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的布置往往形成一个密集交叉火力。两挺机枪的重叠部分将受到两百子弹的打击。

“卡塔”一名伞兵很沉着的旋转枪机拉出子弹壳。然后填充下一发子弹。没有弹仓的设计让他们的射速提不到哪里去。但他们仅仅是机枪的掩护辅助力量。

乌孙骑兵已经乱成一团。加上机枪的密集扫射。很快这支疲惫之师便溃散了。死的死。逃的逃。

战场上只剩下大批躺在地上的乌孙人的伤兵和尸体。一些马匹站在原地不动。

“一排上刺刀。”李左车下令到。面对上千人的大军。一支百人的连队丝毫没有畏惧之意。战斗仅仅持续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内。机枪打光了三个弹药箱的弹药。在西域秦国输送了两种弹药箱。铁制和木质。铁制的弹药箱是后期输送过来的。木制的则是之前大量囤积的弹药。两种弹药箱均是装载两百五十发的大弹药箱。机枪手忙于更换水箱中的水。水冷式机枪手是一份苦差事。他们不仅要扛着笨重的机枪。就连水也不能多喝。机枪是吃水大户。他们得保留大量的水给机枪冷却。不仅是机枪手。其他排的水也都是经过严格控制的。特别是每人都多携带了两个水袋。不过这个时候有一个还处于初级使用阶段的小发明。那就是水囊。这种早期装在皮制水袋的水囊是机枪兵用来背在后背的。跨在腰间增加了腰部的力量。特别是沙漠戈壁地形。但这种背在后背的使用方法不仅解决了水的携带问题。另外还有降温的效果。但因为是皮质不透气的关系。往往造成皮肤病的发生。

一排很快就上好刺刀呈散兵前进。随着战事的进展。赵军发展了他们的散兵队形。在搜索前进时。他们通常保持一种简单的三角队形。这种三角队形是由一组三个士兵组成的小三角形成的。三名士兵相互掩护。形成一个初步的小单元。这种散兵队形通常对敌人突然发起的进攻做出迅速反应。火力能够持续稳定的后撤或者稳定局面。

一排前出的队形在机枪火力范围之内。他们不断的用刺刀杀死那些没有死去的乌孙人。赵军使用的刺刀不是三棱刺刀。而是一种普通平板刺刀。

这种刺刀制造价格低廉。加上秦军有意配置基本武器给赵军。所以这种刺刀大量装备给了赵军。但这种刺刀被赵军有意加长。长度的增加意味着刺杀的机率加大。

“嗡”一架单发轻型蜜蜂式联络机飞过伞兵队伍头上。联络机飞过头顶之后然后回转。机上只有飞行员一人。飞行员晃动翅膀朝地面的伞兵示意。伞兵们着挥舞手中的武器。军帽,旗帜告声呐喊以示庆贺。

随后联络机寻找一块平整的地面降落。飞行员则走下飞机和李左车问询具体的情况。

“遇到了多少敌人?”飞行员敬礼之后询问。双方的官阶都相同。飞行员是上尉。李左车也是上尉。双方一起敬礼以示尊重。秦国飞行员上尉是较高阶的飞行员。通常他们有七百个小时以上的飞行时间。赵军则是在拿下楼兰之后自动提升了一大批军官。特别是向李左车这样在秦国军校学习过的军官直接提升到了连队军事主官的位置。

“我们没法全歼敌人。死的都在那。活着的都长四条腿跑。”李左车介绍到。战争地域非常宽阔。加上又是步兵对阵骑兵。盟军火力优势极度明显。但步兵的机动性无法弥补。特别是这种开阔地形。盟军只能最大化的发挥正面优势火力给予对方最大杀伤。然后对方崩溃撤退。

缺乏有效的机动力量将大大削弱火力优势的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盟军步兵部队只能打击溃战而不是中原战争中那种大规模包围战。

飞行员了解情况后然后起飞飞回前线临时基地。短距起飞是这款飞机最大的优点之一。这款绰号“蜜蜂”的联络机是秦国天军最新的一款飞机。这款飞机采用了改变以往难以接受的上单翼设计。也许就是因为这种超前的设计让他被天军抛弃。因为他有违通常飞机的设计。

这个时期的飞机通常有两层飞行翼。更有甚者达到了三层四层。这种设计可以有效的提升飞机的升力。但速度方面优势不是很明显。设计人员认为这是发动机功率问题。

但这款飞机却被陆军航空队看好。主要原因是大量的飞艇被停飞。陆军航空队急剧扩展他们的飞行队伍力。由于大量飞机被天军垄断。天军享有优先使用权。这款飞机的抛弃很快就在陆军航空队得到应用。

使用新型的高密度泡沫材料的轮胎,加上液压系统的使用。让这款飞机有了优良的着陆性。最重要的是。由于采用上单翼设计。那么飞机的机翼做的就更加厚实。这种厚实带来了一定的空间。设计人员有效的利用了这种空间第一次使用了机翼油箱。这款飞机还使用了大量的铝材。这样飞机在气流方面趋于合理。虽然一些部位依然使用木材。但却为后来铝材的使用提供了过渡的经验资料。特别重要的是铝材的应用和气流技术方面的影响力开始成为飞机开发的新的领域。

不过陆军航空队联络机的想法也是这款新式飞机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作战地域宽阔。部队不可能拖着长长的电缆线前进。陆军总是不能再第一时间知道部队的位置。军事主官往往是让参谋长代替其位置坐镇。军事指挥官第一线指挥。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通讯兵的速度和战况相比非常的慢。无线电技术在秦国首先应用于民用。蜜蜂飞机的优良的短距起降让陆军参谋谋划出一种依托航空兵建立的空中联络体系。这种想法一提出便很快得到使用。

蜜蜂联络机成为陆军的第一款联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