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战争边缘策略(3)(1/1)

亚沃士号就是大名鼎鼎的戈本号,是一战中德国位拉拢土耳其而连人带舰赠送给后者的,但由于土耳其海军实力不行,控制权依然掌握在德国人手中,一战后该舰遭到严重破坏,德国人临走前又拿走了火控和机械参数资料,凭土耳其那蹩脚的水平肯定修不好,不过放意大利手里就不是问题,甚至还可以改造得更好些。

埃琳娜女王级虽然挂着战列舰名头,舰龄在15-20年左右,不过都是前无畏时代的水平,吨位只有1.26万吨,战斗力比戈本号还差,所以意大利要出售半点心理压力也没有,目前埃琳娜女王号和维托里奥·伊曼纽尔号刚刚退役,还封存在港口准备解体,另两艘同级舰罗马号、那不勒斯号也等着退役,以便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在1927年更替新战列舰,提前售卖也就是把迟早要办的事提前2-3年敲定下来,说不定正式交付也要在1926-1927——毕竟土耳其有钱也得想办法训练水兵不是?

这些废旧物资出售给土耳其不但能密切双边关系,还能缓解意大利的经济压力,又能对希腊形成双重挤压,堪称一箭三雕的行为,何乐而不为?

没人怀疑这些消息的真实性,土耳其人对军舰渴望是出了名的:战前他们花费巨资从大不列颠订购了2艘一流战列舰:一艘是著名的七炮塔怪物阿金库尔号,另一艘是爱尔兰号,光那艘7炮塔怪物就花了土耳其人300万英镑(约等于1200万美元,而且是1914年美元,比1923年美元更值钱),没想到战争一爆发便被丘吉尔以国家利益为借口征收了,气得土耳其上下吐血,丘胖子也为自己的短见付出了代价:愤怒异常的奥斯曼土耳其转身加入德奥同盟,然后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把丘吉尔苦心经营的攻势打得粉碎——英国光为这场战役付出的代价就超过了两艘军舰的造价!

虽然现在从意大利弄到的军舰水平不如被英国抢走的那2艘,但对土耳其而言,还真是最佳选择,因为他们现在财政也很困难,再掏大笔银子搞一流战列舰是不可能了,反而是埃琳娜女王级还能发挥一点作用,用来克制希腊也称得上刚刚好。

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一放,国际舆论顿时大哗:谁说意大利没有盟友,土耳其不就是一个有分量的盟友么?

似乎嫌这样的刺激还不过瘾,12月2日,《泰晤士报》又传出消息:意大利大使已觐见了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据说这位年轻的国王对与意大利联手共同对付希腊并收回失地很感兴趣。

一战结束后,“农民联盟”领袖亚历山大·斯塔姆博利伊斯基代表保加利亚签订《纳伊和约》,保加利亚失去了大约十分之一的领土,此外还要赔款9000万英镑,老沙皇费迪南一世被迫退位并把皇位传给儿子鲍里斯三世。

斯塔姆博利斯基承认了新国界,交了牲畜,遣散了军队,销毁了飞机和大炮,并成了国际联盟的拥护者,但这种内外政策也得罪了不少人:保加利亚民族主义者、军官团、马其顿恐怖主义者、饱受高税收与通货膨胀之苦的中产阶级和沙皇本人。1923年6月,保加利亚发生军事政变,农民党内阁被保加利亚军官团、右翼政党和“内部革命组织”联合推翻,当斯塔姆博利斯基被杀时,首先砍掉的就是他签订《纳伊和约》的那只手。

保加利亚共产党坐山观虎斗,看他们的两个敌手互相残杀,但他们自己在9月根据共产国际决议发动起义也同样被镇压。两场斗争后,极右翼“人民协商联盟”领袖亚历山大·灿科夫教授出任首相,保加利亚军官团代表、国防部长沃尔科夫上校牢牢地掌握了大权——对保加利亚来说,这也是革命新政权。

现在保加利亚的好机会来了:与意大利联手,可共同对付希腊和南斯拉夫——这两者同样也是意大利的敌人。

一时间,以意大利为核心,以土耳其、保加利亚为羽翼的反希腊同盟已初见雏形,比起法国拼凑的,以反德为核心的法、比、捷克、波兰“小协约国”体系虽然质量逊色不少,问题是法国要对付的是德国,而意大利只需要对付希腊,这简直是狮子搏兔用全力的写照了,也愈发说明战争迫在眉睫。

对墨索里尼这番眼花缭乱的外交调整,国内自然大声叫好,两相对比之下,显得领袖高明、灵活、有手腕,而只会主张“慎重”、“和平”、“国际调停”的社会党人是一堆废物。

更明显的民意风向标也出现在议员补选上,年仅20岁、还只是罗马大学大三学生的孔蒂尼在老家利沃诺选区参加选举,不但选区投票率超过71%,且赞成票获得率高达84%,与他打擂台的社会党候选人只获得了9%选票而惨败。此举顿时创下两个记录:意大利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议员,单选区最高的投票率与赞成票获得率。现在孔蒂尼再进议院不用再依靠公民代表这种身份开绿灯了,直接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去。

其他17个选区的补选结果近乎如出一辙,社会党候选人均遭到惨败,唯一成功当选的那个社会党议员还公开宣称自己不赞成“社会党中央卑躬屈膝、投降卖国”的策略,表示要发起“改组中央”行动,既然他这么识趣,该选区又没有法西斯蒂候选人,再加上投票前舆论民意测验结果接近,墨索里尼也不介意“帮”他一把,便让当地法西斯蒂组织把票投给这位候选人,使他艰难地以微弱优势挤掉天主教党候选人成功当选。

补选结果全部揭晓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23年12月12日,更令人震惊的事态发生了: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发动革命,阿道夫·希特勒和恩里克·鲁登道夫共同宣布组建革命新政权,慕尼黑警察系统试图武力镇压,但国社党的武力更猛。戈林指挥着突击队以突击卡车开道,强行冲击警察们临时拼凑组成的防线,100多名警察、宪兵和来不及躲避的市民在突击卡车横冲直撞的碾压和哈奇开斯肆无忌惮的扫射中丧命,现场血流成河。

比历史迟了一个多月,啤酒馆暴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社党不但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还取得了看似乐观的成绩——慕尼黑大街小巷挂满了黑红两色的万字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