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番外四(1/1)

番外四太皇太后

谢清进宫的那一年,才刚刚七岁。她的姑姑谢昭仪将她召到自己的寝宫中,用一种怜惜的眼神望向她,教她在这皇宫里的生存之道。

谢清将她的话一一地牢记在心中,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谢昭仪说完了宫里的规矩,沉默许久,长长叹了口气说:“阿清啊,你一定要把我们谢家的过去都给忘了。祖上的恩恩怨怨,不应由你一个小女孩来承担。千万不要想着报仇,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天下已经不是我们谢家的天下了。在这宫里最要紧的,就是要守本分。”

谢清转了转眼珠,垂眸道:“是,阿清明白了。”

谢昭仪点点头,“下去吧。你虽为奴婢之身,可有本宫在,断不会叫人欺负了你去。”

“多谢昭仪娘娘。”她没有称呼谢昭仪为姑姑,而是昭仪娘娘。谢昭仪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却也没办法,谁叫这孩子命苦呢。

认真说起来,原本谢清出身于名望之家。她的祖父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国君,若北燕仍在,她便是名副其实的公主了。只可惜在谢清出生的六七年前,北燕就已经灭亡。

国虽破,家犹在。元家统一了北方之后,任命谢清的父亲谢朗为官。可在一桩大案中,谢朗被太武皇帝下令诛杀。谢清因为年幼,又是个女孩儿,就被没入宫中为婢。

童年遭受如此变故,谢清小小年纪,就练得了一身长袖善舞的好本领。

她进退有度,显示出超乎同龄人的成熟。最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可以不动声色地去争取。

几年之后,十三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封谢清为贵人。这一年,谢清只有十一岁。

一个十一岁的女童就能俘获少年天子的心,那么十四岁的谢清被封为皇后,就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她不仅聪慧貌美,比起他人还更熟悉宫中各个关节,善解人意,深得皇帝喜爱。

被立为皇后之后没多久,皇长子被册为皇太子。依照“去母留子”之制,其生母李氏,同时也是谢清在后宫最大的对手被赐死。

谢清对太子关爱有加,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此举无疑让文成帝对她更加喜欢。

谢清就是在这个时候起,渐渐地关注起了朝政。

而对于年轻貌美的妻子,文成帝没有半点疑心,反倒非常感动。谢清不仅为他打理后宫,为了让他轻松一些,还常常帮他出前朝的主意。得妻若此,夫复何求?

帝后二人琴瑟和鸣,然而天公不作美,谢清做皇后尚不到十年,文成帝忽然暴毙。皇帝死后,谢清整日以泪洗面,不知是哭短命的丈夫,还是命运多舛的自己。

皇帝驾崩三日后,要按照北朝旧俗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物。朝中百官还有后宫嫔妃,都要亲临现场,哭泣哀吊。

当火光燃起之时,悲伤过度的皇后突然冲进了熊熊燃烧的大火。所有人都被皇后的举动震惊了,待他们回过神来,急忙救出了谢清。

谢清没有死,她成为了皇太后,并且是人人称赞其气节,对她愈发敬重的皇太后。

在昏迷中醒过来之后,谢清屏退下人,无声地一笑。

是悲伤过度,想给先帝陪葬,还是别有深意,这一切,只有她一个人知道。

文成帝驾崩后第二天,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即位,是为献文帝。

新帝即位后,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乙浑,欺凌新帝年幼,暗中密谋,有意篡位。

眼看着前朝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谢清不但没有感到惊慌,甚至隐隐感到一丝兴奋。

她一直都在等待一个临朝称制的时机,而这个时机,终于来了。

她不动声色,定下大计,镇压叛乱。很快,在她的铁血手腕下,乙浑被捕杀,灭了三族。在这次事变中,谢清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果敢善断,她的政治才干让所有人都叹服不已。在接下来宣布由皇太后临朝称制的消息,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不过太后的这次临朝称制,并没有坚持多久。皇兴元年,献文帝李夫人于紫宫诞下一子,即为后来的皇太子、太和帝元谦。

太后喜得长孙,抱着怀中小小的孙儿,她忽然间就觉得,那个由他一手抚养的孩子长大了,可以独当一面了。所以她决定停止垂帘听政,让初为人父的献文帝亲政。

然而献文帝登基后,却渐渐的走到了太后的对立面。他贬斥太后的宠臣,试图提拔太后不喜之人,结为心腹大臣。

起初,太后还对皇帝之举忍气吞声,可到了皇兴四年,她终于忍无可忍了。

话说起来,自太后的丈夫文成帝死后,年仅二十六岁的太后耐不住深宫的寂寞与凄冷,逐渐将目光放到了朝堂上的那些美男子身上。

当时的朝堂上以鲜卑人居多,胡汉混血也不在少数,总而言之,大臣们大多仪表堂堂。很快,太后就在其中选中了一个官宦子弟,名为李奕。

李奕风流倜傥,善解君意,才朝廷之事上也颇有高见,深得太后宠爱,时常入侍宫中。

献文帝对此,自然甚是不喜。他认为太后淫-乱后宫,丢了皇家的脸面,世人定会议论纷纷,让他抬不起头来。他动不了德高望重的太后,只好对李奕下手。

皇兴四年秋,李奕的兄长因罪被告发,献文帝借机将他们兄弟打入死牢,没过多久之后便处以极刑。

谢清痛失爱人,又眼睁睁地看着皇帝提拔揭发李氏兄弟之人,盛怒之下,她决定利用自己得权势,逼迫献文帝退位。

说起献文帝本人,他虽少年时便能处理政务,举朝称善,但他生性喜好黄老之道与浮屠之学,时常与朝中士大夫还有寺中沙门高谈阔论,探讨玄理,看起来不免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厌倦天下俗事的感觉。

于是在皇太后的强势逼迫下,献文帝打算传位给他素有时誉的叔父。但无疑,这一举动遭到了太后和宗室大臣们的联名反对。无奈之下,他只得在皇兴五年,禅位给他年幼的儿子,皇太子元谦。

新帝继位之初,朝廷大权其实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手中。经此变故之后,太上皇反倒更加在意手中的权力,拉拢朝臣,与皇太后隐隐形成对抗之势。他还多次亲征,北征南伐,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或许是从这个时候起,已经是太皇太后的谢清,就对她的养子起了杀心。

促使她下定决心的,是延兴五年冬的一场大阅仪式。太上皇为了彰显国力,在平城北郊举办了这场闻名天下的仪式。

太皇太后此时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太上皇已经完完全全不受她的控制了。若她还想站在天下的最顶端,风光无限地活下去,太上皇不得不除。

承明元年六月,在某一个炎热的天气里,朝廷突然宣布戒严。京都平城气氛紧张,宫禁之中更是戒备森严。原是当日,太上皇应召前往泰安殿觐见太皇太后。结果伏兵突然一拥而上,瞬间将他擒拿住之后,将他强行软禁起来。

这之后不久,太上皇便病死于平城永安殿。

至于这位年轻的太上皇究竟是不是病死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太上皇死后,新帝年幼,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

此时的太皇太后已过而立之年,比之当年的青涩稚嫩,她的政治眼光已经更加成熟了。谢清意识到,这世上的感情总有逝去的一天,唯有权力是可以实实在在握在手心的东西。所以她下定决心,这一次她不会过早地让皇帝亲政。

有些东西,还是自己攥在手心里才更能放心。

太皇太后重新掌权后没多久,就给她的心上人平了反,报仇雪恨。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太皇太后虽然架空了皇帝,独揽大权,但她拥有非同寻常女子的政治智慧和杰出才干。

上位之后,她恩威兼施,处置贪官,奖励廉臣。

她手段狠辣,对于有谋逆之心的乱臣贼子,杀起人来她丝毫不曾手软。

可她也非常有容人之量。她对献文帝的作为,引起了很多保皇派的不满。对于这些人,太皇太后没有大开杀戒,反倒大肆嘉奖,此举无疑稳定了由于权力中心更迭引起的朝廷动荡,让外寇没有丝毫可乘之机。

安定了朝中局势之后,太皇太后终于开始了她渴望已久的汉化改革。

为了培养有用之人,太皇太后大力扶植贤能之士,不分种族。

在太皇太后组建的班子里,既有鲜卑贵族,又有汉家名士。朝廷重臣她拉拢,内廷宦官她也不轻视。而在这些人中,不可避免的就有人被太皇太后看中,成为她的裙下之臣。

其中最为得宠的,当属风度不凡的李冲。她不仅重用李冲,对他大肆封赏,还为皇帝做主,纳李冲之女为妃。

太皇太后很注重皇帝与李冲之间的关系,让她欣慰的是,皇帝对李冲,并没有像他父皇一样采取抵抗的态度,反倒尊敬有加,时时请教于李冲。

太皇太后心满意足之余,不忘培养皇帝的政治智慧。在她主政的几年里,她都尽可能的让皇帝多多参与到汉化改革之中,让他得到锻炼的同时,亲身参与到其中来,将她的雄心转变为他的抱负。

皇帝没有让她失望。无论哪一方面,他都是她完美的继承人。只是他的身边,还少了一位与他比肩的皇后,谢家的皇后。

当年谢昭仪嘱咐谢清谨守规矩,不要有非分之想的时候,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他们谢家竟会有如此风光的一天吧。

天下大事,尽在谢家人的掌握之中,就连贵为天子的皇帝,也要由谢家人来为他挑选皇后。

谢家的女孩儿进宫之后,目光精准的太皇太后很快便放弃了愚钝无知的谢瑾。她挑中了谢瑶,眼看着谢瑶怀孕生子,一步步沿着她当初的轨迹走上人生的巅峰。

至此,她的心愿已然达成,可谓死而无憾。

纵览太皇太后这一生,幼时孤苦无依,成年后经历曲折,数度沉浮。但这一路走来,权力,爱情,理想,抱负,该有的她都有了,她得到了世间女子所羡慕的一切。

或许在旁人眼中看来,太皇太后为人太过强势,心思颇为深沉。但于谢清本人而言,她已无悔地走完了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