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宋》也超好看哦~魏姝半信半疑地收起书, 跟着李元婴走。
李元婴叫戴亭去弄了个麻袋回来, 屁颠屁颠地带着魏姝去寻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正在安排各项事务, 见李元婴来了,奇怪地问:“殿下不去讲堂, 来我这作甚?”
魏姝虽是魏征的孙女, 却没什么机会见到长孙无忌。她天性聪慧, 远远便从长孙无忌的紫衣金带瞧出了他身份不凡,当即安静地候在门外,不多随意张望也不随意张口。
李元婴可没别人那么多顾虑。
算起来,长孙无忌是兕子她们的亲舅舅, 早年与长孙皇后相依为命,如今又颇得李二陛下信重,以外戚身份位居三公之列!
在李元婴看来, 他与长孙无忌四舍五入也算是亲戚了。他直接和长孙无忌说明来意:“我看各个衙门都有许多废弃的公文,旨意传达下去之后便没用了,浪费!我想要这些废纸,您能写个手谕让我去和底下的人讨吗?”
长孙无忌一向是与人为善的性格, 听了李元婴的话觉得要点废弃的公文没什么, 爽快地写了个手谕让李元婴进去折腾去。
李元婴讨来长孙无忌亲笔所书的手谕,美滋滋地跑出去和魏姝会师,示意魏姝和自己一起拉开麻袋的口子,跑去向各个衙门讨废弃公文。
长孙无忌眼下可是朝中一把手, 他的手谕谁敢轻怠?李元婴没跑几处便把麻袋塞得满满当当。
一麻袋的纸太沉了, 李元婴将扛麻袋的任务交给身后的人, 自己拉着魏姝绕开魏征当值的地方往外跑。
等跑得够远了,李元婴慢下来才和魏姝夸起自己的聪明来:“怎么样?这么多纸,够你写老久啦!我这法子是不是很棒!”
魏姝心道,这种事也只有李元婴能去做。长孙无忌高居司空之位,谁敢轻易去讨他的手谕?
不过李元婴帮自己弄来这么多纸,魏姝自然是感激的。她夸道:“殿下真有办法!”
李元婴成功结识新的小伙伴,还帮上了小伙伴的忙,心里非常自得,大摇大摆地跟着魏姝一块往回走。
到了魏征住处见着裴氏,李元婴嘴甜地和裴氏问了好,才问裴氏能不能把那麻袋废弃公文扛进魏征书房。
裴氏听说是李元婴去跟人要来的纸,不太赞同地看了魏姝一眼。
魏姝在自家祖母面前向来比较活泼,悄悄朝裴氏做了个可爱的鬼脸。
裴氏瞪她。
李元婴帮魏姝解释:“这些纸都是用过的,对各个衙门来说没什么用处,正好可以拿来给姝妹妹练字。”他自小在宫里横着走,唯独对女孩子特别好,兕子她们都爱黏着他,遇上魏姝便下意识地多照顾几分。
裴氏见李元婴这样说了,也没再责备魏姝,只觉李元婴与丈夫说的完全不一样。
多贴心的孩子啊!自家儿子、孙子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哪会照顾妹妹?不欺负妹妹就不错了!
李元婴获得裴氏的许可,大大方方地叫人扛着那麻袋废弃公文进了魏征书房。
魏征显然很疼爱魏姝,书房里也给她摆了个书案,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魏征好歹也是朝中大员,真要穷到一清二白是不可能的,是以该给孙女的都会给。说到底还是魏姝太爱书法、光这些根本不够她练习,才会跑到外头用树枝反复写画。
都到魏征书房来了,李元婴自然想顺道把自己的任务完成。他说道:“听说你祖父与褚遂良他们关系不错,家里肯定收藏了很多他们的文稿吧?”
魏姝在整理那一麻袋废弃公文,闻言便起身把书架上的几卷书稿取下来,摊开其中一卷给李元婴看:“这就是欧阳公的文稿。”
李元婴接到手里,也不急着看,而是对魏姝说:“你先整理那些公文吧,要不然你祖父回来看到乱糟糟的一准要骂你!我自己瞧瞧就行了,”他还征询魏姝,“这里头没什么不能看的吧?”
魏姝平日里就经常自己取这些书卷来看,从来没被魏征阻拦过。她听李元婴这么有礼貌地向自己确认,没怎么考虑便说:“那你先看着,我很快就能整理好了。”
李元婴假模假样地把手中的欧阳询真迹原稿看完,按照万界图书馆的指示轻松挑出了魏征藏在书架上的《十渐不克终疏》。
他欣喜地开启扫描功能,开始把《十渐不克终疏》原稿收进万界图书馆里。
《十渐不克终疏》才扫描过半,书房的门帘竟被人从外面撩开了。
是裴氏端着两碗红豆汤进来。
裴氏含笑招呼道:“殿下,天气热,不如喝点红豆汤吧?虽不是什么好东西,却也可以解解暑热。”
李元婴一点都没有偷看别人东西被抓包的惊慌,不慌不忙地把《十渐不克终疏》完完整整地看完才将它放回原处,转身乖巧地朝裴氏道谢。
裴氏越发觉得这是个好孩子。
李元婴目的达成,心情好得很,便乖乖与魏姝相对而坐喝起了红豆汤。
裴氏做菜很有一手,这汤中红豆熬得烂熟,已隔着碗在凉水里面浸冷了,捧在手里凉凉的,夏天令人烦躁的热意顿时散了大半。
李元婴一尝,感觉竟有丝丝甜意在嘴巴里泛开,好喝得不得了。
李元婴一向是有话直说的性情,立刻两眼发亮地夸:“太好喝了!”
裴氏更喜欢这孩子了。
李元婴与魏姝对坐喝完了红豆汤,心里惦记着任务奖励的那包葵瓜子,等裴氏出去后便悄悄和魏姝约定:“我明儿要带兕子她们去种一样新奇的花儿,你要一起来吗?”为了让魏姝知晓自己要种的花儿有多稀奇,李元婴扯过一张纸,讨了魏姝的笔墨在上头勾画出向日葵的样子来,“你看,长这样的,要是长得好的话花盘能和我们的脑袋那么大,花盘上是一圈圈紧紧挨在一起的葵瓜子。这葵瓜子可以吃,炒熟以后香喷喷的,咬开嗑就能吃到好吃的籽儿!”
李元婴还和魏姝形容向日葵的模样:它们大朵大朵地开在高高的枝头,碧绿碧绿的叶子本来就很大,花儿却比叶子还大。
更特别的是,这花儿准备开花时还会追着阳光走,太阳从东往西走,它的花苞也会从东往西转,确保自己永远都向阳而绽!
魏姝没听过这样的花,自然被李元婴勾起了兴趣,一口应下李元婴的邀约。
李元婴高兴极了,乐滋滋地和魏姝道别,回住处接收任务奖励兼筹划翌日的向日葵种植大计去了。
这天魏征到下衙都没见着李元婴寻来,还从孔颖达口里听说李元婴今天还是翘了课,免不了有些失望:这小子果然还是老样子,不能指望他能改过来。
直至回到住处,魏征才知晓李元婴找魏姝玩了半天。
裴氏瞧着很高兴:“殿下还夸我煮的红豆汤好喝。”
魏征对口腹之欲没什么追求,只说:“他怎么和姝儿凑一起了?”
裴氏道:“在外头赶巧碰上了吧,姝儿总爱往外跑,不稀奇。”裴氏还把李元婴帮魏姝讨来一堆废弃公文的事。
魏征听得眉头跳了跳,敏锐地觉得李元婴别有企图。可李元婴能有什么企图?魏征说道:“我去瞧瞧。”他把摘下的幞头递给裴氏,走入书房看看自己孙女在做什么。
魏姝得了这么多纸,自然是在过练字瘾,只要能多多练习,她一点都不觉得书房太闷热。
魏征见魏姝神色专注,显然写得入了神,心中免不了感到惋惜:可惜这孩子生为女儿身,若是生为男儿,再长大些怕是能金榜题名、闻达天下!
然而世俗对女子颇为苛刻,女子便是有才,也只能落个“贤内助”名头,终归不能和男子一样一展所长——至少,许多男人不太乐意自己的妻子比自己还出色,觉得有损尊严和颜面。
如此一想,魏征的心便软了。他没和平时一样训斥魏姝,而是认真看了看魏姝写出来的字,给她指出几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魏姝得了祖父指点,马上重写一次,瞧着竟当场把魏征指出的缺点改了大半!
魏姝见魏征望向自己的目光带着遗憾和怜惜,趁机把自己与李元婴明日的约定说了出来,问魏征自己能不能去。
魏征听李元婴居然还约魏姝明天见,眉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他本想反对,对上孙女满含期待的眼神却说不出“不许去”三个字来。
魏征道:“行,你去吧。”反正晋阳公主她们也要去,总不会有什么危险!答应之后,魏征又好奇起孙女所说的向日葵来,叫魏姝把李元婴画的花儿给他瞧瞧。
魏姝早把李元婴画的向日葵收好了,听魏征要看便重新取出来拿给魏征看。
魏征活了了快六十年,竟也没见过这样的花儿。他捋须说道:“是挺稀奇,你且去看看。”
魏姝虽然比同龄人早熟一些,却也还是个半大孩子,该有的好奇心不比别家小孩少。她询问:“据说眼下把这花种下,七八月就能开花,我们会待到那个时候吗?”
魏征点头:“这次也会待半年,七八月自然还在这儿。”
魏姝得知能看到向日葵开花,心情有点小雀跃,又仔细把李元婴随手画给她看的向日葵收了起来。
魏征见魏姝难得流露出小孩子应有的欢喜和开心,更觉自己允许魏姝与李元婴去玩是对的。
他这个孙女从小比别家孩子聪慧,叫她与人一起玩,她总不爱去,说不想玩那些小孩子玩的游戏。
可六七岁的孩子整天抱着书看哪里行?
夜里入睡之前,魏征与裴氏说了明日让魏姝和李元婴他们去玩的事儿。
裴氏对此很放心。女人的感觉是很奇妙的,虽然只见了李元婴两次,裴氏却已经这孩子哪儿都好,还特别可靠!她应道:“姝儿想去,自然是让她去。”
另一边的魏姝早早睡下了。
这天夜里她的梦中有大朵大朵的向日葵向阳而绽,金灿灿的,特别漂亮。
李元婴一觉睡到天亮,早上醒来时看到李治一脸幽怨地看着自己,眨巴一下眼,奇怪地问:“大早上的,你这么早起来干嘛?今儿又不用去上课。”
李治道:“幺叔你知道你晚上睡觉会踢人吗?”
李元婴理直气壮:“不知道。我又不和人一起睡,哪里知道啊。”李元婴从小很有主见,晓事以后就不爱和柳宝林一起睡,柳宝林一直惯着他,自然随他去了。
李治听李元婴这么说,也不好说什么了,昨夜是他自己要留下来挤一挤的,哪能怪到李元婴头上去?
李治摔醒后睡不着,索性坐着看李元婴睡起觉来有多骄横。这一看,可把李治逗乐了:只见李元婴从这头滚到那头,短短半个时辰,竟能把可以容纳好几个人的床榻滚个遍,当真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李元婴晓得自己可能真的踢了李治,一点都不惭愧,只说道:“那你下回可别和我挤了。”
李治心有余悸:“你请我我也会再不和你挤!”
叔侄俩感情好,倒也不在意这些小事,唤来底下的人帮忙更衣。李元婴边在宫女的帮助下把手伸进袖子里,边看向一旁有点清瘦的李治。瞧见李治瘦瘦弱弱的身板儿,李元婴像是想起了什么,奇道:“昨天怎么没见到你四哥?”
李治的四哥是魏王李泰,与他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长孙皇后几个儿女之中,李承乾、李泰、长乐他们那一茬年纪相近,李治和兕子这一茬年纪差不多,中间隔了好些年,年长的大多不爱和年幼的一起玩,平日里他们与李泰碰头的机会并不多。
不过这几年李泰风头很盛,主要是,李二陛下特别疼爱他。
本来藩王成年后得到封地去,眼下李泰都十九岁了,李二陛下还舍不得放他去外地,特地在长安给他造了个魏王府,甚至还特许他开了个文学馆招揽贤才,满足他搞文学创作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