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联合远东远征军(下)(1/1)

远征军的海军组成一支包括有24艘战列舰,作战军舰超过90艘,加上辅助舰船,共计超过150艘各型舰船,人数达3.7万余人的庞大舰队。而且英法两国在远东地区也还驻有强大的海军,仅是英国就在远东地区布置了8艘战列舰,如果远征军到达远东之后,将远东的舰队也纳入其中,那么仅是战列舰的数量就达到今人恐怖的32艘。

而相比于海军,远征军的陆军就要显得寒酸多了,由于距离实在太远,因此远征军的陆军不可能有太大的规模。法国自然是陆军的主力,共计出动2个师、一个炮兵团、一个骑军团;而英国则出动了2个团和一个骑兵营;荷兰也派出了一个团的陆军加入。总计军队为5.2万人,战马5000余匹。

同时法国还承诺,等远征军到达远东地区之后,还可以在印度交趾地区征调10-12个团的兵力,而英国也可以在印度和中南半岛地区征调同样数目的兵力,荷兰也表示,自己在爪哇地区还能征调1-2个团,这样远征军在远东地区大约可以调集22-25个团左右的兵力,人数在6-7万。

这样远征军的陆军总计可以超过10万,而作为一场将横跨2.5万公里距离的远征,这也确实算是一支强大的兵力了,但要和华东政府这样的地区势力作战,10万军队的兵力,显然是绝对不足的。因为海军再强大也没有用,毕竟军舰没有装轮子,无法登岸,而战争最终还是需要陆军来解决。

英法两国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从本土出动5万军队,差不多是两国的极限了,毕竞两国只是打一场短频快的战斗,迫使华东政府服输退让,而不是想和华东政府打一场全面的持久战。而在殖民地也征集不到再多的兵力,而且殖民地的军队素质较本土军队为差,也不可大用。不过英法两国还有俄国、日本两个在远东地区存在的盟友,陆上的战争,其实还是要靠这两个盟友的力量。

虽然这次远征军的另一个成员俄国,并没有派遣陆军参加,但俄国可以直接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将陆军运用到远东地区参战。由于这时俄国己得到了英法两国的经济援助,国内的经济危机己经大为缓解了,而且也能够再向远东地区大规模的运输军队、物资。俄国做出的承诺是,在远征军到远东地区时,将向远东地区派出18-20个师,总计兵力达到30万,另外还准备了4-5个师的后备兵力。

日本也对英法两国做出了十分极积的反应,承诺将派遣6个师加入远征军陆军,并不追求远征年陆军的指挥权,另外还将派出12-15个师从朝鲜半岛再度向辽东半岛发动进攻。

得到了日俄两国的极积响应,英国、法国也十分高兴,因为这样一来日俄两国将出动40个师,总计超过60万的兵力,也足可以弥补远征军的陆军兵力不足的缺限,而且也让远征军可以做出诸多的战术选择。

于是远征军也制定了相应的战术计划,在舰队到达远东地区之后,首先寻找人民军海军主力,进行海上决战,消灭人民军的海军主力,取得制海权。而在取得了制海权之后,或者人民军的海军退守避战,远征军则汇合日本的6个师,在上海登陆,占领上海以获得立足点,并以上海和仁川为母港,对人民军海军进行封锁作战。这样日本就可以摆脱人民军的海上封锁,大举向朝鲜半岛增兵,向辽东发动进攻。

而在加上6个日本师之后,远征军陆军的总兵力将超过20万,因此陆军将以上海为基地,向山东发动进攻;再加上俄军从北方进攻,将对华东政府形成三线夹击之势。同时还可以寻找机会,在旅顺、天津、烟台、威海等地发动登陆作战。

这次远东战争,人民军发动了3次登陆作战,均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而作为老牌海上超级大国,英国对这种全新的作战模式十分感兴趣,因为这可以让陆军也充份利用,并发挥英国的海上优势,因此在这次的战争中,自然也想找个机会练练手。

这几个登陆的地点都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在烟台、威海登陆,可以将战火直接燃烧到华东政府的本土山东地区,并直接威胁到华东政府的安危;而在旅顺登陆,则可以配合从朝鲜半岛进攻的日军,并切断东北人民军的补济线,令人民军彻底在东北地区全面崩盘;在天津登陆,不仅可以控制渤海湾,而且还能进而控制北京,将清廷拉上远征军的战车,这样也可以让远征军在舆论、道义上占据致高点。

当然俱体在那里登陆,还需要视当时的局势和战场环境而定,如果是要迫使华东政府投降,当然是在山东蹬陆最好;而如果战争有长期化的趋势,则在天津登陆,控制清廷,并让清廷为远征军背书,这样一来远征军就可以依靠清廷获得补济,有利于长期作战等等。

这些作战计划,也令英法两国十分满意,认为这一场战争己必胜无疑了。而远征军组建成功的消息传出之后,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远征军的海军规模实在太过庞大,也太过吓人,可以说除了英国之外,这个时代再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派出这样规模庞大的舰队,因此首先是在中国的英法商人,总算是等到了希望,原来上海租界的商人本想回国,但又决定暂时留下来,等着远征军的到来,重新夺回自己失去的一切。

而在中国的其他租界,本来这时也都有些人心惶惶,但得知远征军的规模以后,也都安定了不少,认为可以不用再担心了。

同时法国两国的驻京公使也开始活动,一方面向清廷提出,希望在远征军到达之后,清廷能够发表一个欢迎远征军的声明,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加入远征军,共同对华东政府作战。

而在国际上,舆论也是一边倒的认为远征军必胜,美国、德国又专门组织人员进行军棋推演,而这时军棋推演的结果无一不是明显对华东政府不利,最理想的结果也是只保住山东、河南,而东北、天津、上海等地尽失,最坏的结果则是彻底灭亡。原因就是远征军的舰队规模太恐怖。

原来美、德等国进行的军棋推演,将远征军海军的战列舰数量设定在12-15艘的范围内,因为华东政府和英法两国的距离实在太远,出动的战列舰越多,消耗就越大,英法两国虽然都是强国,但也未必承受得了这样巨大的消耗,由其是在欧洲还有德国崛起,直接挑战了两国的利益,使英法两国不可能将大部份精力都投入到遥远的远东地区,而且12-15艘战列舰也足以对人民军海军取得绝对的优势,按照估计,人民军海军拥有的战列舰数量应在5-8艘之间。

不过这样一来虽然远征军海军对人民军海军有绝对的优势,但人民军海军也并非完全不堪一击,还是可以依托岸基炮火和远征军周旋,另外还可以派出少量军舰,袭击远征军的海上补济线。

但谁都没有想到,远征军竞然出动了24艘战列舰,再加上远东地区原有的8艘战列舰,人民军海军己不是绝对优势形容,而是全方位的压倒性优势,在实力对比之下,远征军可以将人民军海军完全封锁在港口里,不给人民军海军一点空隙可钻,而且还有余力支持陆军发动1、2场登陆作战,再加上日、俄两国的陆军,因此可以说华东政府将处于绝对的劣势。

于是美国军方向总统罗斯福建议,这时可以考虑英法两国的邀请,加入远征军,对华东政府作战,这样可以分亨远征军的胜利果实,并扩大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不过罗斯福则考虑,美国在这个时候加入远征军,未必有利。因为从军事上来说,远征军其实是不需要美国,因此美国要加入远征军恐怕扰要在经济上大放血,要承担远征军的大部份军费。而在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收获的利益是否能值得,还不好说,毕竞胜利果实的大头肯定是被英法两国那走,日本、俄国也不是善辈,美国能从中抢到多少胜利的果实?还不如闷声发大财,向参战方出售各种物员,甚致是军火,反正打完之后,还需要重建,美国可以凭强大的经济实力从中分一杯羹。

而德国则是另有打算,参战是不用想了,因为英法两国和德国的关系都不怎么好,不过内阁则向德皇威廉二世建议,趁着英法两国的注意力转向远东,尽快在摩洛哥危机的处理上和两国达成一致,只要占到一点便易就行了,一但远征军在远东获胜,那么在处理摩洛哥危机的谈判中,英法两国必然会对德国采取强硬态度。

就在这时,华东政府也发表了声明,宣称华东政府不拒怕远征军,并且有充份的信心击败远征军,同时也警告清廷,不要幻想挟洋自重云云。当然大多数国家只是把华东政府的声明当作是虚张声势,并没有太在意。

1906年3月30日,联合远东远征军从英国曼彻斯特港口出发,150余艘舰船排成一条连绵达20余公里的长龙,驶向远东。