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3章 弄死他们(1/1)

路粹的几句话正中儒家要害,同时也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看待工商等实业?

儒家源于周公,成于孔子,是以封土建国的生产方式为基础,贵族根据不同的等级拥有土地,履行义务,要的是各安其份,不要乱来,所以特别重视礼,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礼仪,经济和政治相适应。所谓礼不下庶人,本意就是指不要求庶人按照贵族的礼仪标准,因为庶人不具备这样的经济条件,负担不起。

礼仪是很烧钱的,穷人玩不起。

但儒学真正诞生的那一刻,其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已经崩溃了。其后几百年的乱世,儒家一直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是因为各国的君主愚昧,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很清楚儒家那一套理论根本不适合乱世。乱世之中,保命为先,需要大量的钱粮来维持军队,哪有闲钱去搞那些复杂的礼仪。

儒学在汉代登上政治舞台,是因为汉代实现了大一统,国内的战争骤减,有了摆排场、讲礼仪的本钱。就像汉武帝,短短的几十间就将七十年的积累消耗一空,弄得经济近乎崩溃,一方面固然是作战的消耗大,另一方面和他讲排场也分不开,甚至可以说,他为了面子浪费掉的钱比作战的消耗还要多。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不讲经济的政治都是耍流氓。在这一点上,儒学先天不足。一方面讲究礼仪要花钱,一方面又不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刻意务虚,鄙视从事实业的人,时间一长,财政困难必然出现,绝无例外。

东汉也是如此,因为崇儒,各种礼仪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最典型的就是厚葬。儒家重孝,厚葬就是孝的体现,权贵如此,普通百姓也不例外,谁也不肯被人说是不孝子孙。汉代的厚葬风气之浓别说普通百姓承受不起,就连小康之家都吃力。官员荷包吃紧,手中的权力自然而然的成了生财工具,没有权力的百姓因丧致贫也就成了常事,无奈之下,只能卖地卖房,也从另一个角度加速了经济的崩溃。

孙策想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提出重视工商。重视工商促进了经济发展,也给儒学那一套提供了土壤,这几年讲捧场的人越来越多,婚丧葬娶,各种讲究层出不穷,奢侈之风渐涨。有着儒学背景的官员不仅不提高警惕,反而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有不少人推波助澜,制定各种新礼。

这让孙策很苦恼,他这么努力,可不是为了修坟造墓,或者为后世的考古提供素材。

经济发展有其规律性,在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必然会进入平缓期,但奢侈之风却并非如此,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一旦成形,会加速发展,直到侵蚀政权的根基,吞噬整个社会。二十一世纪还有不断有人提醒民众警惕消费主义,儒学却是鼓励这种风气——即使本意并非如此。

从这一点上来说,路粹说原有的儒学是自掘根基一点也没错。不解决这一点,孙策的新政终将是昙花一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理论上将新政与原有儒学之间的区别说清楚。

众人面面相觑,不少人把目光转向了孙策。他们没想到会讨论到这个问题,一点准备也没有。

孙策心中欢喜,脸上却不露声色。他之所以不是直接下诏说明,而是让他们来讨论,就是希望通过讨论这种方式取得共识,以后执行起来才顺利,就像他让荀彧自己去想一样。他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引导方向,但他不会轻易给出答案。

简单地用行政命令来推动改革看起来效率高,效果却往往不好,很容易流于形式。

“大家一起议议,孤觉得文蔚所言有待商榷。”孙策添了一把火。

见孙策没有支持路粹,反说路粹有不足之处,陈琳等人立刻有了底气,开始据理力争。杨修、刘晔却看得明白,暗自叹息。陈琳的诗文虽好,毕竟是书生,没听出孙策的言外之意,他要成为路粹加官朝爵的垫脚石了。

杨修的感慨更深。他已经明白了孙策的心意,司马防是救不了了,务虚而伪,他就是儒学不足之处的典型代表,孙策要改造儒学,针对的就是他这一类人。

激烈的争论并没有立刻解决问题,反而引出了更多的问题。孙策随即提议,让路粹、陈琳将各自的意见写成文章,印成报纸,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路粹、陈琳战意正旺,一口答应。

孙策不仅挑动路粹、陈琳打口水仗,鼓励他们写文章互相辩驳,更引入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与上次讨论王莽之政与吴国新政的异同一样,路粹再一次充当了火力输出,只不过上次是对外,这次是对内。他接连写了几篇文章,辨析吴国新政的继承与发展,力证吴国新政并非简单的儒学传承,而是质的飞跃,甚至可以称为一门新学。

路粹提出了玄学的概念。

玄学之前已经出现,最初的提倡者就是路粹的老师蔡邕,不过那时只局限在学术圈子,在学术圈外影响不大。路粹将吴国新政正式命名为玄学,算是将玄学这名新词带出了学术圈。

路粹知道自己没退路,如果不能让玄学站稳脚跟,并和旧学划清界限,他就是儒门的罪人。在孙策的默许下,他火力全开,纵论新学、旧学的种种不同,其中不可避免的提到了儒学标准很高,可行性却不足,导致很多人为了名声,不得不矫饰作为,造就了无数伪君子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新问题,沽名邀誉在士林中早已屡见不鲜,大声疾呼的有识之士不乏其人,只是像路粹一样将其归结为儒学务虚特性的却是第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好在路粹住在军营里,没人能随便进来,否则他肯定会被口水淹死,半路挨黑砖也不是不可能。

不能入营当面开骂,写文章就成了唯一的办法,洛阳县的几个印坊迅速进入满负荷运转,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章被印出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读报的人,连不识字的老汉老太都知道最近发生了大事,读书人又开撕了,比河内战场还热闹。

——

孙尚香返回孟津大营,向孙策汇报了夺取天井关的经过。

听完报告,孙策非常满意,悬在嗓子眼的那颗心总算落回原位。有了这一战的功劳垫底,孙尚香接下来就从容得多,就算小有挫折也影响不大。

孙尚香盛赞王异的功劳。从战后审问俘虏得到的消息,天井关被攻破,与珏山方向的疑兵有很大关系,若非令狐邵调走了三百精锐,天井关的防务不会有这么薄弱,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攻破了。

孙策倒是不意外。这王异虽是个女子,却是个真正的狠角色,在历史上的名声比韩少英、马云禄大多了。小马哥被赶出凉州,最后客死他乡,王异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说完了战事,孙策又道:“香香,天井关打得漂亮,不过现在还不能声张,要再保密几日。”

“为何?”孙尚香眨着眼睛,有些不解,却不着急。

孙策心中欢喜。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战事,孙尚香又沉稳了不少。他把司马孚要去邘城劝降的事说了一下。司马孚已经领了公文,但是还没动身,应该是等荀彧的回复。大辩论的风声放出去了,司马防很快就能明白他的心意,会不会让司马孚去,也就这两天的事。

他不喜欢司马懿,也不喜欢司马孚,当然最不喜欢的却是这哥俩的父亲司马防。不管《晋书》里怎么为他们洗白,营造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他都认定这一家就是伪君子。人前人后有所不同可以理解,但是像司马氏父子这么分裂的却不多见,魏晋以后的风气那么坏,和这三人有很大关系。

如果能司马孚和司马懿一起整死,他乐见其成。如果能将司马防也气死,那就更好了。

孙策想了想,说道:“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是伪君子可恶,还是真小人可恶?”

孙尚香歪着脑袋想了一会。“王兄,当然是伪君子更可恶。真小人只是作恶,摆在明处,还可以防范,伪君子不仅作恶,还骗取你的信任,暗中下毒手,让人防不胜防。”

“说得有理,这司马父子就是伪君子,我该怎么办?”

“当然是弄死他们。”孙尚香不假思索,握起拳头用力挥了挥。“我最讨厌这种人了。”

孙策哈哈大笑。和孙尚香说话就是痛快,不用绕那么多弯子。

两人说笑了一阵,孙策又和孙尚香说了一件事。秋收结束,不仅河内要重新发动攻势,沈友、全柔、徐琨也会动手,包括吕蒙也会从河东方向向并州进攻,孙尚香这一路的进展如何已经不是关键。邘城易守难攻,还是围困最合适,他希望孙尚香利用邘城这个硬骨头多练练攻坚战术,不要太在意胜利,让点机会给沈友他们,说不定还要从河内调一些粮食去冀州。

有肉大家吃,吃独食并不是好习惯,会遭人忌恨的。

孙尚香咂咂嘴,有点勉强地答应了。

——

不用荀彧回复,司马防也知道了结果。在吴国,他是别指望有什么机会了。

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

司马防让司马孚立刻赶去邘城面见司马懿,让他尽快做出选择,最好能抢在朱桓攻城之前投降。能不能做官以后再说,先保住命。他本来打算写封信,让人送到邘城去,司马孚就别去了,但司马孚不肯,他也没办法,只好同意,希望到了邘城之后,司马懿能说动他。

与他这个父亲相比,司马孚更愿意听司马懿的。

司马孚连夜渡河。他有孙策的命令在身,顺利通过了邘城外的包围圈,进了邘城。

听司马孚说完事情的经过,司马懿一声长叹。“叔达,江山易姓必有牺牲,我父子兄弟就是吴王新朝的祭品。好在大兄已经在吴国立足,几个弟弟年幼,想来孙策也不至于赶尽杀绝,温县司马虽然少了我们二人,却不会断了血脉,还有机会。”

司马孚大惑不解。“二兄何必如此沮丧?纵使邘城守不住,天井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总是守得住的,待孙策久攻不克,自然知道二兄并非可有可无,说不定便改弦更张。”

司马懿摇摇头。“天井关怕是出事了。”

司马孚脸色一变。“二兄,此话从何说起?”

司马懿沉吟良久,苦笑道:“孙尚香攻邘城虽不克,损失却不算大,对于一个初掌兵权的女子来说,她的表现不差,何至于撤职?所谓的任性使气怕是借口,军师处的军师、参军胆子再大,还能惹她?要知道,她可是前任军师祭酒郭嘉的记名弟子,与军师处的那群人并不陌生。”

司马懿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他断定天井关出了事还有其他的证据,王凌答应的钱粮没能如数运到邘城,令狐邵却没有任何解释,这不太合常理。就算朱桓率部围城,截断了大道,城北还有小路,派一个信使送信绝对没问题。钱粮不到,消息又没有,十有八九是出了事。

虽然他不明白天井关会被如何攻破,但他经历了这么多,知道令狐邵虽然才德兼备,却不是吴军将领的对手,就像世家的部曲不是吴军精锐的对手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弥补这个差距。

司马孚的心不断的往下沉。他想起孙策当时的神情,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恐怕正如父亲司马防所料,他自己主动跳进了邘城这个死地。

就在司马孚考虑要不要把这件事也告诉司马懿的时候,有人来报,吴军有行动,可能会再次发起进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消息:吴军的中军战旗重新换成了孙尚香的,孙尚香可能重回战场了。

司马懿、司马孚四目相对,不约而同的一声长叹。司马孚前脚进城,吴军后脚换战旗,准备攻城,这摆明了就是一个坑,连投降的机会都不给他们。

这是为什么?司马懿百思不得其解。他眉头紧皱,沉思半晌,眼中寒光闪现。

“叔达,趁着还没破城,你赶紧走吧。”

“我去哪儿?”

“我写一封信,你带去太原,交给逢纪,除此之外不要见任何人,找地方躲一阵子,等我的消息。如果我没死,你就来相见。如果邘城被破,我死了,你就自寻生路。”司马懿冷笑道:“孙策一心想我死,我倒要看看他有没有这本事。”

司马孚盯着司马懿看了又看,心中莫名不安。他有一种不祥的感觉,此次一别,恐怕后会无期了。他心中愤懑不已。这是为什么?吴王为什么如此针对我温县司马,兄弟各为其主又不是只有我们。

——

司马孚进了邘城,朱桓的任务就算结束了。孙尚香重新接过兵权,设宴为朱桓送行。

朱桓倒是很开心。虽然只是配合演戏,他还是有收获的,不仅还了陆逊的人情,还和孙尚香攀上了关系。以吴王对这个妹妹的偏爱,以后有什么事求到孙尚香面前,应该没什么问题。

送走朱桓,回到大帐,孙尚香向陆逊传达了孙策的命令,尤其是要缓攻邘城,分功沈友等人的事。朱桓在的时候,她不便单独与陆逊商议,此刻朱桓走了,她才一吐为快。她有些不甘,在别人面前不便表露,在陆逊面前却有些按捺不住失落,抱怨了几句。

陆逊沉默着,眉头轻锁,最后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还得安排一下,希望能来得及。”

“安排什么?”

“截杀司马孚。”

孙尚香一下子反应过来。“你是说,司马孚会出城潜逃?”

“至少有这个可能。”陆逊一边命人传令,一边说道:“大王有意杀一儆百,司马懿也不会坐以待毙,投降既不可得,他自然不能留下司马孚在城中共死。只要出了城,隐姓瞒名,并不难。”

孙尚香连连点头。“可是邘城之北就是太行山,藏身之处太多了,你怎么知道司马孚会从哪条道走?”

“这正是麻烦之处。”陆逊取过地图,搜寻起来。“可是大王要他死,我们总不能什么都不做,任其逃之夭夭。事忠以君,能与不能在其次,尽不尽心才是根本。”

孙尚香看看陆逊,没有多说什么。

时间不长,斥候营校尉来了,还有几个经验丰富的斥候。陆逊向他们说明了情况,几个人讨论了一下,选择了三条最有可能的线路,并根据时间和行程估算了司马孚可能的位置,分别安排了伏击地点,最远的一队人要潜入太原,直到晋阳城,因为逢纪就在那里,司马孚如果去并州,很可能会见逢纪。

“注意,司马孚身材高大,有八尺三寸,并不难辨认。从他走路的姿势来看,应该有武艺在身,你们一定做好准备,不要被他逃脱了。”

“将军,你就放心吧,除非走岔了,否则一定能完成任务。”几个斥候拍着胸脯保证。

看着陆逊为了一个司马孚大费周章,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比攻邘城还要用心,孙尚香吐吐舌头,既得意,又有些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