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谋划北伐(1/1)

隋炀帝要伐高句丽,有很多政治原因和环境因素,绝非隋唐演义中写到,完全的脑袋发热,昏庸无道,为了一己之痛快。

至少有三个原因,致使隋炀帝伐高句丽之心坚定,第一是高句丽的确是大隋北方的隐患,时常滋扰边境,并且勾结突厥、铁勒、靺鞨等游牧部落,企图跟大隋对抗,不甘心臣服。

第二个原因,是大隋的国力空前强盛,赋税不减,仓禀充盈,十几个粮仓,每一仓存粮百万石以上,哪怕二十年不征粮食,也够国库和军队使用的了,这是隋炀帝的自信所在,所以,他不在乎发动大规模的国战,哪怕征调百万大军,粮草消耗不成问题。

第三个原因,大隋周围的番邦,都已经表示臣服,成为附属国,拥戴隋炀帝为圣可汗,加上吐谷浑刚被灭不久,极大使隋炀帝骄傲起来,目中无人,根本没有把弹丸之地的高句丽放在心上,他觉得挥兵北上,很轻易能征讨成功,开疆拓土,再次铭记青史。

三大主要诱因,使隋炀帝听不进其它大臣的进谏,一意孤行,他周围的亲信大臣,如裴蕴、宇文述、苏威、裴世基等人,根本不会逆着他说话,无论隋炀帝要做什么大事,他们都双手赞成,这样一来,忠言逆耳就更听不进去了。

朝会上,隋炀帝吩咐武侯卫全力缉拿剩余乱党,对北齐高氏一族,进行打击,但凡参与者统统捉拿归案。

“鱼将军护驾有功,连夜擒拿钦犯,查出线索,办事很有成效,当有封赏。”

“此乃臣将份内之责,不敢居功!”

“朕赏罚分明,绝不混淆!”隋炀帝要做个秀,给鱼成都赐了一些布匹、财帛等奖赏。

………

临退朝的时候,隋炀帝留下了一些重臣,还有一些将军,要参与伐高句丽的事。

大将军杨义臣道:“臣觉得,高句丽离着中原遥远,粮草供给战线太长,而且高句丽人,既擅长游骑,也擅长海战,还精于守城,要攻入辽东之地,并不容易,兵力少了,恐怕无法推进,变成了持久战。”

樊子盖道:“臣以为,讨伐高句丽虽然势在必行,却也不必急着出兵,若能有两年的部署,当是最稳妥。”

于仲文道:“不错,部署边关,逐步增兵,运送粮草,这样神不知鬼不觉,打高句丽一个措手不及。”

来护儿说道:“若能训练一支水军,跨越茫茫大海,直接绕到高句丽的背后,两面夹击,效果会更好。”

宇文述则提议道:“若能兵发多路,从山东、河北、朔方、幽州几地,调集鹰扬府的兵力,向辽西汇合,各路大军攻克高句丽的各口关隘,当势如破竹。”

罗昭云听着这些人的建议,心中冷笑,历史的车轱辘,还是在原来的轨迹上运转吗,这样打下去,大隋非得拖垮不可。

隋炀帝听取了一些主战派的声音后,多少跟他的想法不谋而合,沉思之际,忽然发现罗昭云未发一言,虽然近来对他不冷不热,颇有几分疏远,但毕竟还是他信得过之人,而且罗昭云的确有真才实学,又是大隋的福将,所以,他主动问了一句。

“罗将军,你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听听。”

罗昭云错愕一下,然后赶紧回过神答道:“启禀陛下,臣觉得诸位将军所言,都有一定道理,如果能汇总在一起,综合分析,取舍利弊之后,便是一份很好的北伐策略。”

有人嗤地一笑,讥讽道:“罗将军,你这算自己的想法吗,分明在投机取巧,是不是被调离了边疆,手中无兵权了,悠闲下来,有什么不满情绪?”

罗昭云不用眼神去看,光听这阴阳怪气的话,就知道是老奸巨滑的宇文述说的了。

这些大臣中,以这宇文家的人跟自己作对最多,尤其是宇文述,虽然罗昭云自问没有得罪他,但是这个老家伙,时刻想着给他下套。

罗昭云曾跟长孙晟、周罗睺、罗荣等人分别讨论过,最后,他多少想通了。

因为利益之争,权力之妒!

宇文述如今能如此风光,逐渐成为杨素之后的另一个权臣,主要得宠于隋炀帝,他自己也清楚,若没有杨广当初就信任他,跟他密谋夺嫡,一步步宠信他,宇文述不会有今日成就,所以,他不甘心这种宠信之位,被其它人夺去。

加上罗昭云的性格和行为,跟宇文述家族的人格格不入,一正一邪,水火不能相合,宇文述很担心自己一旦失宠之后,自己的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等人,无法成气候,最后家族衰败下去。

故此,当宇文述看到罗昭云平步而起,仕途无量,威胁到他宠臣之位时候,联合独孤家、裴蕴等人,要打压这个后起之秀。

罗昭云也是冷笑道:“难道宇文将军,觉得其它将军所言,没有道理吗?”

宇文述脸色一沉,立即回道:“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我指的是,你自己的建议,对伐高句丽,有什么具体的计谋妙策,不妨让陛下和诸位将军参详一番。”

罗昭云看着他的老脸,心情不是很好,但是没有爆发出来,皮笑肉不笑地说:“宇文将军如此年岁,本应沉稳老练,但不想,还是急性子啊,罗某出战数载,边关磨砺,对带兵打仗自然有一些想法。”

隋炀帝听着二人唇枪舌剑,并没有多恼火,毕竟大臣们越是相斗,君王才能好驾驭,如果大臣们抱团,那才是皇帝最不愿看到的事。

因为如果朝中有两派、三派,这样会分化势力,各方势力都会借势皇帝,这样,皇帝的君权才能至高无上,可以随时掌控,这就是古代皇帝最常用的二柄权术,所谓二柄,从驾车的两个方向柄来隐喻。

如果没有争斗,和和气气,很容易一家独大,最后宫变篡位,如大隋取代北周,北周取代西魏,晋取代曹魏等等,都是朝廷某位大臣独大的局面,超出掌控了。

隋炀帝并不偏帮谁,一言带过,开口道:“好了,不必口舌之争了,罗将军,你有什么奇思妙计,但说无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