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文小海的烦恼(1/1)

卫士多是从农户中选出来的,陈元良记录下来的各卫士信息,姓名、年龄、住址、家庭成员、家中户等、是否识字等等,一应的都很详细,陈平有看过,并且是背了下来。

多是贫户,不识字。

契约,是陈元良念给他们听的,按了手印,拿回家中就放了起来。同夏亮不同,那契约,众卫士都藏得很仔细,与房契放在一处,妥善的保管着。

每月银钱,一日三顿,管饱,虽是累,可仍旧是有人在意,不比夏亮。

文小海站在人群中,他家是贫户,家中阿爷曾在县衙中做过曹佐,五年前因感染了风寒,没能挺过来,留下文小海娘,还有兄弟三人去了。

本是家中主要的银钱用度来源,文小海阿爷一死,家中进项就断了,中户的家资,渐渐是薄了下去,沦为贫户。那两个兄长,早是娶妻,两位嫂子,在文小海阿爷在世时,还算和睦。

可待文小海阿爷过世一月,两嫂子立刻是唆使着兄长闹腾起来,分了家产,一户为三户。

三间房,三兄弟一人一间,四十亩的田地,文小海只落了五亩,而家中的存银,十数两,文小海更是一文未得。

房子,田地,银钱,牛羊鸡鸭牲畜这些,两个兄长成了家,有了孩子,多分些,文小海少取些就少取些,倒也未太在意。

那个时候,因着阿爷的缘故,文小海从小就识了些字,进了县中做白直。可轮到分家,这白直的身份,反倒是成了兄长和嫂子的借口,说是既是有体面的事,娘就该由文小海瞻仰孝顺。

气愤,银钱少分,家资少得,文小海都无所谓,可家中老母,如何是能这般分?那是人,是抚养自己和两兄长的至亲,怎么是能同牲畜一般,就这么被分了?

文小海去找两兄长理论,言语冲动,动了手,打了两个嫂子。那一日闹得厉害,村中里长都来调和,文小海当着里长得面质问两兄长。

可最后,两兄长仍旧是没改变主意,不肯是赡养老母,说是每月都会出数升的米粮,供着老母用度。

没要,文小海没要那米粮,带着身上的淤青,扭头就走,从此再是未与两个兄长来往。

就是后来两兄长往自家送的米粮,文小海也扔了出去。

老母如今还在县中的房子里,身体很好,可对文小海放心不下,时常是催着文小海早是娶妻。

娶妻?文小海摇头,想到的是两个不讲礼数,一丝孝悌都不知的嫂子,难道就娶那样的女人?

两兄长都是未见过嫂子,经那媒人介绍,双方爷娘同意后就直接是娶了妻子。

在文小海看来,这就是最大的毛病,就是因为娶得匆忙,甚至是没对人的秉性了解清楚,才会导致后面阿爷死了,匆忙分家的事。

往日里,兄弟三个很是和睦。可兄长娶了嫂子,事情就变了。

文小海就想,等日后他自己,一定是要了解了对方,相处一段时日,看看秉性,才能是娶妻。若是娶回去一个泼妇,还不如是就此一辈子不娶。

在县中为白直,可文小海并未捞取多少的银钱,那些人,都是可怜人,家中本是贫困,若是再让人抽取一些,就更显艰难。

有时候文小海就想,为什么同是人,有的人贫穷,没有米粮度日,只能是打碎的稻禾熬着吃。可有的人,如那薛雄,却是能天天鱼肉不断,还吃不完,剩下的全是倒掉喂了狗。

贫户懒惰,富户勤勉?

贫户家中田地少,富户家中田地多?

一直以来,文小海都没有找到答案,在陈平入县衙中,做了县令后,文小海去了君顾客栈,听到那里伙计的谈话。

从中听闻只是一个客栈普通伙计,每月居然是有那么高的工钱,且是有休息,有奖励,而他们说的经理级别,拿的银钱就更高。

再后来,文小海去了白土村,见了砖窑,见了火镰厂,同是听闻工人每月有工钱可拿。

不是一文两文,反倒是惊人的数目,只是稍微一估算,就知道在砖窑或是客栈帮工,就比种田地来得划算。

不只是比贫户,时日一长,就是比那些中户,银钱进项也是不差。

看到这一切,文小海内心在翻滚,觉着一直在思考,在怀疑,在寻找的那个问题,似乎是有了答案。

商贾能让人富裕,能让人从贫穷中脱离出来。陈平与旁人不同,看重商贾,且是尊重爱护那些帮工,给予的报酬很多。

当陈平来找文小海,询问是否入军府时,文小海问了一句话:“为什么要给那些帮工开那么高的工钱,不只是每月都有,而且年终还有银钱发放。”

文小海记得很清楚,陈平是这么回的:“只有个人富裕了,国家才能富裕,才能强大。为什么给那些工钱?因为他们创造了那些利润,那是他们所应该得到的。”

国家?难道不该是朝廷?

创造?是指做工吗?

虽是有疑惑,可陈平的意思,陈平的态度,文小海能感受得到。

“如今天下虽是太平,可南有林邑,西有吐谷浑,北有突厥,太平的日子不会长远,居安思危,该是早做打算。入军府,好生训练,国家有了强大的军队,才能是保住百姓,才能是让人安居乐业。”陈平是这么同文小海说的。

入了军府一定就能让人安居乐业?文小海不相信,往日薛雄在县中为主簿,辛子德为县令时,也没见是县中百姓富裕起来,反倒是变着花样勒索。

可陈平为县令后,那邗沟的徭役,全县的丁壮都完完整张的回来。

文小海入了军府,但对陈平说的有了军队就能保护百姓这话没完全赞成,他是因为相信陈平,才肯是跟着入军府。

再有军府那每月的银钱,每日的三餐,确是解决了文小海自身的困境。

只是一眼,一切的思绪就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四周安静了下来,没人站出来,文小海看到陈平眼中的一抹失望,然后,他举起了手:“我记得,我来念。”

百人的卫士,居然是没人记得那条款,就是张善安几人,同也是没记着,陈平正是要亲自来念,没想到一人站了出来。

这人陈平认识,文小海,平日里在县中白直里不突出,只是每有言语,总会让人新奇:“嗯,文小海,那你就给大伙念一念,契约上的条款是如何说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