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太子之位(1/1)

张氏回到世子府,将徐妙锦的事与朱高炽说了,不断暗示妙锦半年的行踪不明。但朱高炽无甚兴致。

于是张氏又道:“山东布政使司的铁铉还没投降,京师来的公文不是说,父皇要率兵讨伐?等父皇顺道回北平,世子爷便能跟着父皇去京师了。”

朱高炽瘫坐在一张榻上,心事重重地点头没说话。

张氏见状,便好言道:“世子爷,您到了京师,可别忘了那些前朝不得志的旧臣。”

朱高炽马上沉声道:“你是嫌父皇对俺太满意,觉得事儿不够乱?”

张氏轻声道:“世子爷乃父皇嫡长子,万一没当上太子,那才够乱哩。”

朱高炽顿时脸上一黑。在满城都在庆贺之时,他却有种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感觉!

张氏看了他一眼,又道:“那些人虽投降了父皇,但也很难得到重用……您别担心高阳王在军中的威望,天下太平,文官才管用哩。”

朱高炽冷笑道:“谁不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俺得先当上太子,他们才指望得上!”

张氏听罢,反而十分欣慰,好言劝道:“世子爷有那个心就好,您可是有进无退,万勿懈怠!”

……

正月底,朱棣准备妥当,果然发兵济南城,征讨拒不投降的建文朝兵部尚书、山东布政使铁铉。

当年燕师几次攻打济南城,不得其入。但现在形势已不可同日而语,天下大定,朱棣以名正言顺的王师大军压境,济南城变成孤城。济南城守军抵抗也无甚意义,士气荡然无存。

于是二月上旬,王师攻入济南城。铁铉突围,在路上被伏兵截获。

天上飘着绵绵细雨,城中却大火弥漫。靖难军曾几度在济南城下死伤惨重、空耗兵力,从朱棣到军中将士,无不愤慨!于是进城后便进行了报|复。

朱高煦等人站在布政使司衙门的院子里,头上的细雨在铁盔上聚集成水珠,时不时滴在脸上,他伸手抚了一把雨水,心里想:难怪南方明军的头盔帽檐宽,遇到这种小雨还是有用的。

大明皇帝朱棣也站在大堂门口等着。旁边正烧着一堆柴禾,上面架着一口大锅,里面的水已沸腾,“咕噜咕噜”地直响。

不一会儿铁铉便被绑过来了,他直着脖子,浑身绷着、直挺挺地站在那里。朱棣冷冷道:“见了朕,还不跪拜?”

“乱臣贼子!呗!”铁铉忽然唾了一口。他身边的军士在他腿上踢了几脚,愣是没让他跪下。

朱棣大怒,伸出手指着他,“你这奸臣!奸臣!把他的耳鼻割了煮!”

军士便拿出短剑,冲上去活生生锯他的耳朵,军士们顿时满手都是血污。铁铉瞪着双眼,咬着牙愣是没哼哼一句。

朱高煦侧目看时,见随军的御史景清嘴角在抽搐,目光回避、避而不看。

他便不动声色地朝对面走了过去,站到景清身边,叹了一声道:“景御史且看,这便是不识时务的下场。”

景清看了朱高煦一眼,点头称是。

铁铉被割了耳鼻竟然还在骂,皇帝大怒,命人将他投入开水滚烫的大锅之中。一阵惨叫传来,只见铁铉身上的皮肤马上就皱得变了颜色,模样十分可怖……

众文武看完了行刑,陆续告退。朱高煦跟着景清出布政使司衙门,上前套近乎,说道:“池月真人与我母妃认作姐妹,现在我们兄妹都叫她小姨娘,如此咱们还是亲戚哩。”

景清忙道:“不敢高攀,小女已是出家之人,不受世俗之礼所累。”

朱高煦又不动声色道:“我听母妃说,景御史在北平做参议时,便与父皇交好。幸好景御史已是自己人,不然你看铁铉,下场多惨!”

景清只顾点头。朱高煦发现他额头上隐隐又汗珠,也可能是帽子上滴下来的水珠。

这时便见一个穿着绸缎的妇人、尖叫着被拖进了衙门旁边的行馆,朱高煦叫住一个军士问道:“那可是铁铉的家眷?”

军士点头道:“正是铁铉的夫人,圣上下旨,先让弟兄们享用,等到京师再送她去十二楼妓|院为娼。可惜老了点,都三十几了。城中铁府还有个女儿,才四岁大,只能送到教坊司先养大了再操贱业。”

旁边一个武将道:“他娘|的,你还嫌?”

“小的不敢。”军士忙抱拳,接着又嬉笑道,“听说铁尚书在京师还有家眷,有些年轻的妾室,可不知能不能轮得上俺们哩。”

武将上前讨好道:“高阳王,您先请。”

朱高煦愣了一下,心道:难道我在将士们眼里,竟是这样的人?他忽然想起在京师与姚姬的事,估摸着已传出去了,难怪如此。

不过众人有点误会他了。朱高煦前世出身不高、没甚么讲究,却很向往那些讲究的人,内心里并不愿意干这等掉比格之事。

他摆摆手,忽然转头道:“景御史可有兴致?干坏事不受惩罚,机会可不多。”

景清顿时瞪圆了双眼,“老夫岂是如此之人!”

朱高煦也不为难他,挥手对将士们道:“既然是圣谕,你们去罢。”

等将士们排队站在行馆外面时,朱高煦故意不走,站在原地与景清说话。景清也没借口走脱,只好也在这里与朱高煦言谈。

那行馆房屋里便传来了妇人嘶声裂肺的呼喊,简直比杀了她还惨。这些妇人出身书香之家,都是受过礼教熏陶之人,哪里受得了如此侮|辱?

朱高煦叹了一口气,看着景清道:“铁尚书多次在济南城与父皇为敌,便是投降也很难活命。但若他不辱|骂父皇,必定没那么惨,家眷多半也不会受到牵连。”

景清若有所思地点头。

朱高煦又不动声色地问道:“景御史,你说为了一个名声,让家眷遭此大难,值得么?”

景清沉吟道:“铁尚书忠心于建文帝,或不想晚节不保。何况还能留名青史……”

朱高煦叹息道:“青史只是冷冰冰的纸,身边的亲眷才是活生生的人啊。”

就在这时,邱福的声音道:“高阳王还在此地?敢情想进里边去哩?”

朱高煦转过头来,摇头道:“咱们刚出来,路过此地。”

景清拱手道:“高阳王、邱将军,二位慢说,下官告辞了。”

二人回礼,目送景清离开。邱福牵着马,与朱高煦一起在街道上步行,后面的亲军侍卫远远地跟着,并未上来。

邱福转头低声道:“高阳王喜美色,却真会挑时候!彼时刚进京,正是国丧期间,高阳王与那尼姑是咋回事,传得满城皆知!”

“那小尼救过我,我与她乃两情相悦。”朱高煦不动声色道。

“屁!”邱福脱口便骂了一声,回头看了一眼,“圣上登基,俺们都等着高阳王做太子,您可得收敛一些啊。”

朱高煦愕然,心道:武将无论多善战,可脑子怎么像缺根弦呢,老子现在是争太子位的时候吗?邱福的意思,自觉很聪明似的,倒要干起谋士的差事来。

“邱将军的好意,我心领了。”朱高煦觉得,有邱福这样的带兵大将帮忙,至少现阶段简直在帮倒忙。

朝廷带兵大将向一个藩王靠拢了,皇帝睡得着觉吗,能坐视不管?这简直比朝廷大臣与太子结党、还要严重!

朱高煦站在原地,正色道:“长兄是父皇的嫡长子,他做太子,我们两个弟弟做亲王,正好都相安无事,岂不善哉?若是我做了太子,长兄如何自处?”

“您……”邱福皱眉道,抬起手又重重地放下,使劲叹了一声气,“唉!高阳王与俺们在前边提着脑袋拼杀的时候,世子在干啥?”

朱高煦终于忍不住了,盯着邱福的眼睛说道:“提着脑袋,只要没落就好。邱将军好自为之。”

邱福一脸不悦,甩手调头便走。他的表情、脚步,后面许多将士都看在眼里了。里面难不保有皇帝的亲信。

朱高煦情知邱福一番好意、邱福很失落。但朱高煦还有自知之明,眼下自己要啥没啥,只有几千兵马,加上邱福就能翻天了?

永乐不是建文,朱高煦也没有当初燕王的实力。

朱高煦不觉得自己胆子小,马上回北平,他已决定救瞿能父子!提着脑袋干这件事,非常险恶,但他仍想赌一把……有些人可遇不可求,一旦错过十年都得不到;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再无机会。

眼下的形势,朱高煦早就反反复复思量了很多遍:唯有韬光养晦才是正路!先把长兄推上太子位,那时候在风口浪头的人就是长兄,让他在火上烤;朱高煦则既可以积蓄实力、以观后效。

而太子位并不是皇位,没那么稳当……

朱高煦对邱福说的话,也并非全是假话。此时嫡长子高炽毫无选择,但朱高煦暂时还有一定的迂回余地;若是咄咄逼人,定然会激化矛盾。

他走着走着,便转过身来,向后面的将士们走了过去。

暂退一步海阔天空,非常简单的一句话,简直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