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杀鸡焉用牛刀(1/1)

两仪殿的大门次第洞开。

天还蒙着一丝未退的夜色,满列朱紫从雾一般的晨曦中来,披着夏晨清凉的朝气。

李世民走到正中御座前。

殿中还很暗,殿中点满铜灯,照映出满殿公卿们的各色姿态。

皇帝站在那里先居高临下的四处巡视一眼,方才落座受朝。

眼前尽是朱紫晃动,直到山呼响绝。

礼毕。

“五品以上官,若缘兵马要事,面陈奏听,其余常务,随后进状!”

“有事依次进奏!”

御史高声唱喝。

做为逢初一十五举行的朔望朝会,因为参与的官员多,故此规矩也更多,反倒是很少正经议事,这么多人,一般的事务商议起来既不易保密,还太散太乱。所以早就定下制度,在外朝会上,除是军国要务,一般常务都是不在殿上进陈,而是各自上奏折。

朝会最主要的功能,也就是搞搞仪式,让皇帝摆摆威风了。外朝会上一般也就是几件事,致仕官陛辞谢恩,外放官上殿谢恩,新调入京的官员上展面君谢恩。

老臣退休,皇帝当面给予安慰赏赐,京官外放,皇帝也勉励几句,外官调入京中,皇帝当面问几句关心一下。

除此之外,常朝完全就是个例会,仪式。

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殿上陈事,而且还必须得陈奏的是重要的军国事务,否则敢随便拿点事情就在朝会上说,会被侍御史斥退并记名。

就算是面奏兵马要事,可如果出现纷争不休,侍御史也会控制时间,时间一到,便要令结束奏事,转为退朝后条陈上奏。

就算是重要军国事务,也会要求仗下奏事。

按制,外朝会,会有侍卫仪仗,朝会结束,依仗退散,百官随仗卫退出。遇到重要事情,皇帝可要求宰相或重臣到内殿,仗下奏事。

本质上也就是廷议,只是相比起由宰相主持的廷议,仗下奏事有时可以只是单独奏对,或是多人奏对。这种仗下奏事,一般都是根本某一问题,召开的专门会议,召有关官员参与。

这种仗下奏事,会有派起居郎负责记录,并有史官记录。

不过这种仗下奏事,一直被宰相们攻击,理由是缺乏监督,皇帝随便召官员商议决策,其实就是在剥夺宰相之权。另一方面,朝会、廷议,这些会议都是有专门的御史、给事中、谏议大夫等监督的。

可仗下奏事却只有起居郎、史官记录,而没有监督,参与杖下奏事的官员,也没有品阶、官职限定,会议又机密,所以能跟皇帝说许多不受监督的话。

这容易让有些人趁机进谗言,攻击政敌。

故此平时宰相们奏事,一般都是集体奏事,最忌讳宰相单对面圣奏对,这容易挟带私货,甚至是攻击政敌。

这两年,平日常参官已经达到千人之众,朔望朝会时更是数千人,宫门唱籍都得大半天。

一套仪式摆下来,哪还有什么时间议事。

就算奏事,九成九的官员们听都听不到,更没资格参与议论,只有五品以上职事官才有发言权。

所以贞观朝会到现在,已经越来越仪式化,越来越没营养,天天还要三更半夜起来,起的比鸡还早,纯粹就是折腾人。

尤其是对于宰相们来说,就更加反感这样的朝会,宰相们每天日理万机,既要在政事堂联合办公,又还要管本衙事务,有些宰相还身兼几职,就更忙了。

更别说李世民又是个勤政的,动不动要开个廷议,时不时的要杖下奏事,搞的宰相们每天起早摸黑,苦不堪言。

一边是事情忙不过来,一边却是每天大半夜起来,浪费大半天时间在这无用的朝会上。

所以早朝时,宰相们跟秦琅差不多,都是坐在那里闭目养神补觉,才不会去浪费口舌。

宰相们对坐御阶下香案前,后面是一到九品文武两班。

照例是致仕官上殿谢恩,外任官上殿陛辞,入京官上殿面圣·······

等这些例行之事结束,太阳都已经照入殿中。

御史高唱一声,“有事起奏!”

尚书左仆射、魏国公房玄龄起身,举起笏板。

“臣请奏,天下太平,万几事简,请三日一临朝!朔望朝,请止于五品!并请停仗下奏事!”

房玄龄没奏军国大事,却是要改变早朝制度,把每日常参改成三日一参,把朔望朝会,从原来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参与,改成只五品以上散阶封爵职事官者参与。

老房看来也是累了,整天开这种没盐没水的朝会,开烦开腻了,太耽误时间,影响休息,朝会正事一点不办,尽整虚的。

宰相哪有这么多时间务虚啊。

房玄龄还奏请以后早朝控制在卯时一个时辰以内,这样免的影响各部办公。

秦琅默默的为老房点了个赞,说出了多少官员的心声啊,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然后到宫前等候到凌晨五点,唱籍查验入宫,然后尽是些屁事,正事一件没事,这样的早朝有时还得开到中午,在宫里吃个中午饭然后才出宫。

一天时间都去了一半了。

回到各自衙门,还得午休一会,下午办会公,这就快天黑了,于是锁衙下班,这一天天的,怪不得办公效率低下,都是有原因的啊。

你说朝会的官员们都是些闲职虚阶的人还好些,偏偏尽是朝廷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十二卫等部门的职事官员。

当今天下当然还没太平,可老房用这个做理由,倒也合适,总不能直接说皇帝你这早朝开的太蛋疼了,别开了吧。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目光在宰相们身上扫过,发现没有一个宰相站出来反对。

“许!”

做为一个勤王的君王,李世民倒不是怕早朝起的早吃苦,只是也觉得早朝没什么营养。

但早朝是秦汉以来千百年的传统,也不可能说改就改。

“房相所奏甚是有理,朕看可改常朝为隔日一朝。”说到这,李世民顿了顿又道,“初一十五的朔望朝,可改为逢五逢十为朝。”

皇帝没有完全采纳房玄龄的建议,把常参三日一朝改成了两日一朝,并对常参官员做了调整,将常参官的人数压到了三百人左右,主要是各衙五品以上职事官参朝。

而对朔望朝也做了调整,由初一十五一月两朝,改成了五日一朝,初一十五的朝会规格不变,依然是九品以上职事官参与。而其余初四次逢五、十朝会,则为五品以上官阶在京官员参与。

至于说奏请取消仗下议事,李世民当没听到。

这对皇帝来说,是一种不错的平衡权力,和掌控权力的手段,皇帝岂会轻易的放弃。

就如朝会一样,明知天天早朝没什么实际作用,可为了维持皇帝威仪,朝廷礼仪等等需求,早朝还得继续,朔望朝参甚至还从一月两次改成了一月六次。

为了区分朔望朝参的两个等级,皇帝还要求以后官员们参加朔望朝会,统一穿袴褶上朝。袴褶本是南北朝以来的军服,到隋朝时成为官员礼服的一种。

殿中。

有给事中上奏反对更改朝会制度,认为君王不早朝,这是荒政懒政的表现,而房玄龄身为首相,却说天下太平无事,这便是奸佞之言,是要堵塞君王耳目。

李世民对于这位门下省给事中给予了五匹绢的赏赐,然后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

朝会一直到中午才结束,皇帝照例赐餐。

平日常朝,皇帝是例赐一百盘羊肉,今天大朝,皇帝赐羊肉两千盘,朝官们吃羊肉,而羊下水和边角等则赏赐给诸司吏员们。

平时一百盘羊肉是用羊三只,一盘羊肉其实也就是差不多一斤。

今天一顿则用了六十只羊,两千斤羊肉,有官员又进谏太耗费奢侈,可魏征都早就懒得再对这事抨击皇帝了,这羊肉都是皇帝内库掏钱,想管也管不了啊。

再说,半夜起来上朝,在殿上忍了半天,这时确实饿了,这鲜嫩的羊肉吃着不香么?

三师三公和宰相还有王爷、开府仪同三司是有小灶开的。

宰相们的午餐跟平时的堂食是一样的,八个菜,很丰盛。宰相们的小灶单独吃一只羊,另给,不在那六十只羊之内。

除了一只羊,还有牛肉十斤,鱼数尾。

三荤两素,还有两个凉菜一个汤,菜做的很精致,味道也很好,挺对秦琅胃口的,早上吃的那个古楼子这会也都消化的差不多了。

端午将至,今天甚至就已经做了角黍,也就是粽子,粽叶剥开,粽子白莹如玉,因此这粽子名称香粳白玉团。

今天宰相班里加了李靖、杨恭仁和宇文士及三个,少了罢相的孙伏伽,这位没有马周得宠,马周改任中书侍郎又拜相,孙伏伽改任刑部侍郎却是暂时没复相。

今天一共九位宰相用餐,三十斤羊肉还有十斤牛肉,这菜确实丰盛。

“这羊皮花丝做的不错啊!”李靖在殿上直打瞌睡,这会却龙精虎猛起来,下筷如有神。

对着羊胃肚丝做成的羊皮花丝这道菜赞不绝口,三两下就把自己几上的这碟菜吃没了。

“代公尝下这道五生盘,这可是用羊、猪、牛、熊、鹿五种肉切薄拼制而成的花色冷盘,你看这厨子的刀功,肉片的跟纸一样薄,还十分宽大,蘸上这道逡巡酱,那真是一绝!”

秦琅笑着对李靖道。

逡巡酱是用黄河里捕上的鲜鱼和刚宰杀的鲜羊肉做成的酱,鱼羊为鲜,确实鲜美无比,菜名的意思是快,这道酱也制造起来极快,用最新鲜的食材,最简单的烹饪方法制作而成,十分美味。

长孙无忌则夹着一块白切羊肉道,“我还是喜欢今天这道冷修羊,用羊后腿切片,在加了葱段、生姜、陈皮等调料的水中煮至肉酥,再捞出来卤制,晾凉,放入冰盘冷冻,即食即取,清爽适口。”

长安如今虽然日屠万猪,可宰相们的堂食里却很少有猪肉,依然是羊肉为王。

“一会廷议,要对西突厥用兵了吧,三郎啊,某想请缨挂帅,你看可否啊?”李靖放下筷子,望着秦琅道。

之前待漏院里,李靖、杨恭仁这两位只是挂名的宰相,并没有在,所以他还不知道秦琅已经提出让长孙无忌挂帅,也获得一众宰相们的默许了。

长孙无忌闻言,觉得冷修羊似乎也没那么诱人了,“代公功高望重,一代军神,然而杀鸡焉用宰牛刀,况且代公足疾在身,哪还能劳烦您出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