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意在罢兵(1/1)

当贺齐提着蔡扬、张恺的首级回营时,周瑜已经做好了向许都发起进攻的准备。

一下子少了近半数的守军,这对江东是个极大的利好消息。原本周瑜就是不希望江东在取下许都的过程之中损失过大,更不想陷入苦战。

如今张恺、蔡扬的出走证明了许都城中军心已经大乱,而且二人这一出走,使得许都的守军减少了几乎一半!这又大大的降低了攻打许都的成本!

周瑜几乎没怎么动,只是静静的等了几天,优势尽显,这便是以静制动的效果。用的好,事半而功倍!

贺齐提着两个脑袋进入帐中,周瑜见之微笑道:“公苗善斩贼首,此功记下了!来日禀明主公,必有厚赏!”

自从九江以来,贺齐可谓是一路斩将夺旗,从刘馥、刘靖父子,到曹豹,再到任峻、任福父子,颍水之战又有李通、李基父子,才至许都便斩李兴,这会儿又是张恺、蔡扬!

这才是真真的声名大振了!至少在江东是声名大振!

而这一切,都是从庞统开始!连此番夹岗破敌,也是庞统给贺齐出的主意。

从周瑜军帐中出来,贺齐亲自来到庞统面前,躬身拜道:“先生神机妙算,曹军果然从夹岗过!多谢先生指点!”

贺齐年纪比庞统大,但却一直尊称庞统为先生。也是因为贺齐肯听自己的话,庞统才花了些心思来帮助贺齐。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琚。贺齐给的是尊重,庞统给的荣耀!这一路来,两人算是配合无间!

周瑜自然知道庞统在幕后指导贺齐,但周瑜并不担心什么。而且这也证明了庞统的能耐和周瑜自己的目光,又使得江东节节取胜,何乐而不为?

当然了,有人得意,自然有人失意,失意的人尚在来的路上。吕蒙行军至陈国长平赭丘城,便传来了曹操逃回洛阳的消息,得知了曹操已经逃出许都,步骘、孙贲当即“建议”吕蒙就在陈国驻下,等待进一步的消息。吕蒙没有办法,只能干看着前线将军夺取颍川,夺

取许都,而自己最终成了看客。

正当吕蒙以为自己完全成了看客之时,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发来了军令!要求吕蒙分兵进驻梁国睢阳,以八万兵马分守梁国、陈国两地。

得到命令之后,吕蒙立刻便明白了周瑜的用意,步骘、孙贲还不是很明白,于是问道:“大都督此举是何用意?”

一路上吕蒙几乎没有多少显山露水的机会,这会儿终于轮到步骘、孙贲求教了。于是,吕蒙轻笑一声淡淡说道:“大都督意在罢兵!”

此言一出,步骘、孙贲猛然一惊,急忙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尚无主公命令,大都督怎么自作主张?”

吕蒙借机发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态势瞬息万变,本就要因时随势而变!大都督本就持节督军,何来自作主张一说呀?”

这话其实也是在暗示步骘、孙贲,不要总是拿着虎皮对他指手画脚!

吕蒙说的也没错,周瑜本来就有独断之权!周瑜要下的决定,并不需要先问孙权!而且柴桑远在千里之外,若等禀报了孙权,等孙权做决定,那这仗还怎么打?

一听要自己分兵把守陈国、梁国,吕蒙已经明白了周瑜的用意。

从颍川许都,往东是陈国,再往东是梁国,然后是丰沛、彭城一直到徐州。眼下徐州、彭城有孙静、徐箕驻守。周瑜、鲁肃重兵在围攻许都,只有梁国、陈国两处要地还没有布下重兵。

周瑜令吕蒙把守两地,基本上便在徐州、豫州北部布下了一道严密的防线。如此布防,不是休兵,还能是什么?吕蒙毕竟是当一军都督的人,周瑜的战略意图,吕蒙一看便知。

步骘常年在柴桑,对这些看的自然不那么透彻,但这是周瑜以中护军大都督的身份发出的命令,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没有不服从的道理。

于是吕蒙当即令谢旌分兵四万,想梁国开拔,驻军睢阳,吕蒙自己领四万兵屯驻陈国。

而步骘则连忙向柴桑发出了加急密报!

现在的孙权,高卧柴桑,可是意气风发!自从取得乌林大胜之后,再没有任何质疑孙权的声音,也没有任何发对孙权的声音!孙权在江东的威望,这会儿才算是真正的确立!

江东人士闻听各路捷报频传,都忍不住大赞孙权乃一代明主!能知人用人,有见识有决断!孙权自然是乐得消受这样的赞美。虽然脸上表现的还是很谦虚,但心底里其实是很畅快的!

然而就在孙权享受着这赞美之时,步骘的密报立刻便令孙权冷了下来。闻知周瑜准备休兵,孙权很是诧异。

人总是难免得寸进尺,尤其是年轻人!孙权虽然有见识,但也难免容易飘飘然。

时诸葛瑾、顾雍、阚泽,三司马陪坐,见孙权脸色突变,诸葛瑾不禁问道:“主公因而变色?”

孙权回过神来,故作镇定的笑道:“呵呵,无事,无事!只是前方奏报,公瑾不日就要取下许都了!”

“取下许都,曹操在河南的根基便垮了!从此只能龟缩北退,而今主公拥有扬、荆、徐、豫四州!已得半壁江山!可喜可贺啊!”阚泽拱手赞道。

这当然是夸张之语,四州之地,并不能算是半壁江山,当然,这四个州从地盘大小来说,确实是很广大,但不要忘了,拿得下还得坐的稳才行!

三人退去之后,孙权的脸又拉了下来。

“来人!速请张昭、张纮二公!”重要的事情,孙权还是得仪仗二张。

二张接到召令,立刻便来面见孙权。

孙权倒也不隐晦,直接便道:“今日召二公前来,是有要事相问,孤得知公瑾意欲取下许都之后即行罢兵,二公以为公瑾此举当与不当?”孙权从心底里是不愿意就此罢兵的!如此大好前景,戛然而止,换做是谁也未必愿意。眼看着就要吃掉整条大鱼,结果才吃了一半,不吃了,岂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