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9.第849章 针锋相对(1/1)

张太后一脸震惊地望着大殿上那些躬身请自己定夺的大臣,尤其是吏部尚书郭琎和户部尚书刘中敷,她万万想不到被宣德帝选中的这两位辅政大臣竟然没有支持太子,这实在是出乎她的意料。

郭琎和刘中敷身居高位,是宣德帝任命的辅政大臣,因此两人的表态对朝堂上文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形势对太子越来越不利。

李云天的嘴角则挂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冷笑,看来郭琎和刘中敷为了斗倒胡滢已经暗中决定倒向势头占据上风的越王。

反正越王也是太祖子孙又是张太后的嫡子,也有着继承皇位的资格,支持越王虽然违背了宣德帝的遗诏,但既然永乐帝能从建文帝手里夺得皇位,那么越王这个亲皇叔从太子手里夺得皇位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况且,十几年后的土木堡之役,正统帝被瓦剌人抓了之后登基为帝的并不是年幼的太子,而是正统帝的异母兄弟景泰帝。

如果景泰帝肯把皇位传给正统帝的儿子,那么也不会有日后的“夺门之变”,使得正统帝得以复辟再度登上皇位。

由此可见,明朝中叶以前并没有形成子承父业的皇位继承体系,否则的话景泰帝也就不会得以登基了,而建文帝恐怕也无法绕过他的那些叔叔们一承大统。

随着郭琎和刘中敷的表态,太和殿的局势骤然变得紧张起来,谁也没有想到这两名辅政大臣竟然没有支持太子。

郭琎和刘中敷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斗倒胡滢,还想获得更多的权力,虽然两人是辅政大臣,可是由于资历浅那么在杨士奇和胡滢等人面前势必被压制。

故而,虽然郭琎和刘中敷同样顶着辅政大臣的头衔但实际上两人在辅政大臣中并无多大作为,属于附庸者的角色,这可是两人所不愿意看见的。

孙皇后清晰地感觉到了大殿里的压抑气息,下意识地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静静地立在大殿一侧的李云天,紧张的心情随即平复了下来,有李云天坐镇她就感到安心。

随后,孙皇后的视线落在了身旁一名垂手躬身而立的坤宁宫总管太监身上,能坐上坤宁宫太监总管的人自然是孙皇后的心腹,此时身上带着宣德帝交给孙皇后的那两道圣旨,孙皇后要根据太和殿上的形势来公布相应的圣旨。

值得一提的是,坤宁宫总管太监虽然带着那两道圣旨,但是却不知道圣旨的内容,因此这两道圣旨是孙皇后上朝前才交给他的。

从现在的情形来看,孙皇后肯定要选择让李云天官复原职的那道圣旨,否则的话太子将被越王夺走皇帝的宝座。

大殿里一派沉寂,众大臣纷纷抬头望向张太后想听听张太后的意见,此时身为太子的皇祖母和越王的母后,张太后在此事上的意见异常重要。

“越王,你如何看待此事?”在众人的注视下,张太后打破了现场的沉静,皱着眉望向了立在大殿右侧前方皇族里的越王。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闻言纷纷望向了越王,自从两派官员在朝堂上为了越王继位一事爆发争吵以来,越王立在那里一言不发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

“母后,儿臣认为一切因以大明江山社稷为重,否则我等无颜面对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在现场众人的注视下,越王上前一步,冲着张太后一拱手后沉声说道。

张太后闻言脸色顿时变了几变,心中一声哀叹,原本她还抱有最后的希望认为今日朝堂之事与越王无关,可从越王的回答中她的希望化为了泡影,很显然越王也有着争位之心,否则不会回答得模棱两可。

“越王,太子乃大行皇帝所立储君,虽年幼但有大行皇帝所选的肱骨大臣辅佐,哀家相信定能治理好大明的政务。”

不仅张太后,大殿上的文武百官也都听明白了越王言语里的意思,私下里不禁一阵骚动,张太后见状沉吟了一下,面无表情地向越王说道。

虽然张太后是越王的生母,但她还是大明的太后必须要为大明的颜面和皇族的利益着想,大明三十多年前已经发生了令世人感到震惊的“靖难之役”,永乐帝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

如今要是身为皇叔的越王也夺得了太子的江山,那么无疑将成为大明历史上的一大丑闻,皇家的颜面要往哪里放?

尤为重要的是,如此一来越王就开创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开头,使得后世的皇族子孙得以效仿,大明的江山将由此陷入动荡,引发不少皇族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因此,张太后为了大明的颜面,同时也是为了大明长治久安,她必须要支持太子登基,故而委婉地劝诫越王放弃。

“太后,臣以为大明江山不宜旁落他人手中,否则有违祖制!”张太后的话音刚落,先前一直没有开口的军阁次辅王骥就沉声说道。

“请太后三思!”随即,一群官员向张太后一躬身,高声说道。

“王大人此言差矣,辅政大臣遵大行皇帝之命辅佐太子,是太子的臣子,岂会使得大明的江山社稷旁落他人?难道王大人就没有听说过周公辅政?”这时,保持沉默的张昊终于开了口,冷冷地反驳着王骥。

说实话,王骥等文官在军阁中的地位比较尴尬,通常被大明勋贵们看成是“搅屎棍”,什么事情都要掺和一番,使得他们颇为反感但又无可奈何,因此见王骥今天既然支持越王张昊当然不会客气了。

王骥也是因为在军阁中受到了那些勋贵们的冷落和排挤,这才想着要支持越王,等越王登基后将撤销军阁,恢复明太祖所定的祖制,这样一来他就能成为大明的兵部尚书,再也不会跟那些满口粗鄙的莽夫同堂为政。

“太后,太子为大行皇帝所立的储君,乃大明的正统,臣以为应请太子择吉日登基,君临天下。”紧接着,一直默不作声的周征也开口表明了态度,不动声色地向张太后说道。

“请太子登基!”张昊和周征是大明最能打的两名勋贵,手中握有重兵,再加上张辅支持太子,这使得太子在勋贵中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大殿上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们见状纷纷向太后躬身说道,气势上一下子压倒了越王。

毕竟,改朝换代从根本上而言是军事力量的一次比拼,如今太子获得了张昊、周征和张辅的支持,其军事力量已然压倒了越王,现场的官员都是久经风雨之人,自然知道要做出何种选择。

越王见状眉头微微一皱,嘴角流露出一丝冷笑,他根本就没有把这种见风使舵的墙头草放在心上,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这场皇位争夺中不起眼的小卒子而已,根本就无法影响到大局。

孙皇后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有这么多朝臣支持太子她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在气势上已经压倒了越王。

不过张太后的眉头依旧是紧紧皱着,因为她发现大殿上有一个人还没有就太子继位一事表态,此人就是居庸关总兵、武忠侯樊勇。

如果搁在平时,张太后肯定不会过多地关注樊勇,毕竟在大明的军阁阁员和各都督府都督面前樊勇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可现在的情形不同,樊勇率领五万居庸关守军进入皇城值守,进而掌控了皇城的防务,这使得张太后感到莫名的心慌,因为樊勇是被越王一步步从居庸关调来京城,然后又进入了皇城。

如果搁在今天朝会前,张太后绝对不会怀疑越王让樊勇调防皇城会有私心,可是今天的朝会给了她当头一棒,她发现自己错信了越王,近来京城发生的一切很可能与越王有关,包括李云天死于京畿都督府大火一事。

咚咚咚……

就在大殿上的局势越来越压抑和沉闷的时候,一阵从殿门外传来的悠扬鼓声飘进了众人的耳中。

“登闻鼓!”随即,大殿上的众臣就意识到了鼓声的来源,禁不住纷纷惊讶地望向了殿门外,此时此刻鼓声传来的方向也就只有登闻鼓能被击响。

可是,谁敢在这个时间里击响登闻鼓?谁又能在今天能避开皇城四门的检查而击鼓鸣冤?

“速查何人击鼓!”张太后万万没有料到今天如此重要的时刻竟然有人会击响登闻鼓,于是冷声向殿前值守的侍卫喝道,脸色带着一丝怒容,难道击鼓之人不知道太和殿上正在商讨着事关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

登闻鼓的击响不仅令众人感到惊讶也使得太和殿里紧张的局势得以舒缓,大家的注意力暂时从皇位继承上转移到了击鼓之人上,很显然要想击响登闻鼓并不简单,不仅要通过皇城四门的检查而且还使得在登闻鼓处值守的军士放行,里面肯定另有隐情。

谁也没有注意到,大殿一侧角落里的李云天嘴角流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他等了这么久好戏终于就要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