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六七章 境界(1/1)

容妃并不知道,并非绿舞故意躲着她,而是林觉让绿舞回避这种场合。因为一旦绿舞和容妃娘娘站在一处,容貌极其相似的母女两搞不好会惹来一些不可预料的麻烦。林觉必须小心的避免这一点,所以绿舞此刻在芊芊的陪同下正在别处闲逛。

“容妃,莫问隐私了,有这么一段凄美的轶事便足够了,何必问个明白?往往不知道比弄明白要好的多,会有别样的想象空间,更增趣味。”郭冲道。

容妃忙道:“臣妾明白了,皇上说的是。”

林觉笑道:“娘娘想知道的话,以后臣可以告诉娘娘,那也不是什么秘密。”

容妃一笑点头道:“也好。”

一人忽然开口道:“这首词好是好,但今日上元夜,皇上要你写词应景,你拿旧作搪塞,这怕是不好吧。还是你个人情事,拿出来宣扬,这算什么?”

众人闻言看去,却是吴春来皱眉说话。这家伙早就憋不住了,对郭冕他不敢公然多嘴,对林觉那可死活也要插一句嘴。

众人皱眉心想:吴副相可真是煞风景,这首词如此绝妙,他却说什么个人情事。硬是要找茬,真是教人无语。

林觉微笑道:“吴大人,这首词本就是上元夜应景之作,我并没半分搪塞。这首词一开始确实为了一名女子而作,但是今晚我吟诵出来却是为了怀念另一个人。那是我今晚心中寻觅千百度之人。可惜他已不在灯火阑珊处了。”

郭冲好奇道:“你想起了谁?”

林觉道:“皇上不嫌臣叨扰,臣便啰嗦几句了。”

郭冲道:“你说,朕想听。”

林觉点头道:“臣当初这首词做成之后,曾送给臣的恩师方敦孺品鉴。数日后,恩师叫我去他家中吃酒,座上还有松山书院教席薛谦先生。席上谈及此词,恩师和薛谦先生当场各写了一首。”

文人之间,品评诗词相和乃是常事,郭冲等人也没太觉得此事出奇。

但听林觉继续说道:“……薛谦先生写了一首《蝶恋花》,词曰: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林觉吟罢此词,众人一片惊愕之声。这首词也是致工致整的上佳之作,居然没有流传开来。若是流传开来,必是名满天下了。

“这个薛谦还是颇有才情的,朕知道他。就是脾气大了点。辞官之后在松山书院当了教席,前年朕欲召他和方敦孺他们一起来京任职,他却不肯。”郭冲点头道。

“是,就是这位薛谦先生。”林觉点头道。他并不想多提其他的事,于是继续道:“恩师在席上作的是一首《凤栖梧》。词曰: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

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第二首词出来,更是满地眼珠子乱滚。方敦孺人称大儒,不但博古通今,诗文造诣更是世人皆知。但人们更熟悉的是方敦孺的策论文章,譬如当年和弹劾他的人辩论时写的《答十罪疏》以及当年推动新法写的《百年无事札子》,这都是一等一的好文章,字字珠玑,让人赞叹。就算是对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文章写得好。不过方敦孺的诗文流传的倒是很少,而这首词倘若不是林觉口中说出是方敦孺所写,怕是没人肯相信。因为此词婉转愁绪,充满了别样情绪,跟寻常所见的方敦孺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就连方浣秋也是第一次听到这首词,知道爹爹还曾写过这样的情绪宛致,愁绪满怀的词。当然了,那时方浣秋正为了躲避林觉而在京城逗留,那次宴席,她也并不在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倘非这两句,朕一定不会认为这是方敦孺的词。但方敦孺正是这样的人呐。”郭冲轻声感慨道。

吕中天等人不敢搭腔,心中颇为恼火。这方敦孺都已经死了,还阴魂不散的不时出现在话题之中,让人心烦意乱之极。倘若不是皇上在场,吕中天等人定会拂袖便走,不会再逗留片刻。

“皇上说的是,先生正是执着之人,这首《凤栖梧》中表达的也是那种意思。看似写离愁别恨,但其实要表达的是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之意。当时酒席上,恩师说,人都道诗以言志,词以言情,但其实词也可言志。一味言情,反成末流。恩师言道,他们二人写的这两首词和臣的这一首恰好是做学问的三层境界。”林觉轻声道。

“做学问的三种境界?这倒新奇,此言何解?”郭冲瞪大眼睛问道。

林觉道:“恩师说,第一首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可解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有执着的求索之心。且需登高望远,瞰察路径,知晓事物之概况,明确所要去的方向和路径。”

郭冲皱眉思索,微微点头道:“倒是颇有些道理。登高望远,可知路径。这么解倒是颇有新意。”

林觉继续道:“第二首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则可解为,成大事,成大学问并为一蹴而就,需经历艰难困苦,始终坚持,矢志不渝。正如屈子所言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此要甘受煎熬,甘忍其苦。要达到熬到衣带渐宽而不悔,人虽憔悴心犹坚的地步。”

郭冲抚掌赞道:“解的好。方敦孺心里这么想的,这也难怪他做事如此执着不悔,如此刚毅果决了。”

林觉点头续道:“第三首臣的词中,恩师择出了最后那句‘众里寻他让千百度,蓦然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恩师解为:做学问做大事者,当有专注之心。宝马香车迷人眼,鱼龙雪柳乱人心,满目繁华之时,最容易迷失方向。此时便需要百折不回,寻觅千度,于灯火阑珊之处,觅得所求之物。”

郭冲和众臣尽皆赞叹不已,方敦孺其实已经不是用词意作为鉴赏的标准,而是提炼出了以词句为表象之上的另一种道理。如你说是曲解,倒也确实不错。但提炼升华之后,表达的是方敦孺心目中的三重境界,却是反而体现了方敦孺内心中的丰富阅历和积极的思考。

“恩师说,此三境并非独立,而是层层而进。非经望断天涯路,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便也没有蓦然回首找到那人的最终结果。成大事者,未有不经历此三境也。臣当时听之,拜服无地。今日上元夜,再诵旧词之时,臣心中怎能不想起恩师来。当日种种犹在眼前,此刻斯人已驾鹤归去,臣心中着实感怀。请恕臣……不敬之罪。”

林觉说着说着,眼眶湿润,转过身去,伸手拭去泪水。

众人心中颇有所感,连郭冲也心中感伤且愧疚,喟然长叹。

郭旭实在是憋不住了,冷声道:“林大人,今日上元盛事,皇上皇后本是赏灯而来,心情愉悦。你却来说这些事,徒惹皇上伤感,是何居心?”

林觉尚未说话,郭冲嗔目喝道:“混账东西,你懂的什么?你岂知这其中的情义和道理,岂有情怀二字?你问林觉,朕倒要问你,你听的懂这其中的道理么?明白我们说的是什么么?不学无术之人,有何资格出言指责?还不退下。”

郭旭面如死灰,呆愣无语。吕中天忙拉着他的衣袖,将他拉到一旁。吴春来杨俊等人也都面色不安。今晚这上元灯会,皇上对郭旭的态度已经明显不同。若说之前皇上对郭旭还只是冷处理,只是不见他,不让他陪同吃年夜饭等举动的话,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当众呵斥了。这绝非小事。皇上的态度一旦转变,将会左右一大批臣子的态度的转变,会让他们像是墙头草一样的变幻阵营。今晚过后,这一切都可预期。

郭冲的圣驾在三更之后回宫,但灯会依旧在持续。皇上回宫之中,各皇族贵胄高官们自然也都打道回府,但是真正的百姓的狂欢却此时才开始。没有了诸多拘束之后,百姓们得以进入朱雀门广场和御街之上,真正的去观赏花灯猜灯谜。去享受真正的快乐时刻。

林觉本来也想带着众人多玩一会,但考虑到安全问题,也不敢掉以轻心。皇上和官员们离开之后,很多维持治安的禁军兵马也都随之而去。虽然还有不少人手维持治安,但是人数已经大大减少,安全系数也大大降低。林觉不能冒险,遂同众人走马观灯,打道回府。

这一场上元灯会,却是在百姓们的狂欢之中持续到了次日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