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酆都城的洛阳布局(1/1)

走进酆都城之后,林世英发现这里与阳间的街道差不多。l而且向前走了一会儿的林世英发现这酆都城的布局与阳间的洛阳城很相似。

“没想到,这阴间的酆都城居然和我们阳间洛阳城很相似。”

林世英一边向前走,一边观察四周,一边说着。

“当然了,你们阳间的洛阳城的历史你应该知道吧?”

听了林世英的话,四大鬼差有些自豪的说着。

“当然知道了。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为帝王之州、华夏文明发祥之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塑有“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的美称。”

“那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布局会和洛阳城相似吗?”

听了林世英的话,四大鬼差反问着林世英。

“不清楚,我又怎么会知道呢?”

四大鬼差的问题,让林世英感觉很无奈,你说这是他第一次来这酆都城,来这地府。他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呢?又怎么会知道这酆都城为什么与洛阳城的布局相似呢?

“那你应该知道,这酆都城有十殿阎罗王吧?”

“嗯,知道。我听英叔给我讲过,阴间地府酆都城内,有十殿阎罗,分别是:第一殿秦广王,第二殿楚江王,第三殿宋帝王,第四殿五官王,第五殿阎罗王,第六殿卞城王,第七殿泰山王,第八殿都市王,第九殿平等王,第十殿转轮王。”

这些林世英听英叔说过,所以他还是知道的。

“没错,而洛阳城是有“九朝古都”的称号的,经历过大概十几个王朝,而我们酆都城有十殿阎罗,正好可以与这古都相对称,所以啊,这酆都城才会与阳间的洛阳古都的布局如此相似了。”

听了四大鬼差的解释,林世英恍然大悟了,原来是为了对应这十殿阎罗所设计的。正想着,四大鬼差的问题又来了。

“虽然我们知道这些,但是却并不了解这洛阳古都,你是阳间人,应该很了解吧?给我们说说,是不是真的和酆都城一个样?”

看着四大鬼差那一脸好奇的样子,林世英很纳闷,它们在变成鬼差之前不也是人类吗?难道它们不知道?但是不应该啊,都知道洛阳是九朝古都了,又怎么会不清楚呢?但是想归想,林世英还是将自己知道的说了出来。

“刚刚我也说过了,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为帝王之州、华夏文明发祥之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塑有“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美称。

而且洛阳拥有举世闻名的“六大都城遗址”,按时代序列依次为: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西周成周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

“等等,遗址?你刚刚说什么隋唐遗址是什么意思?”

林世英刚刚说道洛阳城的六大遗址,四大鬼差突然打断了林世英的话,急忙问着隋唐遗址是什么意思。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遗址的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遗址的发现多与人类活动有关,如农业生产、建筑工地施工等;

很多古代遗址属于探险发现。古代城市、古代建筑遗址多为残垣断壁,各种生活用品表现为不残破和不完整,但可以通过考古和人类学研究寻找人类生活轨迹。很多遗址属于战争、灾难之后的遗存。遗址为文物,属于文化古迹。”

虽然林世英不知道四大鬼差问这话的意思,但是还是解释了一下。

“看来,我们的朝代已经变成了遗址了。”

“难道,你们是唐代的人?”

“没错,我们四个都是唐朝的赶考书生,却因为遇害而来到地府,阎王大人见我们都是书生秀才,就让我们当了鬼差。”

“原来是这样。”

“对了,你刚刚说的六大遗址怎么样?因为我们只负责这一片区域,洛阳我们没去过,自从当年死后,就没再回去过。”

看着四大鬼差那落寞的表情与氛围,林世英可以理解,毕竟这也属于背井离乡,家不能回吧?

“东汉遗址。东汉洛阳城位于东周王城的故址,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白马寺以东,北依邙山,南临洛水。西汉以洛阳为陪都,曾在此建造宫殿,东汉开国后建都于此。东汉洛阳城南北长九里七十步,东西宽六里十步,通称“九六城”,平面为长方形,有12座城门。

城的总体布局是在纵向轴线上,依西汉旧宫经营南北二宫,两宫相距一里,其间以三条复道相连。南宫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北宫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

以后又陆续添建东西二宫。主要宫殿在南宫,规模较西汉长安的宫殿为小。主要官署设在南宫附近,太庙等祭祀建筑划在城南。全城有街道24条,大致为方格网形,分划出 100多个闾里。街道两侧种植栗、梓、桐等行道树。

城内外各有皇家苑囿七八处,如芳林苑、上林苑等,以单圭灵昆苑为最大,周围11里。还有一些贵族的私家园林。曹魏都城洛阳仍依东汉旧制,建有南北二宫,并在郊区营造苑囿,西晋时在洛阳也有所兴建。永嘉之乱(311)后,洛阳城逐渐衰毁。

北魏遗址:北魏洛阳城北魏原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北魏在重建洛阳城时,先派官员到洛阳调查宫殿遗址,又去建康考察南齐宫殿建筑;然后诏令规划,动员5万多人兴造。

北魏洛阳城址约相当于汉晋洛阳城故址,北依邙山,南跨洛水,有宫城、京城和郭城三重城墙。宫城位于中部偏北的原汉晋宫殿的位置,地势较高,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约 1400米,东西宽约600米,宫城内建筑密度大,经勘查已发现大型夯土台基二三十处。

京城的城基在“九六城”的原址上。东北隅因有太仓和东宫,城墙有转拆;西北隅和一小城──魏晋洛阳的防卫城堡“金墉城”──相连。京城的南、西两面各开四门,东面三门,北面二门,共13座城门。城墙外有护城河。

京城的主要干道是自宫城正门阊阖门向南直达京城正门宣阳门的铜驼街,这是北魏洛阳城的中轴线。街宽40米,两侧布置官署、寺庙等重要建筑物,如司徒府、太尉府、太庙、太社等。

著名佛寺永宁寺在街北端西侧。京城道路平直宽阔,各门之间均有道路直通。贯通的街道宽30米,不贯通的街道宽20米,城门处街道有三条路,可以九车并行。京城外有外郭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划分成310个里。里为正方形,边长一里(300步),周设围墙,每面开一个门,内为十字街。

商市在外郭城的东、西、南部里坊密集之处。“大市”在西部,周围八里;“小市”在东部。南部的“四通市”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场所,设有“四夷馆”供外宾居住。长期居住的还可以在四夷里内划给住宅和园林。

佛寺遍布全城内外,极盛时达到1360多所。城南伊阙开凿了规模宏大的龙门石窟。

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对后来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均有很大影响。

隋唐遗址:隋唐洛阳城隋唐两代继承汉代的东西京制度,以洛阳为东都。洛阳的地理位置在长安以东,便于控制当时已逐渐成为经济基地的江淮地区。隋大运河开通以后,洛阳日渐繁荣。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曾一度迁都洛阳。

隋唐洛阳城址在汉魏洛阳城址以西约10公里处。北依邙山,面对伊阙(龙门)。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由宇文恺、封德彝等规划营建,称为东都或东京,与长安并重。隋末毁于战乱,唐代修复。

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墙长7312米,南墙长7290米,西墙长6776米,北墙长6138米。城的总面积比长安小。部分城墙随洛河弯曲。洛河穿城而过,将城内分成南北两区,筑有四座桥梁。城东、南两面各有三座城门,北面两座,西面则有宫城的和皇城的各二门。各城门的位置互不对称。

隋唐洛阳城因地形关系无法强调中轴线和对称,而是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北区西侧,皇城南临洛水,有三条南北向干道,皇城内建有官署和寺庙。宫城在皇城以北,建有含元、贞观等几十座殿、阁、堂、院。

皇城和宫城在同一条轴线上,皇城前大道通过洛水上的桥直抵定鼎门,与伊阙相对。洛阳城北区有28个坊,1个市;南区有81个坊,2个市。坊的形制与长安城略同,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边长450米,略小于长安的坊,周围有墙,每面开一门,内为十字形街,路面宽约为14米。

隋唐洛阳城的道路宽度大体是:主干道宽120米,连接城门的干道宽 40~60米,里坊间的小街宽 30米以下。街道普遍比长安的窄。

三个市中最大的是南市,在洛河南岸,占在两个坊,内有112行,3000多个肆。北市在洛河北岸东北里坊区的中央,西市在城西南角,占地都是一个坊。南市附近有波斯胡寺和袄祠,可见外国商人多在这一带。

里坊中也有一些商店,洛河两岸坊内有商行,以北岸的承福、玉鸡、铜驼、上林诸坊商业最盛。武则天时(701)在皇城东南角的元德坊辟了一个可供停泊商船的大水潭。

隋唐洛阳城的规划吸取了长安城的经验,布局上不拘于方整对称,能配合地形,道路宽度也适当缩小。除了集中的市以外,在洛河沿岸的一些坊中也设置商业,这些都是城市规划上的显著进步。”

在隋唐遗址上,林世英做了详细的介绍,毕竟四大鬼差是隋唐人。他也想让它们多了解一下隋唐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