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三零章 流寇终结(1/1)

但是大西军内部仍然做不到意见统一,其中以艾能奇为代表,因为张献忠的死,难以接受向王越投诚。

因为意见不统一,大家把目光都转向左丞相汪兆麟,征求他的意见。艾能奇问:“如今老万岁已死,我辈计将安出?”

张献忠在世时,汪兆麟乃第一宠臣,权势驾凌于诸将之上。

今日见诸将侃侃而谈,对老万岁的死丝毫不见悲戚,他就又摆出了丞相的架子,用责备的口气说:

“各位将军今日高兴了,老万岁惨死疆场,现在尸首还不知在哪儿呢!老万岁虽然去世了,难道你们还要改变老万岁过去制定的政策吗?”

这几句话可算捅了马蜂窝,艾能奇首先被激怒了,他指着汪兆麟的鼻子厉声骂道:

“汪兆麟,你不过是桐城一名死囚,被我们解救出来,保举你做了丞相。可你却一点不想做好人,行好事,只知道杀人取宠。”

“咱们疆场上苦战多年,才挣下这千军万马,却被你今日一言,明日一语,诳得冤死多少?四川百姓,给咱们运粮、运草、当差、纳粮,何等辛苦?老万岁要赏银放生,又被你伶牙俐齿挑唆,冤死多少?弄的天下人都呼喊我们为贼。前几天从凤凰山败下阵来,一路荒如大漠,无处觅食,险些把大伙活活饿死,这可都是你造下的孽啊!”

抚南将军刘文秀也愤怒地说:“蜀地富饶险固,自来英雄所必争,我辈拼死血战十几年,才得到这块地盘,自谓已成王霸之业,谁知被你这狗贼朝夕蛊惑,致百万生灵死于非命。老万岁因为听信你的谗言,才导致一败涂地,如今我们置身无地,进退无路,惶恐终日,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你却让我们还继续执行老万岁既定的政策,居心何在!难道想让我们重蹈覆辙吗!我现在就一剑了断了你,鬼门关上不知有多少冤魂在等着向你索命呢。”

刘文秀越说越气,索性拔出剑来;但还没等刘文秀宝剑刺出去,艾能奇已经抢前一步,一刀把汪兆麟捅了个透心凉。

平时敢怒不敢言恨透了汪兆麟的大西军将士一拥而上,刹那间将这个家伙剁成了肉泥。

为了根绝后患,李定国命人给汪兆麟的老婆,也就是张献忠的女儿,连同皇后陈氏送去鸩酒,逼迫她们自尽。

然后李定国号令三军:

“停止杀戮,不得扰民,今后除非作战,不再杀人。”

大西军高层经过一系列的剧烈变动,终于基本达成了一致,共推李定国为大西军统帅,全面主持大西军军政重务。

以此为转折点,大西军终于脱胎换骨,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历史上就是从这里开始,李定国等人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

李定国上任后提出了全军撤往云南,由云南出境去缅甸发展的提议。

“为何要去缅甸?此去缅甸山高路远,前有贵州、云南的官军,后有阴魂不散的天策军,加上我军新败,军械粮饷极度缺乏,要打到缅甸何其艰难?”艾能奇等将领对李定国的提议如此问道。

“不瞒诸位兄弟。”李定国看了看众人道:“定国在湖南被俘后,曾见到过忠贞侯,并与忠贞侯达成了共识,大西军只要走出国境,将不再是天策军的敌人,非但如此,忠贞侯还将资助我军粮饷军械,礼送出境。”

众将都愣住了,王越玩的这一手,他们想都不敢想,见也没见过。

还是刘文秀反应了过来,他一拍大腿道:“原来如此,怪不得自凤凰山之后,天策军再也没有向我军发动攻击,原因竟然是这个。”

众将终于恍然,以天策军的进攻速度,他们还能安稳地待在遵义吗?

“诸位兄弟,咱们走出国境扬威域外,为我中华开疆拓土,将来名留青史,封侯封王也未可知,总好过被人称为贼寇啊。”李定国道。

“好,我赞成,咱们就去缅甸。”

艾能奇也想通了,大西军根本不是天策军的对手,去了缅甸,大西军还是独立成军,这样的结果他还能够接受。

随后大西军众将领一致表示,赞同李定国的提议。

李定国大喜道:“此去缅甸,我大西军并非孤军深入,天策军将是我军有力的后援。”

大西军这个弯总算转过来了,李定国也松了一口气。

经过一系列失败,大西军可谓伤筋动骨,对于有异见者,他还是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沟通,艾能奇不但是他的兄弟,更是一位优秀的将领。

王越对现在的大西军却寄以厚望,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

别看大西军被天策军几乎打的全军覆没,其骨干成员却基本都在,正是以此为基础,历史上的大西军可是干的轰轰烈烈。

六月二十八日,遵义城北六十公里外的桐梓县,王越与李定国再次会面,随同李定国一起前来的还有刘文秀、白文选、张化龙等大西军将领。

“相逢一笑泯恩仇,本侯欢迎各位将军的到来。”王越道。

李定国等人曾经被天策军俘虏又释放过,王越已经表达了足够的善意,而刘文秀却是第一次面见王越,他能够跟随前来,足以证明他的勇气。

“人说天策军军威鼎盛,忠贞侯乃当世人杰,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刘文秀感慨道。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天策军,拿大西军一比较,大西军简直就是叫花子。

“刘将军过誉了。”王越笑了笑道:“从今日起,天策军与大西军的恩怨一笔勾销,各位将军意下如何?”

“我等谨遵侯爷之言。”众大西军将领倒也干脆。

从数年前安庆起,大西军一直都是天策军的手下败将,大西军遇到天策军几乎都是轻松脆败,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完全是王越放他们一条生路罢了。

双方在桐梓会晤后,两军终于握手言和,大西军正式归顺朝廷,大明境内最后一股规模性农民起义军在王越手中终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