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千里之行(1/1)

第219章 千里之行

当徐景行拎着四块古城砖回到酒店的时候,正好碰到丁树怀。

丁树怀一眼就看到了他手里的砖头,略微一看,“嚯”了一声,“好砖,打算做砚台?”

他笑着点点头,“送您一方?不嫌弃吧?”

“求之不得呢,对你的手艺,我早就垂涎欲滴了,嘿嘿,”丁树怀嘿嘿笑道:“可以自设题材吗?”

“当然可以,您想要什么样的花纹或者铭文?”

“就刻四个字吧,‘千里之行’,怎么样?”丁树怀笑眯眯的问。

徐景行一怔,随即伸出大拇指,“这四个字,绝了!”

“嘿嘿,可千万别让我失望啊,”丁树怀嘿嘿一笑,转身回房了。

看着丁老头儿的背影,他摇摇头,心里却有点感动,因为丁树怀这四个字,很明显是送给他的。“千里之行”,简单的四个字,不光可以用来描述他们这一趟共同的旅程,还寄托着丁树怀对他的期盼。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是在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从最基础的开始,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情,也是在激励人们做事儿要脚踏实地。

再想到丁树怀绝对不会无缘无故的送他这么四个字,他猛然惊醒,自己最近确实有点飘飘然了,什么东西都想插一手,做木雕,做家具,做建筑,做石雕,甚至于开始做砚台,看似兴趣广泛,而且也都做的不错,然而真正精通的呢?似乎也就老本行木雕还算是出类拔萃。

然而他正式出道也就几个月的时间而已,虽然有小时候打下的基础,算是厚积,但还不到薄发的阶段,他依然需要积累,而不是漫江撒大网,那样下去,很可能成为样样通样样松的半瓶子水平。

好高骛远!

自己最近确实有点好高骛远了,而且在众人的奉承下,竟然真把自己当成了一代宗师一般的人物,甚至于有意无意的端起了宗师的架子。

意识到这点,他瞬间冒了一身冷汗,如果没有丁树怀这有意无意的提醒,他指不定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这一点。到自己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晚了。

“师父,想什么呢?”这时,安心在背后捅了捅他的腰眼。

“啊?没什么,”他回过神来,深吸一口气,朝安心笑道:“我在想,丁先生那四个字,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雕刻,才能衬托出那四个字的真意。”

“真意?什么真意?”安心一脸茫然,难不成是什么高深的术语?怎么完全听话不懂呢。

徐景行笑笑,“到时候你就懂了,好啦,咱们继续干活儿吧。”

他说的干活儿,自然是画图,不光他自己画,也指导着安心画,不过他没打算让安心在建筑方面涉及太多,安心可没有他这样的作弊器,还是专攻木雕比较好。他让安心作画,只是让安心对建筑设计图纸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锻炼一下她的美术基本功。

安心是有美术基本功的,小时候学过两年素描,上高中时又练了两年,虽然水平一般,但理论知识却比较扎实,所以上手挺快,很快就画的像模像样了,不过依然需要借助尺子等工具,而这让他想起了传统美术中一个奇葩的流派──界画。

界画在绘制的时候需要使用界尺引线,所以叫做界画。

界画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到隋朝时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发扬光大则是在宋朝,界画的代表人物便是张择端,代表作则有《金明池夺标图》《汉苑图》《滕王阁图》《黄鹤楼》《阙楼图》《九成宫纨扇图》《宫苑图》等等。

因为风格限制,所以界画一般主要用来绘制大型建筑、宫殿、城池等人造景物,而在绘制的时候需要相当逼真,建筑的尺寸、比例、构造、空间等等要素有要刻画的异常写实,所以有“工笔界画”这么一个说法。

在徐景行看来,他和丁树怀做的那些设计图,去掉那些尺寸之类的数据,再渲染一番,完全可以当作界画来欣赏,当然,只能是他们自己欣赏,别人可不一定多喜欢,因为界画这个流派实在太冷门了,对传统画了解不多的人可能都没听说过“界画”这个名词。

但界画可以算是工笔画的祖师爷,界画高手画出来的界画,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都一点不比传统的美术作品差,可惜界画确实冷门,流传下来的界画精品少之又少,仅有那么一点,其中一部分还流落在海外,让人叹息。

之所以突然想到界画,他不是想攻界画了,而是觉得安心可以往这个方面稍微发展一下,因为安心有素描功底,本身又好学,还细心,再加上他在建筑方面的教导,还真有可能搞出点名堂来。

如果可以,他真不介意安心多掌握一门技能,毕竟一个女孩子,天天攥着凿子刻刀抡着木工锤敲敲打打,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不过他也只是这么一想而已,先不说安心怎么想的,就是安心愿意学界画,那也得先把基础打扎实了,不然的话只会变得跟他一样好高骛远。

接下来的几天,徐景行一直窝在酒店里做设计图,连买回来的古城砖也没顾得上雕刻磨制,一是因为时间不允许,二十因为环境不允许,在人家酒店里干那活儿,实在说不过去。

到柯城的第六天,图纸什么的基本上做完了,就等着开工,而刘毓芬联系的施工队也赶来了,这些施工队都是有过古建筑建造经验的正规施工队,总共四支队伍,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里一起施工,争取在过年前完工。

除了施工队,刘毓芬还联系了一支木工队,这些木工师傅们都是本地人,年龄都不小了,最年轻的都四十多岁,年龄最大的已经六十四了。

刘毓芬对有点傻眼的徐景行笑道:“小徐,这些木工师傅们就交给你了,有一部分原材料已经和加工工具一起送到了工地,你们随时可以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