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队交给议会,也许对普鲁士王冠的分量是有影响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增加了德意志皇帝的皇冠的分量。
威廉二世的一生中都没有真正掌握整个德国,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作为德意志皇帝的他却要用自己普鲁士国王的身份来拉帮结派维持对整个帝国的统治。而在一战爆发后他更是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对帝国的控制。
德意志第二帝国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统一的、强有力的完整国家。
因此约亨提出的建议实际上是放弃德意志皇帝保持自己权威的最大倚仗,普鲁士王国的军事力量。
将军队交给帝国,就算军队的效忠对象是皇帝,也会受到议会的诸多掣肘。但是这样做却能将整个德意志帝国统一到一个真正强有力的政权之下,哪怕这个政权是帝国议会。
但是只要军队依然效忠皇帝,帝国宰相依然必须由皇帝来任免,那么霍亨佐伦家族将依然是欧洲最有权势的家族。
而且随着奥地利的加入,霍亨佐伦家族对帝国的控制能力不降反升。
德意志帝国的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分享。联邦议会由各个邦国的代表组成。普鲁士原本虽然在联邦议会席位中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其他各邦都反对的话,那么普鲁士也无能为力。
但是现在奥地利加入了进来,联邦议会的席位变成了普鲁士17个,奥地利8个,巴伐利亚6个,萨克森和符腾堡各4个,巴登和黑森各3个,其他公国、侯国、自由城市拥有1-2个席位不等。
而考虑到奥地利现在和普鲁士之间的关系,等同于拥有25个席位的普鲁士将完全可以操控整个联邦议会。
同样对身为德意志皇帝,但是还要靠着自己头上的普鲁士王冠来统治帝国的腓特烈三世来说,如果真的能得到自己的父亲,威廉一世大帝一直梦寐以求的德国皇帝的皇冠,那么现在拿出全部身家赌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得到了腓特烈三世的同意,卡普里维和施利芬开始联手推行一系列计划来达到目的。
施利芬首先致信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将计划告知了大公,并且用词谦恭的请求大公的支持。只要奥地利摄政王点了头,整个计划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很快施利芬就收到了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回信,信中同意了施利芬的计划,并表示将会坚定的支持这次改革。另外大公殿下还修书一封寄给了腓特烈三世,用真诚的语句盛赞了普鲁士国王为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所作出的努力和让步。
有了奥地利的态度就一切都好办了。施利芬很快给巴伐利亚总参谋长传达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家的态度,并且希望巴伐利亚从大局出发对这次改革予以支持。
而卡普里维则在议会开始推动修宪的准备工作,并且准备将财政、外交、铁路等等问题一并解决。
议会对这种好事当然持支持态度,无论是哪个阶层都对这种既不会影响到自身利益,又能加强自身权利,而且还不用多花一分钱的政策大为欢迎。
而且在各方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帝国政府的报纸开始鼓吹权利集中的好处,普鲁士的报纸开始宣扬普鲁士做出了多大的让步,奥地利的报纸开始称赞摄政王的贡献。
但是巴伐利亚人却表示沉默。
巴伐利亚人一直对强硬蛮横的普鲁士没什么好感。虽然前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对于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十分支持,因此在普奥战争中巴伐利亚军队虽然站在了奥地利一方,但是打起仗来却相当划水。
在德意志帝国建立时,路德维希二世也写信请求威廉一世成为皇帝,当然这里面俾斯麦和路德维希二世的私下交易就com/lingding/">灵鼎最新章节</a>是另外一件事了。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巴伐利亚人不给普鲁士人好脸色看。
德意志各邦国都是军事起家,统治阶级各个都是军功贵族,现在要剥夺自己的军队,作为原来的德意志邦联仅次于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强大邦国,现在要沦落到丧失军权的地步了,这让巴伐利亚人十分恼火。
但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也将自己的军队交出去了,整个德国现在都是一片赞誉,巴伐利亚当然不能明着反对,那么他们只能一句话不说,用沉默来抗议。
当然,沉默不能解决问题,以前还有个维也纳,现在没有人能帮着巴伐利亚从中说情,居中周旋了。在巴伐利亚不给出明确回答,用无声的抗议来回应的时候,施利芬开始用强硬的态度来表示自己的决心了。
普鲁士的满员师开始提升战备等级,并且开始向南调动。作为回应,巴伐利亚的也同样提高了战备等级,并且开始补充两个常备师兵员,使其达到满员状态。
眼看就有可能会爆发内战,各邦国的王公贵族们一方面频繁穿梭在柏林和慕尼黑的宫廷之间,劝说双方保持克制,另一方面开始纷纷站队。
当年在普奥战争中站在奥地利一方并且表现最为坚定,作战最为勇猛的萨克森王国也许是看到奥地利人已经从了,又或者是担心普鲁士人翻旧账,率先表态支持军制改革。
有了萨克森王国做表率,其他邦国纷纷表示支持总参谋部的计划。
见到没有任何人支持自己的巴伐利亚正在骑虎难下的时候,路特波德收到了一封来自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信。
信中大公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奥地利是站在德意志的一方而非普鲁士的一方,希望巴伐利亚也能为统一的德意志做出让步。
这封信终于改变了路特波德摄政王的态度,终于能用相对平和的态度来和普鲁士坐下来谈了。
在约亨的建议下,柏林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
现有的德国各邦国陆军合并成为帝国国防军,各邦取消各自的总参谋部。国防军效忠德意志皇帝,接受帝国总参谋部指挥。国防军将只负责对外战争,禁止参与帝国内部的任何军事行动。
德意志皇帝是国防军的最高统帅。皇帝命令国防军主动发动对外战争时需要通过议会的批准,但是在帝国在遭到敌人进攻时皇帝可以直接命令军队进行战争行为。
国防军完全与各个邦国脱离联系,军费由帝国中央财政支出。
考虑到帝国内部的安全维稳,允许各邦国组建国民警卫队。国民警卫队对各邦国国王效忠。
和平时期总参谋部对国民警卫队有指导权无指挥权,主要任务是维护各邦国的安全,维持社会稳定。战时总参谋部将拥有对国民警卫队的指挥权,并将国民警卫队转入帝国国防军编制。
国民警卫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后勤供应,人事制度,以及执行的条令条例均与帝国国防军完全相同,但是并非常备军。
每一支部队仅保留10%的满员率成为基干部队,其他兵员需要用每年的三分之一的假期来接受军事训练,并且每年利用两周的时间和国防军联合集训,三批兵员分别错开,以保证在全年的任何假期都保证部队拥有40%的满员率。
国民警卫队的军费由各邦国地方财政支出。
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5个王国和巴登、黑森、梅克伦堡、奥尔登堡4个大公国得到的国民警卫队师的编制分别为8:6:4:2:2:1:1:1:1.
当然因为是骨架部队,虽然是师级编制,但是实际部队规模也就营级,算上每一批训练兵员也就团级。
整个德国地面作战部队序列将包含14个满员师,17个常备师,37个简编师以及国民警卫队的26个基干师。
军事制度上达成了协议后卡普里维顺势提出了铁路的问题,将铁路上升到军队战略调动层面后,各邦同意将铁路管理权上交帝国政府管理,连同帝国直辖省份阿尔萨斯-洛林,构建统一的铁路管理体系。
统一的铁路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在战略层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另外也将铁路运输带来的财政收入也一并收回。而这些收入则作为中央政府要承担国防军的全部军费支出的补偿。
为了保证帝国各邦之间的通信的统一性,巴伐利亚王国在邮政体系上的独立性也被取消,统一交给了帝国中央政府。
当然,对巴伐利亚不能逼的太紧了,因此依然享有着连奥地利都没有拥有的在外交事务上的特权。
在产业、税收上的特权也依然保留,奥地利王国也享有同样的待遇。
各方达成协议之后,卡普里维首先向由各邦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提交了法案。本来就是各方已经协调好的,走了个形式就全票通过了。
而帝国议会也十分顺利的获得了赞同的高票数。
顺利修宪标志着德意志皇帝的权柄的增大,德意志皇帝的皇冠的荣耀的增加。
卡普里维和施利芬也开始全力推行自己的政策了。
施利芬开始军制改革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国防军的入伍誓词给定了下来。
为了展现军队对皇帝的忠诚,施利芬采用了约亨提供的誓词:我在上帝面前庄严宣誓,将毫无保留地服从德意志皇帝、国防军最高统帅的命令,并以一个英勇军人的名义信守誓言,乃至牺牲在所不惜。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