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高下对比(1/1)

二小姐沈静蓉?!

刚才还一团和气的堂中一下子安静下来。

沈静月眼观鼻鼻观心,慢慢饮着茶。

啧啧,这沈府主宅的茶也不过如此,比不上她在沈家庄子喝的。也不是一品茶,看样子这府中的硕鼠越来越是张狂了。

沈太君下意识看了一眼沈静月。她见沈静月神色如常,面上才稍稍松了些。

说实在她心中偏疼沈静蓉多一点,对大儿子这一房,她虽然对姚氏看不太顺眼,但是她肚子争气生了二女一子。

且不说别的,就是生这三个都够有功劳了。更何况沈静蓉从小乖巧,也是自己一手养大的。人品、相貌、气度都是嫡大小姐的范。

沈太君面上浮起笑容,对丫鬟道:“去把蓉丫头叫进来,还有其他几位小姐,都来见见月姐儿,这可是她们的大姐姐。 ”

丫鬟应了一声下去传唤。

沈静月笑了笑,只是笑意不达眼底。听听沈太君叫沈静蓉什么?叫她蓉丫头,称呼她是月姐儿。月姐儿是上了年纪的嬷嬷们叫的。

看来亲疏有别。这一时半会也改不了。

沈太君对沈静月道:“蓉丫头是你二姨娘的孩子。你和你娘出府的时候,她还小你一岁。你恐怕记不得了。还有你宸弟也是长得十分可爱。都是一家人,以后住一起了得多多亲近。”

沈静月笑道:“太君说得是。孙女在庄子上就时常听说二妹妹是个极伶俐的人又时常在太君面前尽孝。孙女羡慕得不得了呢。”

她说得天真无邪,沈太君满意笑了起来。她年纪大了就喜欢儿孙绕膝,最不喜欢就是家宅不宁。

现在大房正室要回来了,她是带着防备心的。就怕大房回来争风吃醋,到处找事。

可如今看来沈静月这大房嫡孙女落落大方,心胸宽广。俗话说得好,有其子必有其母。想来自己那身份尊贵的大房郡主儿媳妇也不是小器之人。

正说话间,一阵香风吹来,沈静月就看见一位标致的小美人正楚楚可人地站在堂上。

她大约十三岁左右年纪,一身粉色带浅水绿长裙,长裙精致,上面不但绣着各色花儿,鸟雀上还缀着轻羽。一看就价值不菲。

她还未出阁,梳着半月髻,头发整整齐齐。面容和沈静月有几分相似,不过少了几分灵气多了几分小家碧玉的温婉。

她的前来令堂上众人都忍不住和沈静月对比起来。

这下众人知道什么是人比人当真是气死人。她们都以为自己见过了珠玉,到了今天才知道什么是瑰宝!

若说沈静蓉是相貌才情八分的美人。在京城中数一数二的大家闺秀。那沈静月便是十二分的美人,而且是绝对的倾国倾城,天姿国色。

而且有眼尖的人发现,沈静月的相貌真是像极了那传说中绝色美人的外祖奶奶——端仪公主!

端仪公主是什么人?那可是四国都闻名的绝世美人。沈静月像外婆,那是妥妥的好相貌。

众人越是对比越是觉得云泥之别。堂中气氛诡异。沈静蓉妙目扫了一眼沈静月,正好和她目光碰撞在一起。

四目相对,各怀心事。

沈静蓉垂下眼,规规矩矩上前行礼见过沈太君,然后到了沈静月跟前福了福。

“一直听闻大姐姐人品相貌是天仙似的人儿。如今得见,才知道原来我想得亦是想得寡陋了。像大姐姐这样的人,说是天仙便落了俗套,那是冰为骨,雪为肤。‘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她夸得真心实意,眼中俱是真诚。

沈静月笑了,这一番话她算起来是听第二遍了。

前世一遍,今世第二遍。

在前世,她面对沈静蓉期期艾艾说不出半句话来,还真心实意以为这庶妹妹是真心夸赞自己。其实在这众目睽睽之下,每位世家小姐秀的是气质、胸襟,还有才情。哪一样稍稍差了点,事后便会被人说嫡女不如庶女。

前世她就是这么一点点被沈静蓉比到泥地里。偏偏上辈子她不开窍,还是包子性格,越是受了打击越是萎靡不振,让人想帮都恨铁不成钢。

不过这一世她不会重蹈覆辙了。

也实在是难为了她这个好妹妹,《洛神赋》都搬出来夸了。

想着,沈静月亲自将她扶起,柔声道:“妹妹你的才情真好。可是姐姐我当不得这夸奖。所谓的‘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

“我身为沈家大姐,修妇德便是,这等皮囊不必颜色美丽,过得去就行了。”

这一番话下来,沈太君听得连连点头,满是赞赏。下人们虽然听不懂两人说得是什么,但是很明显沈太君是满意沈静月的说辞的。

沈静蓉面上微微一动,不得不多看了眼前笑容满面的沈静月。她眼底隐约有疑惑,似乎有什么偏差了她的预料。

沈静月说的一番话听着没什么,但是却字字句句都在驳斥她的。她夸沈静月美如甄宓,可是甄宓是什么人?三国的红颜祸水之一,引得曹氏兄弟不和。

沈静月倒好,念了一通《女戒》,说她只修妇德,其余不放在眼中,这不是又暗暗讽刺她沈静蓉只注妇容少了妇德吗?

沈静蓉垂了眼,低声道:“是,大姐姐教训的是。是我孟浪了。”

一旁的沈太君立刻道:“你大姐姐也不是教训你。来,蓉丫头来我这儿坐。”

沈静蓉应了一声,乖巧地坐在了沈太君胡床边的锦凳上。她还十分乖巧地给沈太君捏腿。

沈静月心中笑了笑。亲疏有别,不用试就知道,果然是亲自养出来的孙女,和她是完全不一样的呢。

正在此时,下人喜滋滋前来:“启禀老太君,景郡王前来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