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5章 逐渐实行(1/1)

韩遂和刘巴见吕布这般说,拱手称是,退了下去。

在晋国的官场上,有着各州的人才,而这些官员暂时没有联合的情况,这才是令吕布最为满意的地方,正如方才所言,无论什么地方,都是晋国的疆土,身为晋国的臣子,自然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仅仅是因为一州的利益就有失公允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而选拔人才,乃是国之大事,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如果在确定人才这件事情上不能妥善处置的话,或许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经过方才吕布的解说之后,百官对吕布选拔人才的策略有了更多的思考,世家的官员自然不希望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旦朝廷采取这样选拔人才的制度的话,势必会造成百姓更加乐衷读书,因为读书之后,他们的孩子就有可能进入官场,从百姓成为官员,是何等的不容易,而且这是国家在选拔人才,进入其中之后会有着更加光明的前途。

以往大汉的世家为何能够左右朝堂,就是因为世家在人才上的掌控,当更多的位置的官员都是世家中人的话,世家的言论就能让君主不得不慎重,当前世家虽说是处于是被打压的状态,但是世家子弟却是希望能够在官场上有着更大的作为从而给家族带来更多的好处。

世家有着他们的小算盘,世家何其多也,而且世家在人才方面比之普通的百姓肯定更加的优良,但是这样选拔人才的制度确定之后,就意味着世家子弟失去了他们之前的优势,要从头开始与普通的百姓在考核中进行较量。

百姓之中难免会有聪颖之辈,一百个寒门士子之中出现一个人才,就足以对世家形成碾压了。

不过晋国的世家也已经习惯了吕布经常出人预料的举动,似乎一件事情到了吕布的手中之后,不让更多的人感觉到奇怪就不会罢休一般。

“不知诸位爱卿可否有意见?”吕布询问道。

百官低声议论一番之后,却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本身晋国就是选拔人才,制度的改变却是让选拔更加的公平了,就算是侵犯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也是不敢提出来的。

“既然如此,科考的事情,就由文和、奉孝、文优和元叹四人来负责,今年选拔的人才,考核之后先行任用,从明年开始,逐渐实行科考的制度,朕会亲自过问此事的。”吕布道。

“喏。”百官齐声道。

朝会结束之后,吕布则是将贾诩等人留了下来,有关科考的制度,他肯定是要提点一二的,虽说对于科考的制度不是很熟悉,但是一些基本的东西还是知道的,他只需要给贾诩等人提供一个方向,就能让四人更加容易做这件事情,选拔人才,乃是一件大事,容不得的丝毫的马虎。

贾诩、郭嘉等人对这样新的制度同样是充满好奇的,而且看上去这样的制度对寒门士子更加的有利,单签世家子弟在朝堂上是有着不弱的影响力的,不管怎么说,世家子弟在人才的优秀程度上,非是普通百姓出身之人能够比拟的,当然这只是短时间的事情,等到晋国彻底的稳定下来,百姓中的学子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东西之后,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姓家的孩子苦读圣贤书,自然是为了能够出人头地,以往百姓没有更多进入官场的机会,而今吕布已经将机会给予了普通百姓,至于说他们如何把握这样的机会,就要看他们的表现了。

任何人想要得到,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付出,而今晋国将会给百姓一个更加公平的机会。

不过贾诩等人能够遇见的是,当更多百姓中的学子能够进入朝堂之后,世家所谓的影响力将会逐渐的降低。

晋国当前的制度决定了,大家族想要生存下去就要更加的努力,至于说仰仗身后家族的力量任意妄为,只能毁了身后的家族。

世家之中是有着诸多的人才,而且世家之间的势力盘根错节,即便是其中一个世家在面临危急的时候,也会有其他的世家出手帮助,但是在晋国的制度下,世家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的压缩,他们难以掌控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依靠手中的权力为家族谋取更多的好处也是难以做到的,只要为督察院的官员发现,很有可能会为他们身后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的。

众人落座之后,吕布缓缓道:“科举的制度若是能够实行下去的话,收获必然是巨大的,不仅是文官科举,武将同样可以通过科举的方式选拔,不过通过科举方式选拔的武将,是需要学习书籍上的内容的,而文官主要是书籍上内容的考核,而考核的书籍,由你们来商定,最好能够让学子从书籍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有着更大的发挥。”

“科举的话,最好以县进行之后,而后再以郡进行,最后以州进行,各州挑选的人才进入都城考核,考核之后再进入宫殿进行考核,而后钦定名次。”吕布道。

贾诩等人则是皱眉沉思,若是按照吕布这样的方式进行选拔的话,难免会出现有些地方没有一人能够被考核上的情况,但是一些地方却是能够出很多的人才,不过科举乃是国家制定,自然不能因为地域上的原因而有失偏颇,即便是贫瘠的地方又能如何,谁能肯定在贫瘠的地方没有人才呢。

“其实科举的方式只是第一步选拔人才,至于说这些人才到了地方上会有着什么样的作为,才是能够影响到他们最终成就的,有些学子在学问上很好,但是到了治理地方的时候,却是找不到方法,有些学子则是在治理地方的能力上更胜一筹。”吕布道。

几人何尝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并非是所有饱读诗书之人在治理地方上就会有着过人的能力,学习过多少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治理地方的能力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