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启建夏朝 世袭为王(1/1)

第四百二十二章 启建夏朝 世袭为王

五帝之中,帝尧十六岁推翻了其同父异母兄长帝挚的统治,接受帝挚的“禅让”,正式继位为天子,在位共计九十八年。

尧在位第七十年时发掘了舜,再过二十年后,将政事交给虞舜。

此时虞舜摄天子政,尚无正式的天子名号,名义上的天子仍就是尧。

当然了,也有人据此猜测,说是舜囚禁了尧,自己篡位执政的。只不过,这些说法,大抵属于主观猜测,并无实据可考。

而舜二十岁出名,三十岁时被尧启用,到五十岁时开始执掌天子政事,执政八年后尧崩。

尧死后,舜为尧服丧三年,后经历了与尧的儿子丹朱的一番争斗后,终于正式登基称帝,这一年舜六十一岁。

其后舜又当了三十九年的皇帝,百岁之时,尧“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至于说,舜为什么一百岁了还跑去那个时代貌似“尿都不拉屎”的地方去南巡,则有很多人是心存疑虑的,有人说是被人篡位、追杀,逃难过去的。当然了,这些都只是传闻,至少,史记里,是没说什么原因的。

五帝之中,舜的德行最深,也最得百姓爱戴,传闻,凡是舜居住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个县为都)。

而且,舜执政期间,还进一步明确了各官职的司职,并规定了三年一次的政绩考核制度。

此外,舜最重要的功绩,便是其用了大禹,成功地治理了困扰人族近百年的洪水。

而也正是因为禹有治水的天大功绩,所以,舜老了以后,将帝位“禅让”给了治水英雄,大禹。至于这个所谓的“禅让”过程中,有没有刀光剑影、人头落地之事,便不得而知了。

大禹继位之后,一面整顿兵戈,一面恢复生产、大兴政务。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禹将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每个州都设置相应的官职分别管理。

同时,大禹还强令收集天下之铜,铸成了象征九州的九鼎,以压制自己大夏族的气运,期望能够千秋万载、一统洪荒。而这九鼎,也因此成了大夏王朝王权的象征。

事实上,大禹统治人族初期,其统治地位还是比较稳固的。

由于刚刚经历了水患,许多地方虽然洪水已退,可土地仍旧是一片沼泽,于是,大禹教人们在低洼的地方播种水稻。如此,不但恢复了耕作,还使农业获得了一个更大的进步。

自此,中原各部渐渐形成了以夏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统治集团。

尽管中原各部尽皆衷心拥护大禹的统治,而一些先对偏远的部落,仍旧时有不服甚至叛乱者。

为此大禹命皋陶专门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刑罚,各氏族部落但凡有不听号令者,尽皆以刑罚处置,经过一系列征伐后,大禹的统治地位终于得以稳定了下来。

这里要专门提一下皋陶。

皋陶,是颛顼的第七个儿子,是士师,也就是司法掌官,也是我国历史上可考的第一任大法官。

传说,皋陶青面鸟嘴、铁面无私,皋陶被奉为我国司法界的鼻祖。

此外,皋陶还被封为狱神,因为,皋陶“画地为牢”,发明了最早的犯罪分子集中看押场所,监狱。

而且,我过历史上第一部刑法,也正是有皋陶主持制定的。

虽然皋陶没有当过皇帝,可却被后世之人与尧、舜、禹一起,并尊为“上古四圣”,由此,皋陶的高尚品德可见一斑。

传闻,在帝尧之时,皋陶便主张,同时制定两部法律,一部是旨在惩罚犯罪分子的刑法,另一部则是旨在保护百姓利益的民法。

帝尧就说了,“制定刑法嘛,这个可以!但是,民法就不要制定了。有了刑法,百姓心存敬畏,这天下自然就安宁了。可你要是再制定一部民法,让当官的不准侵犯百姓的利益、以百姓为重,那谁还肯当官了?你还真以为,当官的目的就只是为民做主?况且,连百姓都动不了,那我们帝王的威严又如何体现?”

领导不让制定民法,皋陶心中郁郁。

还好,没几年,那位圣君唐尧就死翘翘了,舜正式继任帝位,于是皋陶再次向舜提出了制定民法的事情。

自觉已经创造了太平盛世,舜自然不想有人胆敢质疑自己的统治地位,遂答道,“圣人不易俗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恐人心混乱,民众恃新法而上侵。”

不用说,这位圣君,也怕老百姓有了依仗,就动辄来革自己的命!所以嘛,还是维护传统比较好!

虽然两次申请立法都不成功,这皋陶也不气馁,依旧全心全意地想着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

这皋陶也是命长,一直把两代皇帝唐尧、虞舜都拖死了,仍就活蹦乱跳、上窜下跳。

等到大禹治水的时候,皋陶领着自己的儿子伯益等人协助大禹治水,治水过程中,皋陶一家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平复水患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其功不在大禹之下。

只不过,大禹是治水的一把手领导,皋陶虽然年长功高,可身为副手,功劳再大,史书上也是要记载成“大禹童鞋领导有方”之类的云云。

等到虞舜也死翘翘了,大禹正式继位。

继位之初,为了彰显自己一心为公的圣德,大禹似模似样的着急手下众大臣开会,宣布,自己死后,下任的帝位继任者就是最德高望重的皋陶。

可实际上,皋陶的的年龄比禹要大许多,不出意外的话,皋陶是没有机会继承帝位的。

虽然众人对禹的这点伎俩心知肚明,可依旧个个口中称善,言道大禹一心为民,实是千古圣君、万世楷模,实是我辈学习的典范,云云。

饶是如此,大禹依旧不大放心,怕皋陶这老不死的当真能够活得比自己命长。

而大禹崇尚酷吏,意图加重刑罚措施,遂强令皋陶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刑法,皋陶不从,结果被大禹借故加害。

后来大禹另行挑选了刑官,为其帝位家传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还制定摘心、割鼻、挖眼、剥皮、腰斩、刖足等一系列酷刑。

虽然大禹为自己儿子继承帝位做好了铺垫,可按照惯例,共主是要得到大部分部落联盟成员共同认可。

而皋陶的儿子,伯益,同样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业,同时,在处理政务之上,伯益也是很有一手。因而,伯益在各部落中声望颇高,部落联盟大会上,各部落首领公推伯益当大禹的继任者。

伯益,皋陶的长子,又称伯翳、柏翳。

伯益原是舜时的畜马官,因养马有功,被赐姓“赢”。

后来,伯益随大禹治水,屡有大功,教会人们在低洼地带种水稻,便是由伯益发明并推广的。

而伯益最出名、最俱有历史意义,并且被沿用至今的的一项发明,那就算,凿井技术。

在学会凿井之前,人们不得不傍水而居,即便时有洪水发生,人们也不得不苦苦忍受,不敢稍有远离。

凿井技术发明之后,人们方才开始慢慢向着更为广阔的平原、山地等地方扩张。

而且,伯益擅长与鸟兽沟通,更兼与大禹治水过程中,几乎走遍了全国,后来,伯益将各地山川地理、鸟兽物产、奇闻轶事,一一记录了下来,这便成了最早的山海经的蓝本。

大禹平定天下后,伯益又协助大禹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大禹崇尚武力,对于一切胆敢质疑自己统治权威的人或势力,大禹一律采用暴力手段予以压制。

还是伯益提出了刚柔并济、恩威并施的策略,方才使得大禹很快降服了那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

到了大禹统治的后期,由于大禹一心想推自己儿子上位,便以卑鄙手段暗害了威望最高的皋陶。

而后,大禹又名义上宣布伯益为自己的继任者,可实际上却罢去了伯益实权,将其远远封于当时还属蛮荒之地的东夷秦地,使其远离权力中枢。而真正的实权部门,尤其是军队的掌控,则被大禹尽数交给了儿子启及其心腹手下。

大禹在位二十七年去世,终年一百岁。

其后,按照传统的“民主选举”方式,本该是由个部落共同推选认定的伯益继位。

不过,早已掌握了全国大部分兵权的启,却不待众部落合议立伯益为帝,便立即发动了叛乱,引夏族大军,开始对东夷秦地发动了雷霆攻势。

姒启方面筹谋已久,兵精将勇;伯益方面素来讲究德政,少修兵戈,加之没有料到战事会如此突然爆发,措不及防之下,被姒启杀了个措手不及、溃不成军。

秉承了大禹的暴虐,姒启在秦地大开杀戒,斩杀秦地精壮数十万,其余所获的俘虏,也都被姒启贬为奴仆。

嬴伯益死后,其秦地族人不堪姒启的暴杀害戮,一部分幸存者开始逃离东夷,一路西迁,一直迁徙到大西北今陕西一代。

直到近两千年后,嬴氏后人终于再次崛起,以咸阳为中心,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那个人的名字叫嬴政,是为秦始皇。

不过,此时,伯益所属秦部嬴氏,却是就此暂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夏启打败了东夷秦部落后,却引起了其它部落的恐慌。

盖因嬴伯益威望甚高,是各部落共同认可的大禹的继任者,姒启此番发兵斩杀嬴伯益,却是有造反之嫌。而且,夏部落兵威如此之盛,下手又是的凶残暴戾,几乎将秦部精壮斩杀殆尽,妇孺也尽数被贬为奴仆,成了姒启的私有财产,如此近乎残暴的做法,让其它部落都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以有扈氏为代表的一些部落对姒启的暴力统治表示不满,拒绝初期姒启召开的部落首领会盟大会。于是,姒启以有扈氏对天帝不敬为名,举兵征伐有扈部,灭其族,俘虏同样贬为奴仆。

自此,夏族的统治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而后,姒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夏朝“家天下”的世袭制度,完全推翻先前那貌似存在于名义上的“禅让”制度。

实际上,“家天下”并非是自禹传位给启方才开始的。

最早的家传天下,乃是源自于轩辕黄帝。公孙轩辕死后,是将帝位“禅让”给自己的孙子颛顼的。

而颛顼死后,将帝位“禅让”给了自己的侄子帝喾。

帝喾死后,“禅让”帝位给了自己的长子帝挚。

帝挚执政九年,被自己刚刚长大成人的异母幼弟唐尧逼迫着“禅让”出了帝位。

唐尧老时,将帝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女婿虞舜。

舜一百岁的时候,因故将帝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自己以百岁高龄之身,去当时还属于蛮荒之地南方“巡狩 ”,结果客死异乡,死后连尸体都没能运回故乡,这对于素来有着乡土情结的中国人来讲,至少,从理论上而言,是颇有蹊跷的。

虽然后世史学家广为称颂的“禅让”制度,究其细节仍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可毕竟,还是名义上正统制度。

及到大禹继位为帝,方才篡改旧制,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了“家天下”的制度理念,并由其子姒启将之完全付诸实践。

随着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以及频繁的战争的出现,再加上姒启大力推动下,原本的原始社会制度终于宣告解体,人族开始迈入了奴仆社会统治阶段,而第一个奴仆制国家,正是启宣布建立的大夏王朝。

姒启在位三十九年,之后启的儿子太康在夺嫡过程中胜出,继承了帝位。

启在位晚年,纵情声色、荒废国事,内部阶级斗争不断、矛盾重重,外有四夷叛乱,兵祸连结。

及到太康继位,政事之上依旧没有什么改进。

于是东夷部落再度趁势崛起,有穷氏见有机可趁,便趁着太康出猎之际掌控都城夏邑(今河南禹州),这一年是太康四年。

无奈之下,太康只得出逃,将国都迁徙至斟鄩(今河南偃师),是为“太康失国”。

太康出逃后,有穷氏族长后羿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帝,国号依旧称夏。

仲康在位七年而终,其后,仲康之子姒相继位,姒相在位二十八年。

是时后羿的义子寒浞叛变,杀死后羿,夺取了有穷氏的统治权,并杀害了姒相,灭去夏国的国号,致使夏王朝的统治中断了四十年整。

直到寒浞八十岁时,姒相的遗腹子,仲康,方才率兵打回夏邑斩杀了寒浞复国,是为“少康中兴”。

少康之后,包括少康在内,夏王朝又传承了十二世,直到最后一任皇帝,姒履癸(谥号桀)。

姒履癸是夏王朝地十六任君主,本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传闻,姒履癸可以赤手把铁钩拉直。

本身出身皇室,自觉受命于天,加之天赋异凛,渐渐养成了姒履癸狂妄自大的性格,每每自比于太阳。

“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

而且,自恃勇武,这厮颇还有点穷兵黩武的意味,对内不体恤百姓反而凭着蛮力四处破坏,对外则敲诈勒索、动辄征伐。

姒履癸在位的第三十三年,率兵攻打有施氏。

有施氏抵挡不住姒履癸的大军,于是想尽办法收罗来了一个美女,进贡给了姒履癸。

这美女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叫做妹喜。

自此姒履癸开始了荒淫无道的昏君生活。

为了博得美人欢心,姒履癸广建行宫,饰以琼玉,而后又再全国范围内广泛收罗美女,充如行宫。

此外姒履癸还造了个据说可以行船的酒池,每日与妹喜及众宫女阴了其中,由于酒池造得太大,时有人喝醉了淹死其中。

此时,夏朝的平民和奴仆已然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姒履癸却依旧如此极尽奢华淫靡之能事,自是民怨极大。

百姓们甚至诅咒姒履癸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这话大意就是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我情愿和你同归于尽!”

夏王朝国力日衰,而此时,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却是国力日渐强盛了起来。

姒履癸虽然荒淫,却并不是傻瓜,知道商侯子履素有野心,也一直都有防备着子履。

子履推荐伊尹给姒履癸,实则是派伊尹充当间谍,来查探夏国的内部各项政治、经济、军事情报的。

虽然伊尹也貌似忠良地给姒履癸提出了几条忠告,奈何姒履癸对其早有戒备,因而,这貌似忠言的话,不单没起到丝毫的效果,反而相反的,让姒履癸愈发变本加厉的荒淫了起来。

自觉掌握了夏朝的大致的情报,子履便急不可耐的开始挑逗起姒履癸的威严,具体行动就是,拒绝进贡。

“胆敢不上缴保护费?这还了得?”黑道老大姒履癸一怒之下,召集了九夷为主的各路大军,就要前来征讨商侯子履。

所谓九夷,实际上就是原本东夷部落的九个分支,具体就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实际上,经过少康中兴之后,意识到东夷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后,夏王朝每任帝王都极力拉拢东夷各部,并在这四百余年间,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如今东夷部落,已然向夏王朝俯首称臣,基本没再发生过类似于有穷部落造反之类的恶行事件。

听说九夷大军要来,商侯子履立即就慌了神,连忙备足了贡品,亲自进京向天子姒履癸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