而来,南北战争已一触即发,再谈“主和”就不是救国,而是要误国、亡国了。

但是,这个时代,站在高山之巅,高瞻远瞩,准确预测到未来趋势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贵族官僚还在“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正因为如此,大智慧者在逆转中土命运的过程中,必将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成功者流芳千古,失败者遗臭万年,一步天堂一步地狱,步步惊心。

现在不谈第三次东征,还没有影子的事情,只谈南北关系,中枢就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对未来较为乐观,坚持以妥协来换取恢复和发展时间,在国防上采取守势,以免对方做出错误解读;一种对未来较为悲观,坚持积极备战,以强大武力进行威慑;还有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既然未来很不确定,那就做两手准备,外交上妥协,国防上备战,万无一失,这看上去很不错,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为中枢主战派和主和派矛盾激烈,互相掣肘乃至扯后腿,结果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虽然现在主和派都从未来趋势中看到了南北战争的“阴影”,但这并意味着主和派就同意进行战争准备,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进行战争准备牵涉到三个重要因素,政治上要全方位配合,各方政治势力要齐心协力,要维持两京政局的平稳;国力上要倾力支持,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全力支持,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大环境;外交上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比如与西突厥牢固联盟,承认吐谷浑复国并重新接受它的藩属地位,臣服远东诸虏并稳定远东局势,拉拢和结盟大漠诸虏大联盟中以及大漠牙帐内部的亲中土势力,等等。

但目前糟糕的中外局势,实在难以进行全方位的战争准备,这就是主和派坚持以妥协来换取恢复和发展时间的原因所在。

之前西征进行了两年的战争准备,东征进行了三年的战争准备,其中西征调集了十万卫府军,东征调集了四十余万卫府军,那么南北大战要调集多少军队?目前无法预测南北大战的规模,但卫府军投入战场的兵力不会少于十万军队,考虑到东征损失惨重,卫府军队和中土国力短期内都无法恢复到最佳状态,那么这个战争准备的时间肯定要超过三年,如此一来问题就更严重了,如果南北大战在三年内爆发,中土尚未完成战争准备,仓促应战,结果就很不乐观了。

圣主和中枢再也败不起,南北大战不能败,这是“底线”,既然无法保证“底线”的安全,主和派当然坚持以妥协来换取时间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总不能拿中土兴衰和国祚存亡去做一次豪赌吧?靠赌博能治国?

所以不要说第三次东征了,现在就连进行南北战争的准备,都无法在中枢达成共识形成决策。

圣主和改革派要东征的胜利,要南北大战的胜利,要坚固自己执政地位,要把中央集权制改革进行到底,他们没有退路,只能迎难而上,因此中枢主战者意志坚定,士气如虹,但阻力太大,保守势力就不要说了,他们肯定是唱“反调”,而改革派中的主和者,他们求稳,不打无把握的仗,而目前激烈对抗的两京政局以及东征大败,都足以证明仓促进行南北大战肯定没有取胜的把握,既然明知胜算太小,为何还要行险一搏?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我以妥协换取南北关系的稳定,我与西突厥人牢固结盟的同时,也可以与大漠北虏牢固结盟,我既可以答应西突厥人东西夹击大漠北虏,也可以答应大漠北虏联手攻击西突厥人,如此必能挑起东、西两部突厥的自相残杀,而我坐山观虎斗,渔翁得利,岂不乐哉?

这个计策不错,但操作性不高,原因很简单,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突厥人不是白痴,同样的错误不会一犯再犯。此计早在开皇末年就用过了,中土用极小的代价,巧妙利用突厥人内部的矛盾,挑起了东西两部突厥的自相残杀,两部突厥惨遭重创,由盛转衰,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恢复元气。你算计别人一次可以,自作聪明再来一次,恐怕就要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毕竟这个世上还是聪明人多啊。

当然,困难再大,阻力再大,该做的正确的事情还是要做。对中土来说,外虏始终是威胁,国防策略即便偏重于防御,但防御也是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上,军队要时时刻刻做好战争准备,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尤其在目前南北形势下,西、北两疆的军队都要进入战争状态,鼓号一响就上战场。只要军队到位了,将士们的士气鼓足了,粮草武器源源不断,那么战争开始后,即便中央来不及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也可确保长城防线的安全,给中土倾尽国力进行战争赢得时间。

所以决策层面的事可以先放一放,如果在南北战争上暂时达不成共识,无法展开全方位的战争准备,那么就在边疆镇戍上先达成共识,先巩固和加强北疆卫戍力量,如增加军队,囤积粮草武器,断绝南北走私,清剿马贼盗匪,进行人事调整,等等,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战争准备,先行动起来,这样总比只说不做要好。

然而,事实上,巩固和加强北疆卫戍早已是中枢的共识,尤其第一次东征失利后,中枢主和派更是为此竭尽了全力,但事违人愿,最大的阻力正是来自于圣主和主战派。圣主和中枢主战派为了赢得东征的胜利,不顾一切发动了第二次东征,为此不计后果地调用和“透支”北疆镇戍力量,结果北疆镇戍就陷入了今天的危机。

更可怕的是,同样的事情要再次重演。圣主和主战派要把东征继续到底,有强烈意愿和巨大动力发动第三次东征,如此北疆镇戍力量就必然得不到有效补充,北疆镇戍危机不但不会缓解,反而会进一步恶化。同时深受其害的还有中土国力,连续战争严重损耗国力,圣主和中枢罔顾事实,一味穷兵黩武,竭泽而渔,结果可想而知。

面对这一困局,中枢主和派怎么办?没办法,只有反对,反对发动第三次东征,反对进行南北战争,但一味地反对也不行,于是裴世矩决定亲自赶赴西域结盟西突厥,试图缓和紧张的南北关系,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给中土赢得宝贵的恢复时间。然而,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圣主和中枢都齐心协力执行“主和”决策,如果圣主和主战派反而借此机会创造条件发动第三次东征,甚至主动积极地进行南北战争,那么结果就必然与裴世矩的初衷背道而驰,主和派的努力完全白费了。

毅然改变立场的封德彝怎么办?圣主已经把难题拿出来了,封德彝要不要接下来?接下来就要去解决,封德彝有没有把握解决这个难题?

目前局面下,如果没有第三次东征,远征军撤回,国力消耗剧减,补充、巩固和加强北疆镇戍力量就不成问题,圣主也就不会愁眉不展了,所以封德彝解决这个难题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圣主?主战派尽快发动第三次东征,如此一来,远征军不会撤回,国力还要持续大量的消耗,封德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没有军队补充,也难得到粮草武器的补充,他拿什么去巩固和加强北疆镇戍力量?

但他已经把话“放”出去了,他信誓旦旦地告诉圣主,南北大战将在未来两三年内爆发,中土要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而首要之务就是赢得东征的最后胜利,既然如此,他当然要勇挑重任,要赴汤蹈火了。

圣主看到封德彝迟迟不语,直接进逼,“爱卿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