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冷静下来之后,却发觉丁一给他的承诺,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事实历史上侯大苟这位反抗封建暴政的少数民族起义军英雄,到了成化元年才被用十几万大军击败的。也就是离此时大约十四年左右的时间,在这十四年里,广西各个州府,侯大苟所部真是如入无人之境。
他坐了下去,将朝中能派出到广西,力挽狂澜的大臣从头到尾仔细地一一检视,实在是找不到足以托附的人选。如果可能的话,景帝不会打算让丁一离开他的视线,不论如何,他总是觉得丁一这样的人,就是必须在视线之中,不能给予兴风作浪的机会。
所以先前丁一说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的时间,他第一时间就叫丁一滚回家去了。但现在被于谦点醒之后,他却就不得不重新去审视这个问题,朝廷中有谁可派?于谦绝对是一刻不能轻离的,没有于谦在身边,在这景泰元年,景帝是真的放不下心来的。
那么,王骥?不算王骥跟英宗的关系,国事到了这样的程度,王骥又有一个大家族在身后,他就算想干出什么事,总得顾忌自己全族被夷的下场。但就王骥从正统六年征剿思机发,到了十四年还搞得不清不爽,又回师惹得民变——那还是大明准备了许多兵马等等的前提下。
不是王骥不够优秀,凭心而论,王骥在这年代也绝对是名帅了。问题是类如思机发还是侯大苟这样的人物,哪个是简单的?哪个是易与之辈?不论是思机发所在的麓川,还是侯大苟以为根据地的广西,都是极为凶险的地形。
麓川过去就是缅甸,思机发就是在腾冲、怒江那一带,不用翻看地图。单看这地名,就知道地势如何险要了;至于广西,那真的是没有提的必要,十万大山不是开玩笑的。从地利上。就很艰难了。
而当地的群众基础。自然也不见得对于大明便有多少归属感,反而对于这些义军的认同。倒是更为轻易,若是这些义军首领在当地没有人望,谁会跟他们起来造反呢?所以明军入到那地界,基本上有什么动静。义军很快就能掌握了。
“若以王尚德督广西军务,先生以为胜算如何?”景帝想了想,实着也没有什么太好的选择,便这么跟于谦商量着。于谦压根就没抬眼,只是淡淡地笑着,回了一句“皇帝圣明。”景帝明白于谦的意思,那言下之意。就是除非景帝硬要点王骥的将,要不然的话,大约没有别的原由,可以支持王骥去总督广西的军务了。
景帝想了想。却又问道:“武清侯如何?”武清侯就是石亨,石亨自景帝上位以来,倒是打得不错,毕竟团营这股募兵就掌握在他的手中,本身兵员的素质,就要比一般种地为业,被上官如奴仆呼唤的军户强上许多。
所以巡边之时遇了敌,倒也打得出彩,不时都有斩获。
这回于谦倒是拈须开口了:“武清侯可不比丁如晋,只怕宣大边事时有警起,也是脱不得身。”于谦也不是一味的乱喷,石亨不比丁一,随便就能辞官,但不止是石亨贪恋权位,更重要的是宣府、大同,的确时有鞑虏犯关,真要把石亨调去广西,只怕这边要出漏子的。
“唯有如晋?”景宗不得不悲哀地发现,丁一真的就是他唯一选择。
大明不是除了丁一就没人,问题云贵不还在打?宣大也是战线啊!能任事,早就派去了。
其实这个结果,不是现在就得出来的。
关于王骥和石亨,也不是现在景帝才能问于谦的。
而是第二次。
在召丁一进宫之前,君臣两人就进行了一场差不多的对话。
于谦此时却摇了摇头:“如晋怕是不肯去了,皇帝又不是不知老夫这劣徒的脾性。他便是一个顽劣的性子,若是托之以事,信他,用他,重他,他便生死不离,明知无路可行,也要硬趟出一条路来……”这说的就是丁一对英宗所做的事了。
“但若轻他,疑他,自然便推托得一干二净。便是硬逼他从了,也是心中生着倒刺啊。当日老夫便是提了那么一句教他去任少卿,结果京师危急他倒是没有推托,战后此子便硬要辞官。方才皇帝有些过了,只怕……”于谦苦笑着摇头对景帝如此说道。
“先生何以教朕?”景帝向于谦求援了,实在没有法子。
于谦想了想道:“先前与圣上提过,徐珵也是号称知兵的,又随丁如玉在南厮杀过……”
“此人不必再提,当日提议南迁之事,朕不曾忘怀!”景帝一脸的厌恶神色,摇头道,“虽说后来自辩说是观星之术不精,又在丁昭勇军中历练过。但此等人,安能托得军国大事?还是由他去治水吧!”
于谦着实也是不怎么看得上徐珵的,于是苦笑道:“韩雍倒是声名无亏,于平乱之中也有功绩,皇帝却亦不愿用他……”这是他所推荐的另一位,弱冠进士任御史,现时也是做到右佥都御史的官职,此人也是颇有军略的。
“先生,韩永熙虽历叶逆、邓逆之乱,然后于平叛战事,泯然众人矣!”景宗是嫌于谦推的这位,在平定叶宗留和邓茂七的起义之中,没有特别的功绩,因为那时的韩雍还只是一个巡按御史,主要是右佥都御史张楷在负责战事。
至于张楷,那就不要提了。连王骥都看不上,都觉得不能济事,何况张楷?王骥回师,还被派去南京总督了一段时间的军务。张楷平定了叶宗留与邓茂七的起义,回师正是景泰元年,结果廷议无功,直接要把他撸掉官职扔进狱里去,结果还是以平寇之功赎罪才得以放归回家,王骥都看不上,这位更不要提。
其实如果让丁一听着,他绝对会大吃一惊。因为于谦所推这位韩雍,就是原本史上平定侯大苟起义的提督两广军务的角色。于谦的眼光是很毒辣的,只可惜景宗没有于谦的眼光,而他也不是丁一,他并不知道还没发生的事情。
“天下之间,劣徒抚兵之能,应是一奇。”于谦不得不这么对景帝说道,“若以如晋至,或如他所说,于广东、湖广就地募兵,操练以三月为期,而后以战代练,或有胜算。若他人,恐难如此。”
景帝无奈地点了点头,不得不承认,于谦说的便是事实。
这个事实,丁一同样也是清楚,现代军队的训练方法,绝对要比这个年代更加快捷、有效,至少前期从士兵的服从性和纪律性上,是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而再深入下去,涉及到小队战术上,那更是远远强于这个年代的军事水平了,毕竟要到戚继光的年代,才是系统性的小队战术训练。
“若大事成,杨哥能制住武清侯么?”丁一坐在书房,便这般向着杨善问道。
杨善没有说话,脸上也失去了往日的嬉笑洒脱神色。
丁一却继续追问道:“吾师虽有贪图身后名留汗青之嫌,然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本便是我辈读书人应立之志,以此相责,有失偏颇;或谓,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虽好权柄,然其功不可没。武清侯能容得家师么?”
于谦计算着丁一,丁一不是不知道,但于内心深处,对于私德无亏,又领导了京师保卫战的于谦,他始终是抹不去那一丝敬意的。英宗复辟,并不是一复辟英宗就能掌权的,杀于谦,就是徐珵和石亨的主意,因为英宗回到大明之时,于谦还是依着臣礼拜见的,将英宗囚于南宫,也不是于谦的主意。
而且于谦这样的人,实在也是难得,能做得了事,又不贪钱——甚至更重要的一点,于谦活着,还能起到牵制石亨的作用!或许就是这样,英宗甚至还很为难地说过于谦是于国有功的啊,结果徐珵说不杀于谦,师出无名。兵权又尽在石亨之手,英宗其实也是不见得就愿杀于谦的。原本历史上于谦被害时自己都清楚这一点,根本不分辩,反而跟王文说道:“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分辩有什么用?”
“如晋以为,吾等大敌,实非拥立当今的于大司马,而于与吾等附署以谋太上复辟的武清侯?”杨善放下拈须的手,抬起头来,望着丁一这般问道。这不是一个问题,这是一种试探。
如果丁一所说的答案,不符合杨善的思路,那么也许今日之后,他与丁一就是互为仇敌了。别提什么喝过血酒了,朝堂争斗之间,向来就是利益为重的事,要真是喝了血酒就有用,景帝当时还不愿当皇帝呢,还许诺要让英宗儿子继位呢。
“不。”丁一摇了摇头,笑着对杨善说道,“那份纲领,杨哥仔细看了没有?”
“看了。”
“军队国家化,杨哥觉得武清侯会作如何感想?”
杨善听着,突然笑了起来:“杀了你,他会杀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