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了,近了,虎贲军走过来了。”
一名商人,骄傲而得意地对着身边的人道:“走过来的是虎贲军的仪仗队,只有虎贲军当中一等一的战士才有资格进入仪仗队,只有一等一的战士中最优秀的人才有资格扛军旗当旗手!”
“听你这么说,你以前见识过虎贲军的阅兵式?”
“那是,你们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家伙,今天能够见到虎贲军阅兵,算是祖上冒青烟了!”
一名曾经跟随当家的参加玉兰山考察的的伙计,在玉兰山见识过虎贲军阅兵仪式。见有人问,便开始普及虎贲军的阅兵常识。
”嗒嗒嗒嗒……”
仪仗队踏出的脚步声,整齐,铿锵,有力。
仪仗队右对检阅台行进,在即将与检阅台的时候,护旗手,虎贲军近卫队总旗官牛大满用尽全身力量怒吼道“向右……看……”
“一……二……”
旗手齐步换正步,旗手身后的徒步方队也同时变换了步伐,由齐步变正步,整个广场响彻着有节奏的脚掌砸地的声音。
两名护旗手将头向右看齐,正好与校阅台相对,近乎同时,跟进的行进方队也像护旗手一样,向右看齐。只不过行进的方队多了一个整齐地端枪动作。
装有三菱军刺的燧发枪在仪仗队士兵的操作下,“嗒”地一声由胸前斜握改为平端姿势。透着寒光的三菱军刺在距离前排士兵三十公分的精确位置同时整齐地停下。
虎贲军仪仗队近乎机械般整齐划一的动作,散发着一股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欲望,高涨的士气,带动了围观的群众,接着响起连片的欢呼和呐喊声。
仪仗队走过检阅台,再次由正步换齐步,最后折回到广场中央,正对检阅台的位置,等待着指挥官的下一步指令。
武田千回亲见识到了虎贲军仪仗队,看到尤其是方阵走到检阅台方阵中士兵将握着的装有刺刀的燧发枪齐刷刷地向前平端,迈着正步一路行进尽然对前排士兵的后背有过丝毫的接触,这近乎苛刻地严整,让站在尚泰吉身后的武田千回发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武田千回:那枪上的刺刀,该不会是没有刃口的装饰吧?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武田千回示意尚泰吉,请牧凌风允许近前观看。正好,尚泰吉也正有近距离观看的想法。
“将军大人,小王可否近距离看一看这队威武雄壮的士兵?”
牧凌风嘴角轻呵了一声:你们对我虎贲军真正的力量一无所知。
牧凌风:“王子殿下请!”
见牧凌风同琉球王子尚泰吉走了过来,仪仗队指挥官杨峰拔出了系在腰间的指挥刀,将指挥刀用力一撇之后,将指挥刀立于胸前……
身后的方队,在指挥官完成立刀动作后,几乎同时将燧发枪提起,举于胸前,同时向右对尚泰吉和牧凌风行注目礼!用军刀礼向尚泰吉致敬!
“咔咔咔”,伴随着仪仗队提枪,握枪,举枪的动作,是三声整齐的“咔咔咔”的声音。
武田千回用右手拇指触摸了一下方阵中那闪着寒光的军刺,没想到刚一接触,纤细的右手拇指被划了一道细小的口子,渗出一滴鲜红的血珠。
武田千回:这刺刀,没想到如此锋利。
尚泰吉意犹未尽地检阅完虎贲军仪仗队,羡慕大明王师军力之盛的同时,愧叹琉球军队的不堪一击:要是我琉球有这样一支军队在,又怎么会落得现在这个下场。
检阅完虎贲军仪仗队,尚泰吉和武田千回一起进了牧凌风总兵府。牧凌风和尚泰吉都知道,接下来要谈的,才是正事。
“实不相瞒,小王来此行是有求于牧帅。”尚泰吉开门见山,也不绕来绕去。
牧凌风:“王子殿下言重了,下官但凡能够帮得上忙,一定不吝出手相助。”
牧凌风打着哈哈,期待着这位琉球国王子怎么恳求自己:堂堂一国储君,到底会不会向自己下跪,求自己出兵?如果真的向我下跪,自己到爽了,可问题也就大了。
“我琉球近年来,一直饱受倭寇袭扰,军队数次征剿,均大败而归。我琉球与大明往来之贸易船只,多被劫掠……”尚泰吉听了武田千回的指点,不论诗词,不谈歌赋,也不谈让牧凌风出兵琉球,倒像是要谈剿匪,谈往来贸易,尤其是谈与大明往来的贸易。
牧凌风:论说,倭寇海盗劫掠琉球贸易船只,这是琉球国的内政,与自己这个台澎备倭总兵关系不大,毕竟,朝廷也没有旨意让自己帮助琉球平息倭寇海盗。
“我大明,也一直饱受倭寇海盗的袭扰,本将尽管身为台澎备倭总兵官,对于四处流窜,到处劫掠的倭寇海盗,也是疲于应对。”牧凌风开始大倒苦水,“我争剿海盗倭寇的官军一至,胃口和海盗便如鸟兽散,隐遁于茫茫大海,无迹可寻。”
尚泰吉:“不瞒将军,据小王查获得知,袭扰大明沿海,劫掠大明贸易船只的倭寇海匪,就是我琉球一直在征剿的倭寇海盗。”
牧凌风:“什么?贵国征剿的倭寇海盗就是一直袭扰我大明沿海的海盗倭寇?”
尚泰吉:“正是。我们抓获的俘虏,有不少是将军在澎湖剿灭的大海盗武田信的余孽!”
尚泰吉知道,两年前,牧凌风率领虎贲军征剿盘踞在澎湖的红夷海盗,出了少数倭寇乘乱逃出之外,武田信及以下一千多倭寇,全都死在了虎贲军刀下,算起来,海盗武田信及其余孽,与虎贲军有着不共戴天的大仇。
听到武田信三个字,牧凌风故作愤恨:“武田信的余孽,竟然到了贵国作乱?”
“正是。”尚泰吉见牧凌风被自己调动了起来,不禁暗暗称赞武田千回的计策。
牧凌风:“那,王子殿下所求……”
尚泰吉拍了拍手,便有侍从从门外进来,将一个锦盒呈上,在牧凌风面前打开。牧凌风余光一瞟,里面是一叠面额五千两的银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