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说了纳赛尔的野望,处于各个方面的考虑,他都必须对以色列下手,而且他也不缺乏动手的借口,因为此时以色列和埃及还存在着严重的边界纠纷。

所谓的边界纠纷其实就是西奈半岛的问题,以色列独立战争胜利之后,以色列国防军是一路向西同支持阿拉伯联盟的英军作战,在西奈半岛是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事实上占领了西奈半岛一大半的地区。

而接下来不管是英国在埃及的垮台还是美国人的接手,都没能让以色列吐出西奈半岛这块肥肉。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一线同以色列国防军是处于军事对峙之中,时不时的双方还会发生一些擦枪走火的小摩擦,这几年平均每个月都要死几个人。

而这就给了纳赛尔充足的理由,在他看来收复故土是合理合法的,当然如果能在收复故土之余还能顺手消灭掉以色列那就更好了。所以从上台之初,纳赛尔就是积极整顿军队,雇佣美国军事顾问,并从美国购买和获得了不少军事援助,组建了三个全新的美械装甲师,以及发展了一只还像个样子的空军。

经过了这一番准备之后,纳赛尔觉得时机成熟了,但是他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中东的问题,并不是中东国家说了就能算的,涉及到以色列就会牵扯到苏联,而涉及到埃及也会关系美国。要对以色列动手,他无论如何也是必须征求美国的意见。

不得不说,纳赛尔的运气真的不错,因为此时杜鲁门被猪湾事件搞得焦头烂额,急需一个能够转移视线的大事来解围,纳赛尔就这么送上门来了,应该说让杜鲁门是非常高兴的。

在杜鲁门看来,如果埃及和以色列发生军事冲突,那么世界的焦点就会转移,那时候谁还关心什么猪湾事件,还是看阿拉伯人跟犹太人撕逼比较精彩。而且杜鲁门还觉得就算埃及和以色列开打,也不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仅仅是局部冲突,最后只要刹车捏在美国手里,就是进退从容。

带着这样的想法,杜鲁门很快就默认了纳赛尔的行动计划,当然他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这是必要的政治正确。杜鲁门实在是不想再次重蹈猪湾事件的覆辙了。

结束了对美国的访问,获得了比较乐观的结果让纳赛尔也是信心大增。返回埃及之后,他立刻全面动员准备一举荡平以色列。

让我们再看看以色列的反应。《旧约》上曾经说过,以色列是一片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但是这话大半是不靠谱的,大概是上帝他老人家忽悠以色列人的。不管是从地理气候还是从政治历史来看,以色列都是一片流淌着鲜血与眼泪的土地。这里的土地并不肥沃,也并不适合耕种,可以说是类似戈壁的不毛之地。而最早的犹太人恐怕农耕技能也不发达,过得是游牧生活,甚至觉得游牧的人比农耕的人地位还要高一点。

这不是瞎掰,一样能从《旧约》中看出端倪,比如著名的该隐与亚伯的故事,该隐就是种地的,而亚伯则是牧羊的,祭祀上帝的时候,老爷子更喜欢吃肉,所以选择了亚伯的小羊羔,而不要该隐的“素菜”。不光是这一例,后来耶稣基督也是牧羊的,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牧羊象征着管理和统治权,是上位者的象征。

当然,这也有点扯远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说,犹太人的祖先随着摩西逃出埃及之后,实际上并没有马上前往以色列这块应许之地,而是在西奈半岛的旷野上流浪了很多年,在那些年犹太人过的就是游牧生活。实际上摩西本人也没有到过应许之地,遵从摩西的指示,率领犹太人抢下应许之地的是摩西的助手约书亚。

不过犹太人抵达应许之地之后,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从游牧向农耕定居生活转变,在那段时间里犹太人的种地技能可是攀得很高。只不过罗马人毁掉了这一切,在那之后的两千多年里犹太人都只能颠沛流离,直到二战胜利之后,他们再次抓住机会返回应许之地为止。

犹太人在这方面还是很强的,哪怕是二战他们遭受了极大的困难,几乎是被灭种,可一旦返回巴勒斯坦就爆发出了跟之前阿拉伯人完全不同的战斗力。重新迁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都是又准备而来,他们刻苦的学习了农业技术和如何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在巴勒斯坦沿海的沼泽地排水、开荒,在内格夫的沙漠播种、绿化。他们很团结而且分工细致,苦活、脏活轮流干,连管理层也不例外。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的将这片不毛之地慢慢的改变。

在这方面,犹太人真心比从穆罕穆德时代就占据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强很多,这一千多年来在阿拉伯人手里巴勒斯坦总是一成不变,除了没完没了的宗.教冲突,真心是谈不上有什么发展。对阿拉伯人来说他们更关心宗.教和传统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

犹太人深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在应许之地重新建国的他们并没有放松,毕竟周围这群邻居实在是格格不入。在一边恢复生产的同时,犹太人也没有放松军备建设。这里就必须要提一个人的名字了,他叫做伊盖尔.亚丁,这个人恐怕很多同志都没有听说过,大部分同志听说得更多的是达扬、沙龙,但是这位亚丁也很厉害,而且资历比前面两位老很多。

历史上以色列建国之后,第一次中东战争就爆发了。当年的以色列可不是后来可以吊打阿拉伯联盟的存在。当时刚刚从纳粹恐怖大屠杀下侥幸余生的犹太人很弱小,组建的以色列国防军可是说是彻彻底底的乌合之众。

因为大部分犹太国防军军人都缺乏经验,犹太人只能挨个子里拔将军了,将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实际上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的职务交给了一名美国出生的犹太人大卫.马科斯。这位马科斯学历很高,西点的毕业生,而且在美军中官拜上校,似乎是高级军事人才。

但事实是,这个任命很不高明,因为这位马科斯上校虽然学历高军衔也不低,但这位真的没有上过战场,二战中仅仅在美军的民事部门服役,毫无指挥经验可言。只不过那时候以色列实在是缺人,马科斯上校本人又是铁杆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而且毕竟这位接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比那些半吊子强多了。

之所以说这个任命不高明还不仅仅是因为上述原因,而是因为这位马科斯上校是个不折不扣的茶几,因为出生在美国,所以这位是一句希伯来语都不会说,某天晚上闲着睡不着觉,就学着像大人物一样“微服私访”,结果一头撞上了岗哨。而哨兵又是巴勒斯坦本地土生土长的犹太人,自然是用希伯来语问马科斯上校口令,可怜的马科斯上校半句希伯来语都不懂,自然是答不出来,直接就被哨兵一枪爆头挂掉了。

可怜的马科斯上校就这么结束了总参谋长生涯,不过这对他以及对以色列来说都算是好事,接下来继任的总参谋长是雅科夫.多里,但是这位多里是个病秧子,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期间病得死去活来,根本没办法指挥部队,只能让他的副手也就是前面那位伊盖尔.亚丁来主持大局。

亚丁是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其父是个著名的考古学家和教育家,母亲则是著名的女权运动份子。亚丁15岁就参加了哈格纳,哦,对了,可能有同志不知道哈格纳是个什么玩意儿,这玩意儿的历史又要重头说起了。

《贝尔福宣言》发布后,大批的犹太人开始举家返回巴勒斯坦,这让阿拉伯人的戒心和敌意大大增强,开始担心犹太人反客为主,于是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开始愈演愈烈。而当时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行动路线有些错误,一开始就将眼光放在了大国政治上,准备用游说和跪舔的方式让大流氓高抬贵手给犹太人一条生路,而他们就偏偏忽略了已经在巴勒斯坦定居的犹太人的利益(说不好听点就是不管他们的死活),这也就催生了那句著名的话——一个没有土地的民族来到了一个没有主人的土地的说法。所以在巴勒斯坦定居的犹太人只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安全问题,他们不得不拿起武器组建自卫力量,而这就是哈格纳的前身(哈格纳其实就是自卫队的意思)。

因为英国在巴勒斯坦政策的不断摇摆,时而倾向犹太人时而倾向阿拉伯人,所以在整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哈格纳发展得还算不错,在三十年代末哈格纳从原本的犹太人村舍自卫队发展成为了真正的军事组织,兵力一度在一万两千人左右。

而这个哈格纳组织也就成为了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可以说以色列建国之后的高级军官中,绝大部分都有哈格纳的背景。比如说著名的达扬、被刺杀的拉宾、负责建造苏伊士运河防线的巴列夫、参加过1973年十月战争的埃拉扎尔、负责恩培德机场营救的古尔、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埃坦,比较特殊的还有没机会加入哈格纳但是却加入过哈格纳的儿童团加纳德的沙龙。

而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哈格纳的政治主张虽然是坚持犹太复国主义,但是对英国和阿拉伯的态度则是既斗争又妥协,在推动以色列建国和帮助犹太移民上坚决斗争,但在抵御阿拉伯“恐怖分子”和维持以色列社会稳定上又主张同英国等中东大流氓合作。哈格纳主张对阿拉伯人的挑衅有理有利有节,不主张残酷的报复和主动出击。

而哈格纳这种“克制”的作风受到了右派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坚决反对,后者要求主动出击,打击英国占领军和阿拉伯匪帮。而这一批右派从1931年起就从哈格纳中分裂出来了,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伊尔贡(意为民族军事组织)。更奇葩的是1941年伊尔贡中更极端的一只在斯特恩的领导下再次分裂,自组勒海组织(意思是以色列自由战士),这帮人在历史上甚至不惜同纳粹德国合作,以达到将英国赶出巴勒斯坦的目的。

因为勒海组织太过于奇葩,在犹太人中的口碑也是相当的糟糕,哈格纳就曾经跟英国合作联手围剿勒海组织。不过当以色列建国战争爆发时,不管是哈格纳、伊尔贡还是勒海都团结在了一起并肩战斗。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位亚丁就是哈格纳中的核心力量,只不过这位当年跟哈格纳的总参谋长伊扎克.萨德发生冲突,一怒之下干脆退出了哈格纳,转而去念大学去了。历史上以色列建国战争爆发前夕,本.古里安亲自去把亚丁招了回来,任命其为作战部长和副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应该说亚丁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只不过这位仁兄的脾气是相当的大,1952年竟然跟本古里安因为裁军问题干起仗来,一怒之下这位又一次撂挑子不干了。请注意此时亚丁才35岁,退役之后他继承父业进行考古研究,1956年完成博士论文,把对《圣经》的考据和早期犹太人历史至关重要的轰动发现《死海经卷》翻译成了现代文字。他领导了很多重要的考古开发,并不断地和政府以及军队内高官私自占有考古文物的卑劣行为坚决斗争。据说一次摩西.达扬也卷了进去,对此亚丁愤怒地咆哮道:“我知道是谁干的,但是我不说,要是给我抓住,我会把他的另外一只眼睛也抠出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