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开门的人(1/1)

不觉之间已到腊月,永乐六年(洪熙元年)最后一个月悄然来临;朱高煦发动“伐罪之役”的第二个年头,也快结束了。

朱高煦记得,去年冬天他是在四川布政使司度过的,而今年冬天却在湖广了。

地处南方的湖广省,冬天照样寒冷,与四川比起来、风还大。中军行辕院子里的中堂大门关着,却时不时从门缝里灌进来一阵冷风,叫人冷不丁能打一个寒颤。

当此之时,瞿能的人马、以及盛庸平安之前麾下的军队,汉王军各路主力已陆续接近衡州城。

因为张辅迟迟没有回信,让朱高煦的劝降书如同石沉大海;于是在中军大堂里,朱高煦与几个大将对接下来的决策有些分歧。

平安说道:“王爷,末将以为张辅不可能投降!若是‘平汉大将军’也会投降,那伪朝真是太好笑了,怕是要被世人戏谑一千年!”

“嗯……”朱高煦习惯性地发出一个声音,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仍旧坐在上面的椅子上没动弹。

侯海朝朱高煦这边看了一眼,似乎感觉到汉王不太赞同平安;侯海马上便直了一下腰,转头对平安说道:“当年李景隆还是‘平燕大将军’哩!不照样打开了京师城门?”

平安“咦”了一声,看向侯海,神情有点复杂道:“敢情李景隆不会被后世取笑?”

侯海又道:“咱们北司的人,几天前送了一份奏报回来。张辅没有一点动静,他既没有把信使与劝降信交出去,也没有放走信使。那便还有机会……”

平安摇了一下头,面带些许讥笑地对侯海道:“伪朝现在这局面,凶多吉少,他张辅还敢那样干么、像出卖钱长史一般?我带兵打仗多年,甚么对手没遇到过,像张辅这等人,是伪朝最不会投降的人之一……”

朱高煦转头看了他一眼,平安见状便又道:“王爷不过是试试罢了,反正咱们最多损失个信使!”

盛庸冷静地说道:“如果张辅不投降,水师也一直没动静,我军就只能走南路,从江西南昌府东进。因此眼下即将抵达衡州城的大军,决不能耽搁;应立刻向永州府方向进发,并提前部署渡江准备。

大军从南路(永州、南昌、杭州、京师)进军,道路三千多里!各军人马一路进攻、绕道渡各条江河,兵临京师城下之时,最快要半年多以后了;事情不易拖延,谨防夜长梦多!”

盛庸稍微一停,立刻又接着说道:“但若张辅能安排水师投降,局面就简单了。伐罪军各路人马不必再继续南下,只需在湘江西岸等待水师归降。

那时我大军径直从衡州渡过湘江,并极快地沿江而下!伪朝湖广大军新败,短时间内绝无可能重新调集大军、恢复士气;‘伐罪之役’我军便算已经获胜了!”

朱高煦忽然开口道:“我以为,可以再等等。”

平安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

朱高煦道:“我还是觉得有一点机会;因为我也给了张辅机会,没有把他的路全部堵死。”

几个人听罢,纷纷抱拳道:“末将(下官)遵命!”

平安随后才抱拳执礼,他即未吭声应答,也没有再争辩。

大伙儿说完正事,陆续执礼告退了。

朱高煦从一叠奏报里,挑出了一份驿丞的公文,又仔细看了一番上面的日期地址。他估算着,在本月之内、汉王府的队伍可能就能抵达衡州城。

十月初,湖广会战刚结束没多久,朱高煦便按原先制定的方略,传令汉王府都督府的“李先生”,将汉王府的家眷与官署机构、尽数搬迁到湖广衡州府。大队人马走得有点慢,但在腊月间应该能到。

不过以前制定的方略是在湖广设“湘西布政使司”;而今局势有变,朱高煦决定仍沿用“湖广布政使司”的名称,把治所设置在衡州城,以控制汉王军占据的湘江两岸地盘,并架空官军控制的武昌府三司。

朱高煦的脑海里闪过一个期待,希望今年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能在衡州城再次团聚。

……

腊月上旬,在长沙府被张辅率军拿下的谷王(朱橞)等人、以及疑似有罪的何福,终于乘船到达了京师。

众人在龙江港登岸,人群里当然没有囚车,谷王甚至还有仪仗队!此时等在码头上的,有宗人府、礼部的官员,还有一个部堂级别的大臣郭资,京师的官吏们带着一辆华丽的车驾迎接。

众官向谷王鞠躬执礼,纷纷说道:“下官等拜见谷王殿下!”

谷王一脸不满,但是他似乎应该能意识到处境不太妙,便随意地合拳摇了一下回礼。

“当年朝中奸臣祸害宗室,本王受奸臣谗言,方顾全大义开了京师城门,让太宗皇帝顺利进城!”谷王当众嚷嚷道,“而今朝中又有居心叵测挑|拨骨肉的奸佞,谗言魅上、诬陷本王!岂有此理!”

郭资忙躬身道:“谷王殿下勿急。圣上乃当世之明君,必能明辨是非,还殿下一个清白。”

“但愿如此。”谷王一甩袍袖,“哼”了一声便走向给他准备的车驾。

郭资顿时松了一口气。他深知,官员与这些藩王打交道、那是相当麻烦危险的事,动不动就会被弹劾离间皇家骨肉;若非建文朝那种把削藩定为国策的时期,寻常人如何担当得起?

总算接待好了谷王之后,郭资去皇城回禀去了。

而一路回来的何福,暂且也没被逮捕。何福被告知,在家里等候听诏。

郭资在御门转了一圈,没能见到圣上,也无法面圣。他只好又返回千步廊上,去了翰林院的衙署。

内阁首辅胡广、太常寺卿袁珙、兵部尚书茹瑺等人都在翰林院里议事。因最近的奏章大多都不送进宫里了,诸事都由内阁大学士、诸部堂一起定夺,因此部堂们轮流到翰林院来当值。

郭资述说了龙江港的事,大伙儿便陆续议论起来。胡广揉着太阳穴,一副头痛的样子:“圣上并未下旨,英国公却忽然把谷王押送到京师,朝廷该如何处置?”

郭资沉声说道:“谷王忽然被押解回京,别的藩王都瞧着,万一诸藩国生乱,如何收场?”

茹瑺径直看向袁珙道:“此事只能上奏圣上罢?”

袁珙也皱眉道:“谷王还没到京,本官早就上书过了……奏章如同石沉大海。”

大伙儿沉默了好一会儿。袁珙忽然开口小声道:“这事,找人弹劾张辅如何?”

郭资与胡广等人相互对视一番,都知道袁珙想把责任、全部甩给自作主张的张辅!这时兵部尚书茹瑺不动声色道:“英国公还是‘平汉大将军’,可在湖广带着兵。”

郭资想了一会儿,用试探的口气说道:“暂且让谷王在京师住下。咱们再发邸报,称湖广受叛军肆掠,朝廷担心谷王安危、故召回京师;只待王师平定叛王谋反,再送谷王返回藩国?”

茹瑺立刻附和道:“此折中之法,深得中庸之道。”

众官都陆续附议,此事便算决策了。

但大伙儿再谈及何福时,马上陷入了僵局。盖因圣上没有指定谁来决断朝政,只说大伙儿商量着办,于是一旦有分歧、且无法说服别人,事情便只能拖着;临时组成的决策官员们,一时也没有完善的规则。

何福的事,暂且只能先告知东宫故吏、其他六部部堂,然后便拖着。

……不料没过几天,翰林院侍读高贤宁忽然上书,弹劾张辅:擅作主张、逾制用兵胁|迫亲王,构陷宗室,其罪难赦!

奏章走通政使司到御门、再到翰林院的一间书房里,大臣们哗然。

当此之时,朝中御史、给事中都没有弹劾张辅,唯独翰林院的高贤宁狗拿耗子,上书弹劾。诸臣很快便回过神来:此事是袁珙那边的人指使!

以前经常进出东暖阁的那些大臣,对朝廷里的门道很清楚。那高贤宁三番上书册立皇太子、肯定是皇后的人;徐辉祖等一干开国功臣、燕王府谋士旧臣文官,都是达成了某种默契的人。

高贤宁上书,不是那帮人指使、还有谁?而且最可能干这件事的人就是太常寺卿袁珙,因为袁珙在谷王到京当天的主张、便是把罪责都推给张辅。

加上张辅等人,与亲近皇后的那些人有隙。高贤宁擅自弹劾张辅,其中缘故内情便几乎是清清楚楚了!

郭资、茹瑺等尚书大臣,对此非常不满,但苦于无法坐实,不好摆上台面指责袁珙。没想到,袁珙竟然在翰林院里议事的时候,主动谈起,完全不认账。

袁珙还把高贤宁叫来了内阁使用的书房,当面指责高贤宁。

高贤宁与袁珙吵了起来,大义凛然地声称、从来没有圣旨要动藩王,朝廷为何要为张辅的过错遮掩?

大臣们都没有开口掺和,人们只是冷冷地旁观着两个人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