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2)(1/1)

第350章 (2)

既然计划泡汤了,那就做个好人,给对方留个好印象吧。

很快,鹰扬军代表殷红林就来到了周通的面前。

周通勉强镇定精神,外强中干的说道:“鹰扬军为何出现在城内?难道鹰扬军要干涉鄂州的内政?”

殷红林递给他一封求救信,不卑不亢的说道:“是路大人请我们来的。”

周通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只好无奈的说道:“原来如此,误会,误会。”

殷红林说道:“路大人为什么率军攻击鄂州?”

周通支支吾吾的不知道如何作答。

他总不能承认是想趁路审中病重的时候,将鄂州据为己有吧?

殷红林神色不动的说道:“我家刘大人有请。”

周通微微迟疑。

不知道刘鼎会不会将自己软禁起来,甚至是一刀杀掉?

殷红林已经走了。

无奈之下,周通只好悄悄的咬咬牙,快步跟上去。

谈判就在武昌军节度使衙门内举行,出席的有武昌军、鹰扬军两方面的代表。

周通首先见到的是费思和扈柳。费思和扈柳严厉谴责安陆军队的卑鄙行为,同时对安陆军队的攻击表示愤慨,并且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力。但是周通并不在意,甚至没有怎么回应。这两个人根本上不了谈判桌,他们不过是鄂州城的两个小丑,甚至连他们的主子路审中,这时候都只有靠边站的份。只有鹰扬军,才能决定他的命运,但是刘鼎并不在这里。

殷红林平静的说道:“大人马上就到。”

果然,一会儿以后,刘鼎来了。

刘鼎摆摆手,令狐翼就将不相干的人都请离了现场,包括费思和扈柳在内。

大厅内,只剩下刘鼎、殷红林、周通三人。

气氛变得凝重起来。

殷红林朗声说道:“周通,你悍然破坏之前的协定,率军进攻鄂州,这其中的后果,你应该想到了吧?”

周通低着头说道:“我知错了,我返回安州,我愿意赔偿给鄂州带来的损失……”

殷红林冷冷的说道:“对不起,安州我们已经接管了。”

周通早就意识到鹰扬军回来这一手,他在到来鄂州之前,就做好了被鹰扬军抄家的准备,结果,鹰扬军果然在他离开了安州以后,立刻接管了安州的统治权。其实安州总共五个县,至少有三个县的县令已经被鹰扬军收买,倒向鹰扬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当然,猜想变成了事实,这种滋味还是很不好受的。

好汉不吃眼前亏,他只好老老实实的说道:“那……你们想怎么样?”

殷红林严厉的说道:“放下武器,我们允许你带走家眷和私有的私人财产,在黄州定居。”

微微顿了顿,殷红林又缓缓的说道:“或者,你率军改编为鹰扬军,立功赎罪。”

周通微微苦笑。

这两个条件,都是他曾经设想到的,夏溪就对他说的非常明白,没想到,这一切果然变成了现实。

殷红林冷冷的说道:“你想如何?”

周通无可奈何的笑了笑,苦涩的说道:“好吧!我老了,不愿意继续东奔西跑了,立功赎罪是不太可能,我接受你的第一个建议,带走家人和私人财产。只是,我的身体不好,膝关节经常痛,黄州的湿气太重,我想迁居到歙州去,不知……”

刘鼎沉声说道:“可以。歙州欢迎你。”

周通晦涩的说道:“那……谢谢!”

他想要说些什么场面话,以掩饰现在的尴尬和无奈,但是最后依然没有说出来。

他是很聪明的一个人,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刘鼎答应他前往歙州,让他可以远离是非之地。如果索求更多,只能是适得其反。对于刘鼎开出的条件,周通还是基本满意的,天下大势如此,如果自己继续强求,想要和鹰扬军平起平坐的话,那只有到阎王爷面前去做富家翁了。

当即,周通下令所有来自安州的部队,全部放下武器,接受鹰扬军的管理。同时,鹰扬军派遣董澜向所有安陆军队士兵表示,保证他们的生命和私人财产安全,愿意继续服役的,鹰扬军欢迎,要退役的,鹰扬军会根据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遣散费。

结果,大部分的安陆军队都选择了退役,他们都不愿意打仗了。只有夏溪等少数几个人选择继续服役,希望可以借着鹰扬军的机会再上一层楼。刘鼎当即任命夏溪为安州刺史,在周通离开安州的时候尽量予以方便。听到这个决议以后,周通总算放下心来了。他本来乃是一个盗贼,现在能做个安稳的富家翁,也算是了结了这一生的夙愿吧。

夏溪毕竟是周通的下属,这时候反而成了安州刺史,不免有些尴尬,又有些过意不去。

周通反而看得开,对夏溪说道:“刘鼎前途无量,你跟着他,同样前途无量。本来我还担心刘鼎表面答应我,背后做手脚,但是他任命你为安州刺史,还要你尽量与我方便,我就放心多了。我在安州呆了二十年的时间,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说真的,我还真有些舍不得,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又觉得很轻松,好像完全解脱了。”

夏溪恳切的说道:“大人,以前你说刘鼎是小人得志,不屑一顾,为什么今日会有如此之大的改变呢?”

周通笑着说道:“因为刘鼎放过了我。”

夏溪恳切说道:“属下不明,还请指点。”

周通感慨的说道:“以前刘鼎只知道凶狠彪悍,杀人盈野,其实不过是一界武夫。天下武夫多了去,他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但是现在不同了,刘鼎已经学会了不杀人,学会了饶恕人,这才是最关键的。”

他凝重的对夏溪说道:“或许你还没有意识到,放过一个人,要比杀掉一个人艰难得多,尤其是放过自己的对手。只有怀着更高的追求目标,他才会轻松的放过我。”

夏溪沉默片刻,忽然又说道:“大人为什么不选择第二个建议?既然刘鼎前途无量,大人跟着他,日后……”

周通断然说道:“因为我不想。”

夏溪默然。

周通或许并不高傲,但是,他的确不愿意为刘鼎卖命,他认为自己始终是有机会和刘鼎平起平坐的,只是运势不好,老天对刘鼎格外眷顾而已。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他只能祝福周通一路走好。

周通走了以后,龙春昊悄悄的来了。

他带来了一个预料中的情报。

刘鼎看过情报以后,随即说道:“红林。”

殷红林正在琢磨武昌军的事情,急忙答道:“到!大人有什么吩咐?”

刘鼎笑着说道:“杜洪到了蒲圻北面,你要不要去看看?”

殷红林眉开眼笑的说道:“他还真的来了啊,好!我去会会他!”

原来,是在鄂州的西面,发现岳州刺史杜洪的船队,大约有上百艘船,至少装载有上万名的岳州军。

鄂州果然很热。

周通来了,鹰扬军来了,连杜洪也要插上这么一手。

杜洪的如意算盘当然是趁虚而入,一举控制鄂州,从而为岳州赢得更多的回旋余地,以后和刘鼎谈判的时候,也有更多的筹码。只是,鹰扬军对他的监视,绝对不在周通之下,他从洞庭湖刚刚出动,这边鹰扬军就已经知道了。龙春昊指挥下的三眼都西南分部,人数不多,效率很高,刘鼎已经有用龙春昊取代金泽南的意思。

董澜指挥的鹰扬军舰队,很容易横在了江面上,挡住了杜洪的船队。

东进的杜洪船队,识相的停住了,双方都打出旗语,表示不要误会。

一叶扁舟,将殷红林送到了杜洪的面前。

殷红林笑嘻嘻的说道:“杜大人,有何指教呢?”

杜洪满脸笑容的说道:“殷大人,鄙人是亲自押送粮草物资到鄂州来的,不要误会,千万不要误会。”

殷红林疑惑的说道:“可是杜大人,我记得,你们上缴的粮草已经足够了啊!”

杜洪恳切的说道:“大人有所不知,鄙人押送的这批粮草,是岳州民众自愿捐赠的,他们听说鹰扬军击败了凶残的淮西军,保住了江南百姓的安全,所以自发组织起来,捐献了大量的粮食物资。鄙人深深的为民众的积极热情所感动,于是亲自押送这批物资前往襄州。”

殷红林笑眯眯的说道:“是吗?那太谢谢了!我们鹰扬军的确需要物资,就却之不恭了,过两天派人将货款送给你。”

杜洪急忙说道:“不,不,不,不用货款,这是赠送,赠送的。”

殷红林笑着说道:“那可不行,我们不能白收老百姓的东西!这批物资要是你杜大人个人捐赠的,我二话不说就收下了,但是你刚才说是民众捐献的,那我们就需要按照规定支付货款。”

杜洪感动的说道:“鹰扬军办事,果然是令人感动啊!”

殷红林笑着说道:“来!让我要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东西。”

杜洪拍手让四艘大船靠过来,停靠在他的旗舰周围,然后将跳板直接伸过来。

殷红林上去一看,果然有四船的粮食物资,都封装得好好的。更令人惊奇的是,上面的确写着“鹰扬军签收”等字样,甚至还有捐献人的姓名地址。殷红林暗道这个杜洪可真狡猾,一早就准备好了两手,本来是要进攻鄂州的,但是见机不妙,马上变成了押送物资的了。单就狡猾这一点而言,周通那是望尘莫及啊!

杜洪惭愧的说道:“数量少了点,还请不要介意,不要介意。”

殷红林指着周围的战舰,还有战舰上的岳州军士兵,疑惑的说道:“那么,他们是……”

杜洪不假思索的说道:“他们是随时听从鹰扬军差遣的,大人如果有什么命令,尽管传达就是。”

殷红林半信半疑的说道:“差遣?”

杜洪肃容说道:“听说鹰扬军要进攻荆州,鄙人麾下的小伙子都十分踊跃,主动报名参加战斗,鄙人这就是准备带他们到鄂州去,交给董澜大人训练指挥,到时候进攻荆州,也可以稍尽绵薄之力啊!”

殷红林微笑着说道:“不用了,大热天的,都回去休息吧!”

杜洪有意无意的说道:“听说周通要打鄂州的主意?”

殷红林含笑说道:“误会,都是误会,现在周通已经自愿放弃兵权,迁居歙州,做富家翁去了。”

杜洪脸色微微一变,下意识的说道:“那安州……”

殷红林笑呵呵的说道:“呵呵,现在的安州刺史是夏溪,他和周通大人原本就是一体,一定会将安州治理好的。”

杜洪同样笑呵呵的说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殷红林笑着说道:“杜大人,天气大热了,兄弟们从这么远的地方赶来,不容易,还是趁早回去吧。”

杜洪诚恳的说道:“有用得着兄弟的地方,一定不要客气啊!”

殷红林同样诚恳的说道:“一定不客气,一定不客气。来,兄弟们都辛苦了,都回去吧!”

杜洪拉着殷红林的手,殷勤的说道:“以后有空,一定要到岳州来,”

殷红林也满脸笑容的答应:“一定,一定。”

杜洪这才依依不舍的告别了。

看着杜洪船队逐渐消失,周阳冷冷的说道:“这个老狐狸。”

殷红林漫不经意的说道:“不奇怪,乱世之中,老实人早就死掉了。”

他摆摆手,淡淡的说道:“回去吧。”

鹰扬军水军舰队缓缓掉头,顺流而下。

杜洪目送鹰扬军舰队的远去,无奈的叹了一口气,最终一言不发,仿佛苍老了许多。

是日,为光启三年七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